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万农民的“幸福密码”———溧阳市“新农合”发展纪实
来源:溧阳时报 日期: 2021-07-26
竹箦镇村民老史这辈子再也沒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差点要了他的命;而更令他没想到的是一场“及时雨”又救了他们一家。原本打算卖掉镇上一套儿子結婚的新房支付医疗费,结果“新农合”竟给报了12万元,房子保住了,儿子婚礼照常进行……记者在濑水两岸、南山北岭跑马观花采访“新农合”,农民们众口一词,竖起大拇指“新农合就是好!”
让农民少言怕
“吃不穷、穿不穷,害场大病就变穷”。农村中流行的顺口溜反映出农民对疾病的惧怕、辛酸和无奈。在广袤的农村,当农民们在奔小康的路上齐步走的时候,疾病往往不期而至。“小病拖、大病熬”,有的到最后落得个人财两空,由病致贫、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关心农民疾苦,就是农民有疾病时能得到及时治疗!2004年1月1日,市委、市政府在农村开始全面推行“新农合”制度。何为“新农合”?它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资金由农民自愿交纳、各级财政补贴,属于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一种。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当它的优越性尚未显露出来时,注定要遭遇更多波折。市卫生局合管办主任周豪军回忆起当初推广“新农合”的情景不胜感慨:“真是一言难尽啊!”
难在何处?如何解难?我市作为该项工作的先行区,没有现成经验可搬可套。时任副市长张艳记忆犹新,为了确定筹资标准,她带领有关人员东奔西走、下乡进村,一次次召开有医疗机构、部门干部、村民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倾听各方意见,根据社情民意,反反复复,终于拿出了上上下下都能“过得去,行得通”的符合实际并为农民所接受的“个人出资20元、财政补贴20元”的筹资标准。然而,由于“新农合”资金需多方筹措,因而一些镇区畏难、观望、等待,统筹资金迟迟不能及时到位;而面对要交少量保费的“新农合”,农民们更是疑虑、不屑、抵触,不愿上交保费;收费的村組干部磨破嘴唇、跑断腿,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开弓没有回头箭”为确保这项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顺利实施,市和各镇区签订了工作任状,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安排了专职人员,“新农合”终于破冰试水……
洒向乡村皆是情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新农合”让农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实惠和甜头。南渡镇有位农民,村组干部上门收20元保费时脱口说了句:“权当搓小麻将输了”的玩笑话,没想到他得了场大病住了院,一下子报到了2万元。他逢人便讲:“天底下只有新农合才是农民的救星”。“花点烟酒小钱,疾病上身能化险;挣金山、赚银山,医疗保险是靠山”,这是农民们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感叹。据悉,当年全市农村几乎每个镇都有一些农民患病获得了数千到最高2万元不等的报销,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埭头镇有位农民,镇村干部屡次上门劝其参加新农合,他很是反感,后因父亲患癌症花费10多万元,而不能报销,他后悔得连连咂嘴。农民们彻底信服了。参加与不参加“新农合”就是不一样!如今,参加“新农合”组织己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一到年底交费,农民们争先恐后,生怕自己被漏掉。
全市54.6万农民参合率由当初的81.35%到2007年一下子达到100%,并连续7年参合率达到100%。筹资标准也由2004年的40元提高到2013年的425元;而农民个人出资只需110元,仅占25.88%,筹资总额由1689万元提高到24370万元。目前,市镇两级政策范围内住院医药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6.83%,患者最高报销额从2万元提高到12万元,实际报销比例达到52.38%,两项指标均居周边县(市)前列。农民们诙谐地说:“这真是拿蚯蚓钓黄蟮啊!”
力求尽善尽美
“好事一定要办好,这样才能体现出政府的威信”!分管副市长唐华新对“新农合”倾注一腔心血,一有问题矛盾亲自到现场解决。为确保“新农合”万无一失,市卫生局合管办在真知、亲知、深知上下功夫,专门盯着问题抓落实,设身处地为农民服务。
制订严格管理制度。先后出台了《溧阳市新型农村合作定点医疗机构执业行为规范》,市、镇、村医疗机构统一制定了服务承诺、工作职责、督导检查、监督举报、政策告知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同时,实行了“三级公示”制度,请农民参与全程监督。各镇、村两级政务公开栏和各定点医疗机构每月及时对参合农民报销情况进行公示,并设立举报箱和举报电话,公开、公正、透明操作,给农民吃了颗定心丸。
扩大医疗报销范围。新农合不但为农民雪中送炭,而且炭中加暖,针对农村中一些重大疾病不能报销或报销比例较小的实际现状。我市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完善。根据上级要求,把最大的实惠让给农民,将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急性白血病、重性精神病、耐多药肺结核等8大类疾病纳入重大疾病保障范围。同时,并将阑尾炎、胆囊炎胆囊结石、子宫肌瘤、卵巢良性肿瘤、急性肾盂肾炎、急性细菌性痢疾等25个病种纳入新农合住院按病种定额付费范畴。今年新增肺癌、食道癌、结肠癌、直肠癌、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血友病等12类疾病纳入重大疾病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参合农民受益面。
方便农民医疗费报销。制定了《溧阳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认定审核办法》,依照审核办法对市、镇、村三级医疗机构进行审核认定。目前,共确定3所市级医院、1所专科医院、20所镇卫生院、140所卫生室和7所民营医院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每个定点医疗机构均设立结报窗口,派遣农保专管员负责结报工作。市合管办与定点医疗机构双方签定服务协议,实行准入退出制度和全程动态化管理,参合农民住院实行“出院即报”,门诊实行“随诊随报”,农民报销实现了不出村。
实施医疗补助。在扩大保障范围、提高报销比例的基础上,我市完善了重大疾病二次补助补偿模式,到去年底,每年年终根据新农合资金结余情况,对经报销后个人负担医药费用仍然较高的贫困重症病人进行再次补助,切实减轻高额重症贫困病人的医药费用负担。近年来,我市已累计为5.6万人次重大疾病参合农民发放补助金4500万元,居周边县(市)前列。
“新农合”任重道远
我市“新农合”犹如红杏出墙在省常州受到瞩目,连续数年受到省市表彰。用一句话概括:“胜非为难,持之为难”,“新农合”固然取得一时之胜,但梳理一下让人亦喜亦忧的数据,让人清醒地看到渐行渐远的“新农合”还存在着一些揪心的问题亟待解决。
其一,随着城乡医保差距越来越小,农民个人交费也会相应增加,因农民信任“新农合”交费乐意不成问题,可市镇财政的压力却象滚雪球越来越大;而随着形势的发展,“新农合”扩大报销范围,递增报销幅度也是势在必行的事。水涨船高,市镇财政能否撑得住不得而知。
其二,尽善尽美这是政府和农民共同追求的,面对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何让“新农合”突破地域瓶颈,突破医报限制,畅行无阻,做到支付、结算一条龙,实现一卡在手看病不愁还不是个简单的问题.
其三,“新农合”历经10年,从当初到现在收取的资金翻了十番,工作量增大了数倍,然紧缺的人手已难以应付浩大、纷繁复杂的业务量,随着工作的更加精细,改革和强化管理机构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新农合”给农民带来了新希望、新生活,农民从心底里赞美它、离不开它!作为一项惠及民生的德政工程,它的发展不是一锤子,而是长流水,相信党和政府永远不会忘记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