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江苏宿迁:逐梦沃野,农科人才“铸”兴乡村

来源:宿迁日报社 日期: 2021-12-16

随着江苏省宿迁市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等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才“破土而出”,应用科学技术助力宿迁乡村振兴,他们有的是从事农科技术的专家,有的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还有一些是从其他城市奔赴宿迁的年轻人。

12月12日,宿迁市洋河新区的斯味特果品产业园里的苹果已进入收果的尾期。偌大的果园,只有几位工人在采摘。

据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斯味特果品产业园内栽植着70多万株苹果树,为这些苹果树提供技术服务的是一个平均年龄26岁的年轻团队。

“真甜,咬一口嘎嘣脆!”眼前这几名来自山东农业大学的研究生便是该公司技术团队的核心成员,年轻的脸庞在阳光的映射下显得很有活力。

“冬剪是重点关注的环节,我们斯味特果品产业园的技术支撑主要来自荷兰沃丰科技,由他们给果园提供全天候果园管理及技术支持,因为我们这边的地理环境问题,夏剪也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一个方向,不能忽略。”该产业园技术人员牟立同介绍道,2020年夏季,技术团队照常到园子检查果树生长情况,观察到大多数果树整体树势长得比较茂盛,影响来年坐果。针对这一问题,斯味特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晏和牟立同等技术人员一起探讨能否做一个实验,试一试夏季修剪效果如何。

“修剪讲究的是‘三剪’,即剪上不剪下、剪粗不剪细、剪南不剪北;‘三度’,即根据角度、粗度、密度进行修剪,通过这种修剪方式改善果树的生长情况,增加果树的坐果量,从而提高其产量。”

“一旦果树的内堂郁闭,就不利于果子生长。”

“多出的枝条阻碍通光透风,对果子的质量会产生影响。”

……

在去年那个蝉鸣声声的夏季,这群年轻技术人员踩着脚下的泥土、伴着茂盛的果树认真地讨论着。待到观点一致后,技术人员牟立同、姜仟坤、朱小平等人迅速带着工人选取其中两行果树进行修剪,清理多余的枝条。

令人惊喜的是,修剪结束差不多两周的时间,近300棵果树便初见成效。从一棵棵树苗到如今硕果累累,或许是这群年轻人的到来,给这个果园带来了年轻的朝气和丰收的希望。

外来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但本地人才资源才是乡村发展的“生力军”,因为他们更有责任、有义务、有动力将家园建设得美丽富饶。

1983年6月出生的余翔便是这股“生力军”中的一员。

2008年,余翔从南京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宿迁农业科学研究院工作,从事蔬菜、大豆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工作。

种业对于现代农业发展来说好比一枚“芯片”,既是发展的基础,也是核心竞争力所在。在宿迁瓜农的心中,余翔就是宿迁西瓜产业发展的“芯片”。

余翔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新品种登记3个、新品种权2项,其中“迁丽1号”“迁葫2号”实现转化应用,“迁丽1号”在江苏省西瓜甜瓜协会举办的全省西瓜品种评比中,被评为“江苏省10大西甜瓜好品种”;作为主要完成人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项,其中2项实现转化;作为主要起草人,制定宿迁市西瓜种植地方标准4项……

目前,余翔服务的农业经营主体110余个;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40余项,培训农民或农业技术人员1600余人次;他选育的“迁丽1号”累计推广6.09万亩,新增经济社会效益1676.5万元;选育的“迁丽4号”累计推广1.12万亩,新增经济社会效益392万元;集成的“早春西瓜-稻麦轮作栽培技术”累计推广4.45万亩,新增经济社会效益5026.9万元……

12月初,寒风瑟瑟,在宿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内,余翔的10个育种西瓜大棚内却温暖如春。瓜棚内的西瓜苗郁郁葱葱,大大小小的西瓜旁边插着许多标识牌“21A-35”“21A-125”……“我们选种基本结束了,这些大多是选剩下的亲本或者杂交品种。”余翔解释说。

种子是农业产业的“软黄金”,新品种的研发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以“迁丽1号”为例子,2011年余翔开始研发,2013年开始在全省选点实验,后经过三年实地试验后,2015年底通过省级农科所品种鉴定后,才进入市场。后来,针对西瓜皮色进行改良,他和他的团队又培育出“迁丽2号”;针对瓜瓤色泽进行改良,培育出“迁丽3号”;根据瓜农和市场需求,对甜度和外观进行品种改良,培育出“迁丽4号”……

除了余翔这样的专业人才,在宿迁,更多扎根在乡村、活跃在民间的“土专家”也有不少,52岁的刘强就是其中一位。

“和其他农民相同的是,我也是一位果蔬种植大户,不同的是我也常常活跃在田间地头,算是一名自学成才的‘新农人’。”据了解,有着20多年种植经验的刘强,在沭阳县十字街道有一个科普惠农服务站。2019年,他还被聘为扬州大学土壤医院荣誉教授。

“在大棚里走一圈,我就知道这些瓜果蔬菜的需求和问题所在。”刘强说,他最大的梦想就是用自己的技术去帮助更多的人走上科学种植之路。

每天,刘强能接到的“请教”电话有数十个,有的时候更多。“如今网络发达,农户们还会上网向我咨询问题,我也会不定时在‘瓜农之友’微信群开免费培训课。”刘强说,除了帮助宿迁本地的种植户,他还去过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免费为当地的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持。

“这些年,与其说我帮助了他们,还不如说他们帮助了我,让我积累了很多的实践经验。”刘强笑着说,这样,大家可以共同进步。

如果说种子是农作物的“芯片”,那么人才就像是土地的“芯片”。在宿迁,越来越多的农科人才“破土而出”,他们用科技力量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为宿迁的乡村铸就一番新的发展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