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南通海门:多点发力 奏唱富民“交响曲”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日期: 2021-12-10
叠石桥市场三期核心交易区
“海门人均存款11.037万元,在江苏各县市区中排名第一”。开局“十四五”,一则来自江苏统计年鉴的信息刷屏了海门人的朋友圈。
回望“十三五”,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史,也是一段精彩纷呈的富民史,从脱贫增收、产业富民,到不断开拓的富民新样态,海门在致富路上奏出了自己的“交响乐”。
输血造血结合,小康路上一个都不少
要富裕,先脱贫。“十三五”期间,海门有建档立卡低收入户数8000多户,共1.3万多人。在脱贫过程中,坚持“输血”“造血”相结合,实施“结对帮扶一刻不松、政策保障一户不漏、健康扶贫一步不差、保险扶贫一个不落、就业扶贫一户不漏、扶贫开发一着不让、危房改造一刻不息、教育扶贫一个不少”的“八个一”工程。到“十三五”收官,全区所有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实现了100%脱贫。
余东镇夏克足球成富农产业
从“十一五”开始,全区就开启了“万人帮万户、共走小康路”活动,全区近万名党员干部与建档立卡低收入户挂钩结对,实行“一对一”帮扶,是南通最早实施“一对一”帮扶的区县。“十三五”以来,全区仅用于结对帮扶的资金就达2亿元,对脱贫攻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全区对贫困人口进行了精准帮扶。对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群众,区财政出资,为他们免费办理人生意外险和重大疾病及意外伤害住院补充医疗保险,建档立卡低收入户还有“绿色通道卡”,可以享受“先看病后付费”的诊疗服务新模式。同时,全区依托新型合作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推进“智志双扶”,对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对通过培训的人员发放养老护理、中式面点师等资格证书,帮助他们靠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
特色产业集聚,拓展富民增收途径
先进装备制造业强势崛起
产业发展是实现富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全区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家纺、现代建筑三大千亿级产业强势崛起,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使一大批群众实现了就业,不断提升的薪酬工资成为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家纺业、建筑业是全区的老牌富民产业,海门的家纺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培育的大小企业主不计其数;数十万海门建筑工人去往各地,每年带回丰厚的劳动报酬。
全区还积极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模式,形成了麒麟红木、包场龙虾、余东足球、四甲不锈钢及书画、东灶劳防用品等近百个专业村,并带动了配套产业的兴起。大量本地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不少外出务工人员也纷纷回乡创业、就业。
近年来,全区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工作领跑全省、领先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7万元,保持苏中苏北第一名。农业特色愈加明显,三厂的羊肉、海门港的蛎岈饼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产品成为市场上的新宠儿,为当地群众带来丰厚的收入。
海门临江新区玲珑湖公园
随着海门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断改善,近年来,文旅产业正成为新的富民增收点。全区创新打造了“张謇故里·诗画海门”文旅品牌,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中轴线、沿江生态旅游线、滨海休闲体验线”三线,“叠石桥国际家纺城、蛎岈山、余东古镇、海永生态旅游度假区、市级旅游综合服务区”五区为架构的旅游空间布局。“海之门”系列特色礼物投放市场,“江海壹号公路”完成旅游化升级改造,常乐镇颐生村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绿水青山”正在转化为当地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改革创新,打造增添富民增收新样板
外国客商在海门家纺l国际博览会现场挑选商品
致富不能守旧,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保持源源不断的活力。近年来,全区不断加强对创业的扶持力度,依托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园、叠石桥电商城、麒麟红木城、特色农业园区等平台,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退转军人、种养大户等群体“初始创业”,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形成了一批致富领头雁,为富民增收增添新样态。刚刚获评“爱岗敬业”中国好人的曾嬿就是其中的代表,她创立了“苏洪鲜食”生鲜品牌,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已经吸纳近千名“4050”人员就业,扶持500多名微商成功创业。
随着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等新模式的兴起,全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彰显了强大的保障力。四通八达的农村路网让货运车辆可以直达农户家门口,农户不出门就能把货卖到全国各地;流畅的信息网络让直播走进生产车间、田间地头。2020年,全区专门出台了《海门区电子商务进农村实施方案》,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推动全区农村电子商务深入发展,打造具有海门特色的电子商务进农村“典型样板”。在正余镇新岸村的“5G+无人农场”示范基地,“无人收割机”和“无人拖拉机”通过远程遥控,可以根据事先规划好的路径开启自动化作业模式。正余镇还加快了无人农场的智能化建设,在镇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建设了智能化控制平台,集合了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推进了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也对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让群众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