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看苏州丨昆山周市珠泾村:新老乡邻友爱互助,小康路上有奋斗有温情
来源:“学习强国”苏州学习平台 日期: 2021-08-03
清晨,伴随着邻里间的问候,珠泾村“醒”了:结伴晨练的老人、赶着工作的上班族、为孩子买早点的家长、准备营业的商户,让村里充满了烟火气。与许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人不同,昆山周市镇珠泾村村民过着“半城半乡”的生活:住的是体面的居民楼,享受的是优质教育资源,还有清新的空气、便利的交通、齐全的配套设施与和谐的邻里关系。村民们炫耀:“珠泾村的好,不住在村里可能体会不了!”
“热心奶奶”曾是低保边缘户
今年是昆山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决胜之年,村民杜金妹和姐妹们忙着给邻居“补课”,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今年67岁的杜金妹几年前还是低保边缘户,如今已是村里闻名的“热心奶奶”。作为一名有着42年党龄的老党员,她退休不褪色,无论大小活动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用实际行动与乐观心态影响着身边人。
“多年前,我们家还是低保边缘户,一直接受帮扶。现在脱贫了,身体也恢复了,我真心诚意想要回馈社会,带着大家一起奔小康。”说起自己的经历,杜金妹感慨万千。2005年,时年52岁的杜金妹被确诊为乳腺癌,这对本就不富裕的杜金妹一家来说宛如晴天霹雳。“得知消息后,真的有点不能接受。当时我刚退休,还盼着和乡亲们一样走出村子,到大城市见见世面,无奈这个计划只能搁置。最令人头疼的是高昂的治疗费用,这是极大的负担。”杜金妹回忆道。
天无绝人之路,事情很快迎来转机:珠泾村通过精准识别,将杜金妹一家归为低保边缘户,这样一来,95%的治疗费用都可直接报销。通过6年积极治疗,杜金妹于2011年康复。同年,她家也摘掉了低保边缘户的帽子。康复后的杜金妹愈发热爱生活,每年都会参加村里组织的体检,闲暇时到社区书场听书、参加广场文艺活动等,还积极投身村民议事厅、巡河志愿者活动,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发挥老党员的余热。
为幸福奋斗的“新昆山人”
从外来务工人员晋升为企业管理人员,来自黑龙江的韩英杰用15年时间演绎了一名“新昆山人”扎根周市、扎根珠泾村的“逆袭”之路。2005年,韩英杰来到周市,成为一家磨具企业的销售人员。“刚来那会儿人生地不熟,能找到工作已经很满足了。”韩英杰回忆,那时住的是公司提供的打工楼,月工资只有2000多元,扣除五险一金和日常开销后所剩无几。“做什么事、买什么东西,总是瞻前顾后,盘算着过日子。”
但乐观的韩英杰相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短短几年,韩英杰不仅从一名基层销售人员成长为公司“小领导”,在生活中也是收获满满:2009年,他遇到了人生的另一半;2013年,步入婚姻殿堂;2014年,儿子出生;2016年,在珠泾花园购置房产,全家人搬进了属于自己的家。
从打工楼到功能完善的社区,韩英杰倍感满足。疫情期间,他看到村委会工作人员不分昼夜地开展防疫工作,便主动加入防疫志愿队伍,配合社区人员在小区出入口值守,对往来车辆进行信息登记。对于未来,韩英杰的目标十分明确:“既然扎根在珠泾村,这里就是我的家,希望能为村里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和大家结伴奔小康。”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在珠泾村里,有这么一位“名人”,他带领村民开办中乐富民合作社,每年为入股村民增收数千元;他制定阳光助学计划,共资助10名大学生完成学业,累计捐助达50万元;他每年组织举办百家宴联谊活动,给村里老人小孩送慰问……
这位“名人”叫陶林,是土生土长的珠泾村人,虽说自己的生活水平早已达到了小康标准,但他始终不忘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身边都是曾经帮助过自己的邻居街坊,想方设法带着村民共同致富。
2004年,陶林顺应周市发展大潮,与30多位村民集资成立中乐富民合作社。合作社以资金入股,采用“公司+合作社+个人”的运营模式,将上百套小型公寓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统一管理,对外出租,以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需要。为了打消村民的投资顾虑,陶林通过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以及“兜底”方式保证资金安全。“在十多年前,这种模式是比较超前的,我提出的保底方案,即村民每投资一万元,无论盈亏,每年至少可获得1100元分红。”陶林介绍,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进一步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
“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每年春节、重阳节及开学季,陶林都会给村里老人送衣送被、添油赠米,资助贫困学生上学,让善意如涓涓细流般滋润乡邻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