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滨湖再创转型发展奇迹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08-05
国际干细胞研究中心
科教产业园
湖滨美食街
社区书场
无锡市滨湖区,地处沪宁杭黄金三角的中心位置。这里,创造了世人瞩目的“苏南奇迹”。面对转型升级的现实压力,一度领跑全省的滨湖如何在换了跑道后继续保持领先?面对这一现实考问,滨湖人以敢为人先的精神,以高效产出为导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在太湖之滨,生动演绎着苏南现代化的现实范本。
2014年2月底,总投资超过400亿元的无锡万达文化旅游城正式开工,这为滨湖的转型发展又添上了精彩一笔。如今,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已成为滨湖的两大品牌。对此,滨湖区委书记袁飞直言,今年是滨湖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之年。滨湖将围绕无锡市打造“太湖城市”的发展战略,以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目标为引领,坚持效益质量导向,突出重大项目抓手,强化改革创新驱动,实现富民惠民宗旨,巩固队伍建设核心,推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工作取得新成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打造“四个无锡”建设的核心区、先导区、示范区。
活力滨湖
产业转型抢占先发优势
打造活力滨湖,不能局限在旧摊子上做文章。为此,滨湖勇于舍弃擅长的乡镇工业发展模式,全力壮大科技和人才支撑,实现了传统产业转型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服务业加速发展、文化旅游业做强做大“四轮驱动”。
擦亮太湖明珠,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产业转型。
在产业布局调整上,滨湖大力推动从传统产业遍地开花到现代产业集约集聚转变。大力实施搬迁整合、退城进园战略,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企业和污染企业,规划建设了总面积13平方公里的新城工业安置区。目前,全区已形成以一个先进制造业基地、六个新兴产业园区和多个规模骨干工业保留区为主体的集约集聚发展格局。
围绕传统产业转型提升,滨湖突出集中、集聚、集约,大力淘汰低效产能,推进优势规模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无锡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各乡镇工业保留团地为补充的制造业发展格局,工业经济在持续拆迁中始终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围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坚持从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端领军人才高点切入,打造了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主的无锡马山国家生命科学园、以物联网产业为主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以软件动漫和影视产业为主的科教产业园、以集成电路设计和IC设计为主的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以总部商务和培训产业为主的蠡湖科技创业园等五大品牌园区,重点发展了生物医药、物联网、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IC设计、影视文化等战略主导新兴产业。马山国家生命科学园、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园、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一个个“国字号”园区的落户,标志着滨湖在产业结构升级上的转变。2013年,滨湖三次产业比重为0.6︰47.4︰52,经济发展迈入了“模式转变、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轨道。
产业转型深入推进,都市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滨湖以高效产出为导向,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加快先进制造业集聚步伐,永瀚特种合金等一批项目竣工或投产,614所航空发动机控制工程中心、中航工业雷电院研发中心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进展顺利,34家“扶大扶强”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80亿元、税收占比超过26%。服务业较快发展。按照城市核心功能区的标准和要求,加快推进苏南水产城、胡埭汽车城等项目建设,海岸城、万象城等一批商业综合体项目进入建设后期,德星汽车、贝贝熊等规模企业实现倍增。新兴产业增势良好。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传感中心二期、K-Park服务中心、蠡湖科创中心等重点载体投用在即,新兴产业完成业务总收入210亿元,增长17%,全区销售超千万元“530”及“东方硅谷”企业33家、超亿元4家。文化旅游业加快提升。按照“观光游、过境游”向“休闲游、深度游”转变的要求,以马山国际旅游岛建设为龙头,高水平举办山水文化节、生态旅游节等重大活动,去年全区接待游园人数271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3亿元。
重点要素加快集聚,转型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滨湖坚持以项目为抓手、投入为保障、科技人才为支撑,发展基础更加坚实。重大项目按序实施。围绕“项目建设提升年”要求,深化领导挂钩联系制和分工负责制,强化工作例会和跟踪推进制,实施在建超千万元重大项目333项,完成投资346.9亿元。科技人才量质齐升。全区R&D占比达2.6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0.8%,连续六次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
幸福滨湖
人人共享发展成果
发展成果,要更多惠及群众,人人共享。围绕这一中心任务,滨湖各级政府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突出民生民意,着力打造群众认可的和谐滨湖,进一步凝聚转型发展的合力。坚持民生为本、民意为先,深入基层听民意,千方百计解民忧,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切实推进富民保障。围绕增加收入这一改善民生的直接切入点,打造五星级人力资源市场,着力促进就业、鼓励创业,持续提高群众工资性、创业性、财产性和保障性收入,推动群众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按照“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要求,推行“未保都要保”,扩大社保覆盖面;推进“多保并市保”,逐步提升保障层次;落实“土地换社保”,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实行“老人都有保”,推行居民养老保险;实施“看病有医保”,完善医疗保险机制。全面做好社保扩面工作,稳步提升保障水平。落实结对帮扶机制,更大力度做好残疾人、特困户等弱势群体的扶贫帮困工作,做大慈善基金盘子,不断提高救助水平。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强化“基本、公益类需求政府保障,高端、特色类需求市场运作”导向,推进政府购买服务试点工作,积极引导社会主体投资兴办社会事业,加快建立功能多元的社会服务体系。全面开展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加大财政投入,每年新建改建一批学校,狠抓师资队伍和教育质量提升,仅去年就通过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示范区”等5项省级以上创建验收,荣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高标准推进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和水平。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要求,做好人口管理服务工作。
积极推进文体事业蓬勃发展。紧密围绕“大发展大繁荣”目标,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文体设施不断完善。目前,滨湖20支特色文艺团队全面发展,完成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工作。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幸福滨湖,欢乐周末”百姓大舞台系列活动、第四届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滨湖段)、省太湖帆船赛等品牌活动。文保工作取得实效。重点文保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周新老街建设项目加快实施,阖闾城遗址公园晋升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约45亿元。
健全完善安全网络。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突出企业、学校、建设工地、大型活动等重点关键,全面排查和治理安全隐患,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和打假治劣力度,切实保障群众生命安全。持续推进“平安滨湖”建设,健全日常防控和专项打击相结合的主动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决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提升群众安全感。深入开展“法治滨湖”建设,加大普法工作力度,提高全民懂法、守法、用法水平。
全力维护和谐稳定。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滨湖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认真落实中央信访改革精神,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全面做好各领域社会矛盾纠纷主动排查化解工作,扎实开展突出信访积案专项化解稳控工作,努力化解一批历史遗留信访积案。深入细致开展社会情绪梳理工作,引导广大群众尤其是信访重点群体客观看待社会变革中的利益调整,理性表达合理诉求,最大限度消除“负能量”、增强“和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