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新布局 新步伐 新面貌 新生活 新形象 海陵:从战略构想到现实图景

来源:泰州日报 日期: 2021-07-26

刚刚过去的2006到2011年5年,是海陵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的5年,也是海陵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在全面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伟大新征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面对席卷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机,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发展形势,面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环境,海陵不断创新发展思路,调高发展目标,优化发展路径,破解发展难题,“三年再造一个新海陵”目标正由战略构想变为现实图景。

抢抓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机遇,海陵区科学调整城市和产业发展布局,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一体两翼”城市格局初步形成,“一区三园”成为全区开放创新的新平台,金鹰天地、铁塔商圈、华矩活力为代表的核心商圈迅速崛起。

按原口径统计,2010年海陵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6.06亿元,是2005年的2.74倍,年均增长15.2%;完成财政收入35.36亿元,是2005年的4.95倍,年均增长37.7%;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43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4.2倍。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单一依靠第二产业拉动向消一、二、三次产业协同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既是适应当前宏观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海陵构筑未来竞争优势的需要。”副市长、海陵区委书记杨杰说。

把握新兴产业发展机遇,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初步形成以太阳能光伏和动力电池为主导的新能源、以复合管材和电极铝箔为主导的新材料、以IC封装和微电子为主导的新电子、以动力和机械装备为主导的新装备等优势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幅连续四年全市第一。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占GDP比重逐年提高,2010年达到44.2%,高于全市7.8个百分点。

按照“功能做强、形象做美、环境做优”的要求,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城市面貌实现大变化。过去5年来,海陵区累计投入城建资金300多亿元,拆除危旧房200多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160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70公里,城市绿化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40%和20.1%,城市形象和品位明显提升。

全面推行“阳光拆迁”,25个拆迁项目基本完成17个,拆迁120万平方米,搬迁改造危旧房1.9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区90万平方米,建成40万平方米,回迁安置4000多户。实施基础设施项目9个,建设道路8.88公里,迎春路东延、迎宾路东延、春兰路南延等道路基本贯通。美好上郡二期、怡景花园二期主体竣工、华辰尊园等17个房地产项目顺利实施。

实施“百姓城管”工程,建立34个城管社区工作站,实现42个无物管小区卫生保洁长效管理,改造48个无主旱厕,新建3个摊点疏导点、2个垃圾中转站。建成50座便民信息服务亭,升级改造3个农贸市场,综合整治4个老小区。完善社区综合服务功能,社区“一条龙”服务办事大厅建成率达100%。

实施农村新“5+1”实事工程,建成农村公路28公里,新建和维修农桥37座,疏浚乡级河道7条,整治村庄河塘46个,实施农村改厕4124座,新增农村造林面积7100亩。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创成省级新农村示范村1个、市级小康示范村12个。5年来,累计投入村镇建设资金97亿元,所属乡镇全部创建成省级生态乡镇,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实践证明,只有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多为群众办实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赢得人民群众广泛支持。5年来,海陵区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大力发展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事业,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

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培训1500人,扶持创业8500人,新增就业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城乡居民收入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分别是2005年的1.95倍和1.81倍。

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三大保险”覆盖率超过98%,城乡低保实现提标扩面、应保尽保,保障标准全市最高。关注特困群体,购买残疾人公益岗位,所有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护理补贴全部发放到位,所有重残人员全部参照城镇低保标准发放生活补助。

只有思想与时俱进,观念不断更新,才能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根据复杂多变的新形势,海陵区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引领全区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破解难题,凝聚起危中奋进抓机遇、难中突破攀新高的强大精神动力,干部队伍形象实现新提升。

面向基层公推公选,一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充实进乡局级领导班子,干部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证作用更加明显。深入开展“三问三治” 、“三服务”和公开评议机关重点职能科室负责人等活动,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