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坚持共享发展百姓收获满满获得感
来源:扬州日报 日期: 2021-09-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民生工作面广、量大、头绪多,一定要注重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做。
今年3月中旬以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10多次聚焦扬州,千年古城的民生幸福工程,从水生态文明建设到全民健身公共设施,从城市生态之美、文化之美、文明之美到百姓的幸福感、归属感、获得感,一次次被关注,一次次被点赞。
从2002年开始,扬州市委、市政府连续15年出台“1号文件”,主题都是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10多年来,扬州民生工作走出了一条由“解困民生”“普惠民生”向“幸福民生”转变的清晰路径。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民生工作的部署要求,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探索出“可定义、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追究”的民生工程“五可标准”,精准施策,每年集中力量办几件大事,让城市发展的累累硕果普惠百姓,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扬州连续15年以“1号文件”聚焦民生,每年新增财力的70%用于改善民生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
今年初召开的全市“两会”上,有三组数据引发热议:2015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连续两年居全省第2位;外地人在扬州购房比例达到27.7%,多为40岁以下的就业人员;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8岁,比全国、全省分别高3.8岁和2.2岁。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大幅增长,为政府兴办民生幸福工程提供了厚实的“家底”。近年来,无论是外地人涌向扬州购房安居乐业,还是扬州本地居民人均期望寿命逐年增长,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扬州的宜居环境,反映了扬州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菜、呼吸上新鲜空气、有稳定的就业。”市委书记谢正义说,“这些民生,人人都需要、天天不可少,最基本的民生就是最重要的民生,是民生工作的一个底线,是建设‘幸福扬州’的根基。”
百姓之所盼,政府之所为。自2002年起,扬州连续出台15个“1号文件”聚焦民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把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放到更加紧要的位置,干成了一件件实打实的实事:
为了让百姓“喝上干净水”,这几年,扬州先后投入近45亿元,铺设供水主干管道1500公里、支管网1.5万公里,让“健康之水”覆盖全境、进村入户,实现城乡居民饮用水“同源同网同质”,让全市460万人民全部喝上了干净的长江水、运河水。农村烧水不再有水垢,家家户户用上了抽水马桶和洗衣机,农村居民患肠胃病、传染病大幅度减少,结石病发病率也开始下降。
为了让百姓“吃上放心菜”,这几年,扬州实施“1161菜篮子工程”,让城区100万人口每人每天吃1斤蔬菜,自给率达到60%,在广陵区、江都区新建了1万亩的蔬菜基地;在各个社区设立近百家平价蔬菜店;开通农产品配送车辆进城“绿色通道”。实施“115”鲜奶工程,组织实施粮油、乳、肉、蔬菜等重点品种食品放心工程;让百姓的菜篮子越拎越净、越拎越便捷、越拎越便宜。
为了让百姓“呼吸上新鲜空气”,扬州在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工作的同时,全市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5%用于绿化工程,在创成“国家森林城市”的基础上,启动实施新一轮“绿杨城郭新扬州”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中心城市“五路一环一河”等绿化景观提升,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1%;打造以“七河八岛”为核心,连接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与长江的江淮生态大走廊,廖家沟城市中央公园先导区建成开放,各县(市、区)10平方公里以上生态中心均已投入运营,碧水蓝天已经成为城乡居民最大的生态福利。
为了让百姓“有稳定的就业”,全市加快建设“15分钟就业服务圈”,打造充分就业城市,全市各类就业服务机构每年推荐的就业岗位超过10万个,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3%以下。
为了让百姓住得安心。扬州将老小区、老街巷、老庄台、老宿舍等“八老”改造作为“十二五”期间民生和城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启了扬州历史上最为系统、投入最大的一项民生实事工程。去年,总投资173亿元的“八老”改造全面完成,共整治“城中村”99块,基本完成1996年以前建成的329个老小区(零散楼幢)810多万平方米的整治任务。同时,提出优先满足城镇低保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需求,在抓好房源筹集的同时不断优化机制,推进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并轨运行,探索试点公共租赁住房租售转换、产权共有机制,满足群众差别化需求。
由“解困民生”“普惠民生”向“幸福民生”转变,打造民生改善“升级版”
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要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发扬钉钉子精神,有坚持不懈的韧劲,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习近平
4月27日至30日,《人民日报》连续刊发三篇述评,解读“扬马金标赛事”和扬州“全民健身”样本,浓墨重彩点赞扬州以人为本的民生理念,其中点评推进体育休闲公园体系建设时,这样写道:扬州舍得把好地段拿出来,舍得投入资金,舍得投入精力设计与谋划。三个“舍得”,回答了政府对群众健康生活、幸福生活期盼的责任和态度。
今年“烟花三月”节前夕,包括扬子津古渡公园二期、廖家沟拓展区公园等在内的15个生态体育休闲公园建成开放。至此,全市已有35个公园建成开放,到8月底,将有60个公园陆续建成开放,全市以城为主、城乡联动的公园体系格局初步形成,扬城居民步行10分钟即可到达一个身边的生态体育休闲公园,亲近自然、放松身心、锻炼身体。
这几年,在为基本民生“兜底”的同时,扬州还努力把民生“蛋糕”做大,把“蛋糕”分得更公平公正,让民生红利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让老百姓享受更优质的教育,拥有更强健的体魄,过上更有尊严、更加幸福的生活,打造民生改善“升级版”。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它关乎每一个家庭的幸福。过去,扬州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育才小学、汶河小学、梅岭小学等名校。近几年,为了满足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我市通过“组团办学”“教师交流”等工程推动教育资源均衡优化配置。育才小学东区校、梅岭小学西区校等先后投入使用,教育资源实现了高端优质均衡。去年秋季,市教育局按照“就近入学、连片成块、不留空白”的原则划分公办学校施教区,而广陵区在扬州率先宣布小学招生将全部取消择校,全面取消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款项,彻底取消择校生。“零择校”新政实施,赢得了全社会“点赞”。
健康,是送给老百姓最大的民生福利。过去五年,扬州人均期望寿命增加了4岁,扬州多项医疗卫生工作位于全省前列:率先打造“15公里半径医疗急救圈”,实现市、县、乡120急救系统三级联网运行;率先启动建设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着力解决农村居民看病就医问题;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的苏北医院医联体,探索分级诊疗新模式;创新构建“医疗卫生健康”六大体系,将医疗卫生和全民健身有机融合;率先启动“五统一”农村居民大病保险,相关工作被国家卫计委推广。如今,扬州正在构建“颐养之城”指标体系,努力打造“健康中国”的扬州样本。
社会保障是民生幸福之基,近年来,扬州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统筹城乡医保、社保政策,为460万居民撑起越织越密的“保障网”:投入50亿元,在苏中苏北第一家实现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让失地农民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养老保障;每年投入13.5亿元,在主城三区实现社会保障和民政福利“同城同步同标”;在全国率先出台救急救难保障体系,大幅度提高大病医疗救助标准,确保每一个困难家庭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确保每一个贫困家庭儿童有学上、有好学上。
一系列民生实事工程,让幸福来敲门。《求是》旗下《小康》杂志曾在全国近200个城市展开幸福调查,扬州是七座三线城市的调查样本之一,数据显示:扬州人幸福感很高。其中,扬州市民对城市的“忠诚度”最高,52.1%的人表示“比较幸福”,73.2%的人认为扬州是未来理想居住地。
为人民办事、请人民参与、让人民评判,坚持以“五可”标准做实做好民生工程
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习近平
最严格的考核,最碰硬的督查,带来了民生工程最强力的推进落实。记者翻阅这几年的民生实事账单,发现市委、市政府“1号文件”完成率逐年上升,2012年、2013年、2014年分别为98.5%、99.23%、100%。市委督查室的同志说,2015年“1号文件”明确的225项任务,都“按时交卷、没打白条”。
为人民办事,请人民参与,让人民评判。市委书记谢正义将扬州民生工作总结成“可定义、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追究”的“五可”工作法,其署名文章《坚持“五可”方法做实民生工程》,发表在2015年第19期《求是》杂志上,详细而全面地阐述了扬州做好民生工作、打造“幸福扬州”的做法与经验。
扬州民生工作受到全国、全省聚焦不是第一次,2015年2月27日,全省推进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暨综合医改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在南京召开,在这次高层次、大规模、事关全省百姓福祉的会议上,谢正义作了题为《突出基本民生和重点民生,扎扎实实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大会交流表态发言,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扬州民生工作的做法与成效。
在扬州,每一项民生工程的制定,都是一个民主论证、百姓广泛参与的过程。每年“1号文件”制定前,都会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平台,以及市长信箱、12345政府热线等渠道,广泛征集百姓意见;市政府都要给社区主任发一封信,请他们为民生建设提建议、出主意、想办法;每年市“两会”期间,市委书记、市长都要召开基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听取他们对“1号文件”的意见……
“1号文件”出台了,但如何让民生工程的实施目标、标准、步骤及效果达标?扬州提出了“可定义、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追究”的民生工程“五可”工作法,“要干什么,干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需要什么资源,达到什么效果,何时完成,谁来完成,出了问题谁来负责,每一条都要明明白白!”扬州的主政者对“五可”的解释清清楚楚。
从百姓最难、最急、最盼的事入手,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用好纳税人的每一分钱。每一项民生工程实施都要财政背书,接受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估。每一项民生工程的建设成果都要在媒体上公示,接受市民的评议。每一项民生工程实施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都要接受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代表组成的测评代表团“考试”。
每年岁末,扬州都要举行民生工程“三公开三报告”电视直播活动,相关职能部门的“一把手”,面对镜头、面向网友、面向全市人民,就当年承担的民生幸福工程,“公开事项、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向组织报告、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报告、向服务对象报告”,并现场回答市民代表及网友提问,现场接受测评,当场公布结果。现场活动不允许谈成绩,只谈存在问题,并自我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解决的办法等。“这可是一场面对面真正的考试。”一位现场打分的人大代表说,完不成任务的单位必须现场在电视上向全市人民说明理由、公开检讨,谁也不敢“开天窗、打白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