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头雁风采丨徐艳萍: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新的希望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日期: 2021-08-18

今年43岁的徐艳萍,咋瞅都不像是个种植大户。语气温和,外表斯文,看上去像是个标准的“白领”。

事实上,没包地之前,徐艳萍虽没离农村,但干的就是“白领”的活儿——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张集镇下张村一家建材厂从事管理工作。2017年,厂子因环保不过关被关停,徐艳萍也因此失了业。

正值奋斗的岁月,突然没有了事业的舞台,一向忙碌惯了的徐艳萍,一时间心里没着没落的。

“咱包地吧,你现在有时间,我也有经验,咱俩‘夫妻档’,肯定有奔头。”丈夫给徐艳萍出主意,在下张村包地搞规模种植。

虽然丈夫打了包票,但徐艳萍心里还是没底。家里之前种的三亩地,自己从没插过手,现在一下子要包500亩地,能成吗?徐艳萍心里犯嘀咕。

可丈夫认定包地有前景,政策也支持,一直给徐艳萍打气。在丈夫的不断鼓励下,徐艳萍转行成了“农民”。

即便做足了应对困难的准备,但真正开始创业,徐艳萍发现,困难远比想象的要多。

下张村土地地势低洼,村里人改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都没成功。在这适合种小麦、水稻的田地里,徐艳萍和丈夫坚持种植传统农作物,向规模经营要效益。

2017年下半年,两人连贷加借凑够100多万元,包下村里流转出的500亩土地,种植小麦、水稻,由于种植晚,再加上选择品种时间仓促,风吹日晒,辛苦半年,盘算收成,两人一分钱没挣,反倒是赔进去好几万元。

“第一年干,小赔就是赚。”在丈夫鼓励下,徐艳萍坚定了信心。有了第一年的经验,夫妻俩改种了优良的小麦品种。农闲时,区里、镇里组织的技术培训,徐艳萍也一次不落地参加。到如今,光培训笔记,徐艳萍就记满了三大本。

“真长知识,以前我们都是头年12月底撒返青肥,听了课之后,才知道三四月底施肥才最科学。以前光长棵,不长穗,现在不仅麦穗饱满,还均匀。”

2017年,徐艳萍包地的小麦亩产只有350公斤,2018年,通过学习和探索,同一片地,小麦亩产达到了600公斤,一亩地多收入550元。再加上一茬水稻的收入,这一年,徐艳萍包地挣了十几万元。

仿佛一切都要走上正轨,但成功从来都不会如此容易。这一年,夫妻俩共同播种下希望,但丈夫却没能品尝丰收的喜悦。由于突发疾病,徐艳萍的爱人不幸离世。没有了领路人和主心骨,再加上外面还欠着几十万元的贷款,徐艳萍想过放弃,打算把地转租出去。

最难的时候,大姑姐怀揣10万元钱找上门来。“她让我坚持下去,把外债能还多少还多少,她觉得我能干成,跟我说,她的钱,啥时候还都行。”回忆往事,徐艳萍悄悄抹了眼泪。

坚强的人,有一百种坚强的理由,哪一种都让他们不放弃追求和梦想。亲人的信任和支持,让徐艳萍对土地有更深的情感和更多的投入。

包地前,没干过农活的她,学会了开拖拉机,现在播种收割,样样在行。有一次天没亮,徐艳萍独自一人到地里打农药,一不小心栽到沟里,跌跌撞撞爬上岸,她擦干眼泪,继续再干……“人生中,最难走的一定是上坡的那段路。挺过了所有的难,前面会有一片艳阳天。”徐艳萍如是说。

2020年,徐艳萍经过市场分析,大胆作出将500亩地全部改种需要人工插秧的杂交水稻,既让许多有插秧经验的乡亲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也增加了亩产,实现一季水稻增收30多万元。

购置大型农用机械,政府给予了资金补贴,镇农技人员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悉心指导。徐艳萍介绍,自己的成功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离不开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为解决规模种植粮食晾晒难问题,她又添置了烘干设备,政府给予了20万元的资金补贴,这些让她越来越觉得种地有奔头。

徐艳萍靠着勤劳的双手,敲开了致富的大门,她给儿子在城里买了房,日子渐渐有了幸福的模样。

闯过包地的艰难后,徐艳萍又开始盘算新的发展。刚结婚那会儿,徐艳萍和丈夫承包了村里的小黄山,从山东引进了200多棵杏树栽到了山上,使昔日荒山有了生机。徐艳萍打算与投资商合作,把这座山打造成生态旅游景点,再在山下建一些温室大棚,种植火龙果、草莓等,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产业,既能改善村庄环境面貌,又能带着村民们一起富。(供图:徐州市铜山区张集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