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宿豫区涧河社区:新农房暖心 新生活省心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日期: 2021-09-01
“运河弯弯,南北行船;船儿悠悠,河水淙淙;河边人家,烟火气正浓;一方水土,育一方火种……一路向东,你会‘豫’见最美笑容。”这是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题曲,也是当地小康生活的写照。如歌里所唱,记者在宿豫区一路向东来到仰化镇涧河社区,一探这个被省委书记点赞过的新型农村社区。
住上了新农房
下午3点多,涧河社区62岁的李志侠正在屋里摘菜,忙完放下菜盆摸着扶梯上二楼,收拾了一下小孙子的房间,又把二楼阳台晒干的衣服拿回叠整齐。手头忙完,她走出院子,和隔壁的李大妈在屋前的健身小广场一边活动一边聊天。接近5点,李志侠回家打开浴霸冲了把澡,哼着小调开始准备晚饭。
放在两年前,这样舒适的生活李志侠想都没想过。“本以为一辈子也就住个破房子了,以前要洗澡还得骑20分钟自行车,去仰化街上的公共澡堂咧。”李志侠说,他们之前的涧河村是省定经济薄弱村,做饭是烧柴草的大锅灶,交通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洗澡是公共浴室,下雨的时候屋里漏雨得拿三个盆接着。
现如今,涧河社区白墙黛瓦,民居错落有致。李志侠生活条件的改善源于2018年下半年,宿豫区将涧河村、解闸村、保祥村3个村合并启动了农房改善项目,整合后的涧河社区辖村民1976户,8216人,在此基础上建设全新的居住区。“目前一期251套住房已全部交付,二期235套住房主体全部完工,近期就要交付到群众手中。”涧河社区党委书记孙永介绍,对于无力置换新房的特困户,社区建设了4栋户均82平方米的兜底保障房,按起居标准装修,免费提供给其居住。
改善农房展新颜,如何剔除百姓心中的疏离感?涧河社区靠近京杭大运河,与之相通的老涧河、六塘河穿村而过。为此,农房改善项目在规划之初便有意保留村庄肌理现状,采用“逆规划”设计手法,对原有水体、植被、田埂等进行重新梳理,引入现代元素,凸显地域文化,彰显乡土风情,从而留住乡愁记忆。55岁的朱昌宾是土生土长的涧河人,他指着村口的老榆树说,“大部分乡亲住房的位置都没怎么变,我小时候穷,就吃过这棵榆树的叶子。”
“新农房建设好,不代表农房改善就结束,要让群众不仅仅拥有良好的硬件设施,还要有科学的后期维护,这也是我们一直要做好的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宿豫区委书记刘海红说。
土地流转托底
年初,社区居民孙士英从合作社拿到了3255元的土地流转+分红的钱。1年前,她把家里的3亩地流转给合作社,用于浅水藕和龙虾的套养。当时,合作社负责人朱东流给她算了一笔账,土地可以获得每亩900元的流转费,合作社还鼓励村民以土地入股,地上收成好就多分,收成少甚至亏损也有每亩100元的保底分红。
在涧河社区合作社,不少村民都把自家一部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合作社的1300多亩地上,有700亩保留了稻麦轮作的传统,500亩转型为浅水藕+龙虾的套养,还有100多亩种植当地特色的黄蜀葵和雪桃。
“我们是2017年开始试点合作社的,村民大都支持,因为原本一亩地忙一年的净收入都不一定有900元。这不,去年每人分了1085元。”朱东流说,目前看来浅水藕套养小龙虾的模式效益较好,莲藕还申请了地理标志,配合产业链条“不愁卖”;而完成销售后,60%的利润将用于支付土地和分红费用,20%作为村集体收入,还有20%用于土地与设备的维护保养。
从自家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不少又回到田头,这是因为合作社除了农忙用工时节,平日里也有不少按日结算的工种。居民王庆东的4亩地流转了出去,“不用忙活田里,年底就能拿钱,平时还能随时找地方打零工。”
产业的升级带动村民增收,也吸引了年轻创业者,张源就是一个,他在涧河社区承包了40亩地。面对成本核算,张源显得很有信心。“土地成本一年3.6万元,其他农资不超过3万元,过了第一年,后面有不少土地整理的成本可以节省。”张源告诉记者,浅水藕套养龙虾模式的秘诀在于化肥使用的时机,一般来说3月份下藕苗,五六月份用化肥,10月完成采摘,紧接着就要下龙虾苗,次年再次使用化肥前完成龙虾的捕捞。
记者了解到,涧河社区现有9633亩耕地已实现流转5621亩,用于发展高效农业,社区建档立卡户413户1319人去年全部脱贫,2019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7万元。
社区生活省心
“前段时间看新闻说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年龄59岁以上的,可以申请独生子女奖励,我们正找人问怎么领呢,网格员付慧慧就带着填好一大半的申请表来敲门了。”62岁的社区居民冒学才说,住在涧河社区最大的感受就是“省心”。
原来,涧河社区成立了党群服务中心,按片区成立党支部、按网格设党小组,以“网格员+党小组长”的共管模式,推动社会治理网格和党的组织网络双网融合,同时成立5支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乡风文明宣传、环境保护、扶贫济困、关爱妇女儿童等活动。
网格员付慧慧告诉记者,网格工作最是琐碎,“不到7点就到班上了,人口普查、对接台账、催缴保险、核算细化低收入户、给贫困户联系上班地点,这就到中午了。”而经常顾不上吃饭的她,还要赶紧统计59岁以上居民的独生子女信息,帮助填写代办,核查签收当地警格推送信息等,经常天蒙蒙亮就出门,回家前已是天黑。
除了网格员,老党员、志愿者也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于桂宝是三村合并前宝祥村的老支书,退休之后于桂宝还是闲不住,他既是党小组长,还负责社区合作社账目的监督,又是社区老干部议事会的重要成员。谁家有了烦心事,于桂宝都尽量帮助和调解。今年7月,涧河靠近马河的岸坡治理需要砍掉河边的树,村民徐乃生从一开始的不愿意配合,到后来主动帮忙;修建268省道时4组一户人家要搬迁,怎么拆怎么补,拆完去哪里住?这些基层事务的协调处理总有于桂宝的身影。
前段时间,于桂宝又接了水务部门的一摊事。“区水务局要兴修闸、站,疏浚河道,需要了解涧河地形的人进行前期的测量和统计,又会算账又懂测量还熟悉水路,这个人不就是我吗?”谈起当地的公共事业,这个69岁的老人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劲儿,涧河的地图就在他脑子里,哪里地形高,哪里地形低,哪个闸平时就堵塞,他都了如指掌。
“社区是大家的,我们每个人多做一点,社区就能好很多。”于桂宝说。
(马焘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