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创新让扬州“换个姿势”崛起
来源:扬州日报 日期: 2021-09-23
“十二五”开局之年,扬州实现了漂亮开局: 今年1—6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3460亿元,工业增加值8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3%、15.4%;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417.3亿元,同比增长35.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0.96%…… 与此同时,一个总投资近100亿元、年产30万辆整车的汽车生产基地正全面启动;总投资达60亿元的6000吨多晶硅项目已开工建设;以世界IT巨头惠普公司为龙头的软件园在沿江展开…… 在喜人的成绩单和火热的项目工地背后,一条发展“红线”清晰可见——以创新为主动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一条契合“人文、生态、精致、宜居”城市特质的发展路径。 展望“十二五”,创新,让扬州“换个姿势”,矢志在苏中乃至全省迅速崛起、再创辉煌。
创新越早越快,就越能抢得发展先机。一条“V”形经济曲线见证扬州将创新作为发展的主驱动力 今年4月,总投资达40亿元的天威太阳能项目一期正式投产,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达120亿元。 “产业集聚的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们来扬投资。”一年前,保定天威集团领导层先后开了几次决策会,最终形成一致意见,将这个太阳能电池项目放在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近一年来,保利协鑫、新日能光伏、中材集团、中电电气等国内外产业龙头企业循声而来,动辄10亿、数十亿元在扬州新上项目。 这正是扬州创新发展展现出来的巨大魅力。
在2009年12月19日召开的市委五届八次全会上,市委书记王燕文在报告中提及:主要指标好于预期,多数指标好于省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均突破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3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8000元。“两个好于”、“五个突破”在会场上激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而此时,与其他地方一样,扬州刚刚遭遇了金融危机的“寒冬”。不同的是,得益于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强劲拉动,扬州工业经济迅速走出“阴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报春花”。
这一场危机,让扬州人再次领悟:创新发展,迫在眉睫。创新越早、转型越早,升级越快,就越能抢得发展先机,赢得发展主动权。这一条“V”形经济曲线见证了扬州执著于创新发展的自觉实践。
就是在这次全会上,一个名词——“创新驱动”引发了与会者的热议:如果把经济发展比喻成航行的大船,投资拉动就是人力拉纤,而创新驱动则好比给大船装上了发动机。2009年,扬州市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迈入国际公认的“创新驱动”的门槛。
一个机遇已经摆在扬州人面前!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将创新作为发展的主驱动力。市委的战略决策,迅速转化为全市上下的一致行动:以“科技创新·产业合作”为主题的“扬州旋风”相继在上海、北京、西安、深圳、武汉、大连等城市刮起;以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高新技术企业为对象的“拜技术”活动一个接一个;“院士行”、“专家行”接连不断…… “扬州智谷”、LED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创新型产业园区加快发展,“绿扬金凤计划”等一批人才工程正在实施,财政对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等一个个扶持政策相继出台…… “我看好扬州的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市政府经济顾问、著名经济学家、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如是说。
点评: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洪银兴教授说,很多关于创新型经济的理念是在扬州形成的。的确,扬州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已显示其创新要素的驱动力。创新是推动世界经济走出危机、提升后危机时代发展速度和水平的重要引擎。扬州高举创新发展的大旗,从此选择了一条科学发展的路径。 (小标题)坚持以产业创新为核心。持续优化的产业结构、不断壮大的产业规模,以“加速度”助推扬州经济高位健康运行 位于长江边上的扬州能成为“汽车城”吗?如果是两年前,扬州人也许会摇头。但是现在,扬州人可以踌躇满志、信心百倍地回答说:“能,一定能!” 这份自信来缘于一批汽车项目的实施。
去年7月15日,国内汽车巨头上海大众决定,将在仪征新建一个规划年产30万辆整车的新基地。随后,这个扬州工业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征地、拆迁、建新厂房……扬州人巨大的热情成为这个项目建设的“加速度”。今年7月,上海大众宣布,新Polo、桑塔纳NF、斯柯达一款A级轿车和斯柯达SUV等4款车型在仪征基地生产,其中,桑塔纳NF和斯柯达共三款车型为首次从德国引进到中国生产。 与此同时,江都的九龙客车、新能源汽车正开足马力,开发区的亚星客车、中集通华特种车辆正扩大产能。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扬州汽车产业可形成年产70万—80万辆整车规模,扬州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城”。 曾经辉煌的扬州汽车工业正以一个崭新的面貌“重出江湖”。“这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创新思维、超前决策,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又一次赢得了发展的先机。”市经信委主任刘在銮感慨地说。 短短几年,曾经滑入谷底的扬州工业迅速爬坡、突围、重生,并以“八区二园”为载体,通过集聚、整合、优化,形成了汽车船舶、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等三大主导产业。 传统产业的结构优化了、做大做强了,走上了“高新化”的道路,而新兴产业也方兴未艾、茁壮成长。
LED产业在全国率先形成“蓝宝石衬底—外延片—芯片—封装—应用”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扬州跻身全国第六个国家级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在先后引进尚德太阳能、晶澳太阳能等一批体量重、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后,太阳能光伏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扬州成为全国首个绿色新能源产业化基地;随着全国首个智能电网产业规划的出台并实施,一个“中国光电城”正引起国内外投资者的高度关注;“扬州制造”电子纸占据国际市场制高点,全球最大的“电子书城”开始启动建设…… 与此同时,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国内一流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也看中扬州这块“风水宝地”,前来安营扎寨,为产业经济提供技术支撑。仅在扬州经济开发区内集聚的就有扬州—南京大学光电研究院、中科院半导体研究中心、江苏省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10多家。
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助推扬州经济高位健康运行。今年上半年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3460亿元,超过2008年全年总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从2005年的18.8%上升到2010年的37.9%。 “十二五”,扬州明确提出,打造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三个三千亿级产业,以及新能源、半导体照明、智能电网、电子书等四个总量过千亿产业。现在,扬州有这样的底气和实力。 点评:发展创新型经济,产业创新是核心。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产业、科技、载体、人才和制度“五创联动”,相互配套、相互支撑,形成整体合力,支撑起创新扬州的新天地。 (小标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突出“一个主题”,围绕“一条主线”,扬州坚定地跳出传统发展模式,“换个姿势”再创辉煌 美丽的香江,唱响了一首欢快的“扬州曲”。
7月底,扬州在香港成功举办了现代服务业合作推介会,共有34个项目集中签约,涉及旅游、信息、科技、物流、金融等领域,投资总额突破50亿美元。这将为扬州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也是扬州‘十二五’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市发改委主任李忠盛说,经过前几年的优化,扬州的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9.7:55.3:35,调整为2010年的7.2:55.8:37。按照“十二五”既定的目标,产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8%。“这样的产业结构是‘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发展必然。” 这是市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又一个决胜未来的战略之举。
今后五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快推进;土地、资金、人力等要素制约更加凸显,节能减排要求进一步提高,同时,地区之间抢人才、抢资源、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很显然,走以浪费资源和牺牲人文、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老路”、“弯路”是“死胡同”,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协调发展,才是大势所趋和必由之路。“创新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加迫切。” 扬州上下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突出“一个主题”,围绕“一条主线”,坚定地走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到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走一走,可能会颠覆许多传统观念:在南部,一个现代的港口物流基地、保税物流区等已现雏形;在西部,学校密布的扬子津新区已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在东部,一批融商住、服务于一体的高楼大厦正拔地而起;在中部和北部,公共服务中心已经投入使用,还有星级饭店、现代物流园、行政商务中心或抓紧施工或启动建设…… “我们要按照现代经济和城市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建设一个新型业态的现代化园区。”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工业园考核验收后,作为全市“两创新”的主阵地、主战场的开发区负责人如是说。
与产业创新同频共振的是,扬州已摘得“国家森林城市”金字招牌,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创建如火如荼;苏中江都机场、沪陕高速江六段、宁启铁路复线及电气化改造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启动建设;古运河沿线、文昌路等“五路一环一河”改造全面提速……近日,国家工信部批复同意扬州为全国中小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这是扬州“两创新”的又一新成果。 创新,不仅仅体现在理念上,更为扬州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搭建了一个新平台。“还没见过哪一座城市像扬州这样表现出对创新要素的求之若渴。”洪银兴教授感慨地说。 点评:创新、转型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扬州必须进一步加快产业创新、加快城市创新、加快发展模式创新、加快制度创新、加快人才创新,让一切知识、科技、人才、文化等创新要素在扬州集聚,驱动扬州更高、更快、更持久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