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如皋:垃圾分类,“分”出乡村新“颜值”
来源:如皋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 日期: 2021-08-04
菊花、紫罗兰的花朵从墙角探出脑袋,在阳光映衬下争奇斗艳,一户户庭院窗明几净,一条条街道整洁美丽……初秋时节,走进位于南通如皋下原镇的老坝村,触目可及的便是这样一幅宁静的乡村美景,而这些,都与垃圾分类密不可分。
垃圾分类全覆盖
村民养成“新习惯”
“宝宝,把这个垃圾放进蓝色的垃圾桶里,这是可回收垃圾。”吴中云是下原镇老坝村的一位普通村民,半年前,她对垃圾分类知识一无所知,甚至觉得垃圾分类太麻烦。如今,教3岁的小孙子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已经成了她的日常习惯。
吴中云家中的连体分类垃圾桶是由村里统一发放的,而这样的垃圾桶已成为每户人家的标配。今年年初,老坝村在下原镇率先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撤掉村里原有的公共垃圾桶,在4条主干道投放12处四分类垃圾桶,并向农户家中发放1000只二分类垃圾桶,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我们把农村垃圾分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真正推进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在老坝村第一书记范陈龙看来,洁净是美丽乡村的底色,有颜值和气质的乡村,才会让人产生向往之情,只有啃下“垃圾分类”这块硬骨头,才能刷新美丽乡村的“高颜值”。
“红黑榜”促整改
全民争做“最美”
相较于市区而言,农村因为整体的地域、环境、周边设施等因素,垃圾分类工作的推广难度更高。面对困难,老坝村两委班子成员并没有退缩,而是达成共识:“推广垃圾分类的重点在于宣传和引导。”
为了让每家每户形成垃圾分类的意识,村里设置了人居环境治理进度“红黑榜”,每天公布“不良点位”,及时督促整改到位;同时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最美庭院”“最整洁户”创建评比工作,党员户获评率超80%。范陈龙告诉记者,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通过宣传和评比,让老百姓自觉地将垃圾进行分类,从而实现长效管理。
随着垃圾分类的推进,老坝村的村民们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也越来越强,大家积极参加到“最美庭院”评比中,全民争做“最美”,共同扮靓美丽乡村。“过去路边、河边都有垃圾,现在通过垃圾分类,村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了,家前屋后都很干净,走在路上心情好像都舒畅了。”73岁的陆佰良坐在家门口,乐呵呵地向记者介绍着实施垃圾分类给村里带来的喜人变化,还迫不及待地与记者分享起被评为“最美庭院”的喜悦。
深化“垃圾革命”
添彩美丽乡村
“绿色是厨余垃圾、红色是有害垃圾、蓝色是可回收垃圾、灰色是其他垃圾,上面有图案和标识。”在老坝村的主要道路上,经常会看到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不厌其烦地向村民介绍着垃圾分类的知识。
如今,新的垃圾分类模式已经被村民们慢慢适应和接受。但是这个模式要长期运行下去,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老坝村去摸索和解决。比如,如何提升老百姓“不会分”垃圾的能力?如何夯实垃圾“分得好”的保障?
“第一阶段是投放分类垃圾桶,我们用大半年的时间实现了全覆盖。第二阶段,我们将重点引导村民如何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切实提高垃圾分类的精准率。”对于下一步该怎么走,老坝村党总支书记陆海波显得胸有成竹。他坚信,只要破除老百姓“不愿分垃圾”的观念,提升“不会分垃圾”的能力,夯实“分得好垃圾”的保障,就能让农村生活环境更加干净清爽,真正“靓”起来。
(融媒体记者 陈嘉仪)
记者感言:
老坝村将垃圾分类作为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抓手,不仅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养,也留住了“绿水青山”的“美丽资源”,值得其他村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