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码镇:小小红椒能量大 富了百姓兴文化
来源:淮安日报 日期: 2021-07-26
“淮安红椒”是江苏省诞生的首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其发源地位于清江浦区的黄码镇。近年来,黄码镇以壮大特色红椒产业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镇核心区已种植红椒近万亩,红椒年总产量约1.2万吨,年总产值超过8000万元,成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
“淮安红椒”让村民富起来
黄码镇的“淮安红椒”种植历史悠久。黄码镇围绕“党建强社、科技支撑、合作富民”思路,引导农户创办红椒家庭农场,高效种植红椒,探索出“红椒基地+农业合作社”种植模式,培植出以反季节销售为特点的“红果王”“红椒99”“好龙11”等品种,种植技术日趋成熟,农户种植红椒干劲十足。
“以前我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镇里和村委会帮助指导下走上了种植红椒的致富路,第一年就赚了3万多元。”黄码镇大李村红椒种植户谢小大高兴地说,“去年,我家又扩大了种植规模,新承包了10亩地,钱袋子也越来越鼓了。日子就像大棚里的红椒一样,红红火火。”
黄码镇谢碾村的胡宝森,是土生土长的“淮安红椒”经纪人,带动红椒种植农户共同创业,年均收购、加工“淮安红椒”800多吨,生产的剁椒远销安徽、河南、湖北、河北等地,年利润超过30万元。
“淮安红椒”让村庄靓起来
在黄码镇,红椒不只是百姓致富的钱袋子,也是扮靓村庄、孕育文化的载体。一个个色泽饱满、脆皮多汁的红椒,经过当地人的智慧“加持”,穿上了文化的外衣,演绎出一个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红椒故事”。
“如何把红椒文化嵌入到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是我们近几年一直琢磨的事。”黄码镇周陈村党总支书记王凤飞说,“今年,我们村打造了占地3000平方米的‘淮安红椒’文化宣传广场,广场中央建起了红椒主题雕塑。旁边的文化长廊里,展示的是与‘淮安红椒’相关的故事。每天晚上,只要不下雨,村民们都会到广场上来跳舞健身。” 村里建起红椒广场,田间地头的红椒大棚也要讲规划、有美感。结合扎根落户在镇域范围内的市农科院、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市农业科技示范园,黄码镇对全镇的红椒种植进行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形成集研究、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现在,种红椒也不能像以前那样随便划块地、搭个棚了。哪块地适合种、多大面积、如何管理,都是请专家拿方向、指路子、传授技术。连片的红椒大棚,成了镇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黄码镇黄码村红椒种植大户胡大立说。
“淮安红椒”让乡风活起来
“三分秧子,七分管理,要想红椒种得好,技术要领要记牢,有空还得勤跑跑,拜师学艺多请教,常跟高手过过招……”黄码镇红椒种植能人谢成明,提起红椒种植精神一振。而他所说的“常跟高手过过招”,指的是黄码镇举办的红椒种植技能大赛。
“比技能主要看产量、看销售额。”在谢成明看来,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的红椒种植技能大赛,所产生的价值早已超出了活动本身,成为红椒种植户融洽感情、激发干劲、文明乡风的纽带。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黄码镇的青年党员以“淮安红椒”为切入点,组建“党史学习教育‘乡间小路’宣讲团”,定期走进红椒大棚、村民家中、田间地头,宣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讲团成员顾尹还为此专门收集汇编了一本《历史上的乡风文明小故事》,免费发放给村民。
“这个宣讲团有活力、有朝气,不光讲党史,还讲文明乡风故事。作为一名党员,我很受触动。”红椒种植大户谢新华说,“乡村振兴,离不开乡风文明,换句话讲,就是不能光顾着埋头种红椒、赚票子,乡风也得跟上步子,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