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四轮”齐转 转出了耿车小康路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10-29

在“百年征程 初心永恒——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历史展”上,一张“笑意盎然”的黑白老照片引起了观众的注意。照片拍摄于1986年,四位年龄相仿的花季少女生动入画。只见她们每人推着一辆自行车,车的后座上都摆放着一只蒙着布的匾篮,彼此相视笑着,正在往前走。

她们是谁?又为何笑得“甜蜜蜜”?我们联系到了照片里的姑娘们,她们的个体记忆中,珍藏着时代崛起的璀璨。

“左数第三个短头发的就是我!”记者一开口提到“卖豆腐”,今年50岁的陈彦红马上就想起了这张照片。

“我是家里的老大,那个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一般,我上到小学5年级就辍学了。我13岁的时候,村里好多家做豆腐,我们家也做豆腐、卖豆腐。”陈彦红成长的湖稍村,位于宿迁县耿车乡(现宿迁市耿车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革命老区,也是远近闻名的“要饭乡”。直到1978年,耿车还是集体经营农业的单一模式。197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元,耿车农民人均收入却只有41元。

“那时候真是太穷了,饿肚子是常事,我记得每次放学回家,吃得最多的就是煮熟后晒干的山芋。”位于照片左边第二位的耿玉华,和陈彦红同年出生,她有三个哥哥。因为家里条件差,除了大哥读到初中,耿家的其他几个子女,都是四五年级就辍学了。

上世纪80年代,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苏南模式”闻名全国之时,淮北农村也在苦苦寻找路在何方。

十一届三中全会,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走进耿车。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1984年起他们开始探索发展乡镇企业的新路子。

照片上的四位姑娘的家庭,也置身于这场“大潮”。豆制品加工专业户的新标签,拉开了他们新生活的序幕。“我们辍学以后,就帮家里割草、养羊,等我会骑自行车后就进县城卖豆腐。”耿玉华回忆,因为凌晨就要动身,她们几位年龄还小的女孩子就会结伴而行。照片定格的那一天,陈彦红、耿玉华和其他卖豆腐的同龄人同路,她们推着“永久牌”自行车,载着家里刚刚做好的豆腐,正在分头向宿迁县城或周边其他乡镇的农贸市场走去。

一块块豆腐个头不大,却充满了十几岁孩子的生活。“吃完饭就要开始忙,每天需要提前备好20斤豆子,凌晨2-3点就要起床,冬天拿上前一晚上基本做好的豆腐出发,夏天起床则还要先做豆腐。每天从家到市场几十里路,骑自行车单程个把小时,有时候一天还不止往返一趟。”陈彦红记得那时最远的是去宿迁的大兴镇卖豆腐,单程就要骑上整整60里路。

如今儿女都过了自己当年卖豆腐的年纪,提起这段卖豆腐的经历,陈彦红依然难掩自豪。她是长女,有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在母亲身体不好的情况下,卖豆腐的她支撑起了家里的“半边天”。她还记得,那时父亲给工厂运输物品,起早赶路前往睢宁,往返一趟赚3元左右。自己在不同的市场以0.18-0.25元/斤的价格卖豆腐,一天下来可以赚10-20元。每天卖完豆腐回家的路上,同行的姑娘们还经常将一天所得在自行车后座上摞成一摞,“比一比谁摞得高”。“村里有不少人家靠男孩子卖豆腐,我用实际行动证明女孩子也可以卖豆腐养家。”看到弟弟妹妹能够顺利上学,自己辛苦赚来的钱能让家里日子逐渐变好,陈彦红觉得辛苦也值得。

陈彦红一家人生活的变化,正是“耿车模式”不断发展的缩影。

1984年,耿车乡村办企业26个,户办、联户办企业有2548个,各村以一业、一品为主,形成收旧、木业、纸业、豆制品、编织、烟花、建材、建筑等10个专业村,有1200多户农民从事废旧塑料收购、运销,村办企业加工成塑料制品。1985年耿车乡乡镇企业产值比1983年增长了3.8倍,农民收入年递增33%。1986年耿车乡的村办企业已达到59个,户办、联户办企业增长至4567个,企业产值上升到4691万元。

“大的集中上水平,小的分散进家庭,大轮带着小轮飞,小轮推着大轮转。”乡、村、联户、户“四轮”办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协调发展、一起转的“耿车模式”,在全国都引起了关注。耿车从“要饭乡”成为了当时的淮阴市的“新状元”。

1986年5月,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到耿车调研后说,“耿车模式”并不是“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简单的相加。在苏南,家庭工业这一个轮子就太小了,不怎么转动;温州模式中,集体的轮子又没有家庭工业这个轮子转得快。耿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事物。当月,《人民日报》曾刊发长篇通讯《“耿车模式”诞生记》,并配发短评《好一个“耿车模式”!》。耿车,这个本身人口不足4万的乡镇,1986年就吸引了7万来自各地的参观者。

同年,贩卖粮食的“潮流”来到耿车,陈彦红毫不犹豫地用自行车扛起了几百斤重的粮食。1987年前后,她又进入当时需要大量人手的装饰板厂做工,直至1989年结婚搬到耿车大众村。

而耿玉华婚后开始了回收废旧塑料的生计:“我25岁结婚,生了一儿一女。丈夫家里有5个兄弟姐妹,条件还不如我家,粮食都不够吃,我们的小家庭可以说是白手起家。”陈彦红也回忆说,比自己小一岁的妹妹也在初中毕业后,大约十八九岁的年纪,就进入塑料厂从事塑料大棚加工的相关工作。

此后的30年里,耿车的废塑行业让这里百姓的钱包“鼓”了起来:耿车片区年加工废旧塑料最高峰时近300万吨,从业人员10万人,产值达80亿元。但耿车也为发展付出了代价:池塘被塑料垃圾堆成了山,家家点火村村冒烟……21世纪初,耿车的环境问题相继暴露,2016年起,在多方努力下废塑行业“彻底禁、禁彻底”,一些废塑大户带头砸了自己的设备,耿车存续30年的废旧物资回收加工行业画上了句号。

绿水青山回来了,金山银山依旧和耿车共存。在80年代耿车的产业基础上,耿车人抓住了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从家具开始做起了电商。而今,细分类家具、家居用品,乃至自建的物流配套等,给耿车带来了新的创新创业潮。截至2018年,耿车各式网店已有2759家,电商销售额达50亿元,镇上近七成人口从事电商工作。从乡、村、联户、户,到产业、创业、生态、文化,“耿车模式”以新的、可持续发展“四轮齐转”,继续创造属于这里的奇迹。

如今,陈彦红的2个女儿、1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一个女儿在宿迁市区做护士,另一个女儿留在了耿车,儿子去外地当兵。儿女小时候,她告诉他们一定要好好读书:“你们很幸运,可以用知识改变命运,不像我,只能吃苦,靠双手赚钱。”

年到半百,陈彦红和耿玉华的生活仍然和“耿车模式”紧紧相连。耿玉华和丈夫不仅拥有一家家具实体店,同时还是网店的老板。而眼看儿女不用自己费心,以自己的年纪还可以做点什么,陈彦红也开始琢磨,“想和儿女请教下互联网的事情,想看看能不能也从互联网上卖点东西。”

照片里卖豆腐的姑娘都没有离开耿车,她们亲眼见证了几十年间耿车翻天覆地的变化。耿玉华做了一辈子的生意。而这张黑白老照片,定格的就是她新生活的开始。“跟着时代走,就不会落后。”不善言辞的耿玉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