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强 乡村兴 城市“暖” ——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江阴样本”探析
来源:新华社 日期: 2021-09-13
记者近期在苏南县级市江阴调研了解到,这个以制造业立市、制造业见长的城市,主动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表”,不仅经济发达,在乡村振兴、人文宜居等方面也卓尔不群。江阴以制造业第一县、民富村强等“品牌”化的实践,书写出高质量发展的“江阴答卷”。
坚守实业 制造业第一县气质更显
跨度千米的斜拉大桥上,如何捕捉缆索1毫米的变形、及时化解安全风险?这个困扰业界几十年的难题,由法尔胜泓昇集团自主研发的“内置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桥梁用智能缆索系统”技术破解。从麻绳到钢绳,再到“光绳”,这家江阴企业50多年专注做好“一根绳”,不断创新转型,被工信部评为中国金属丝绳、缆“单项冠军”,全球约有800座桥梁使用其产品。
对于有“制造业第一县”之称的江阴来说,在转型升级中不断彰显气质,正是经济发展特质之一。今年一季度,江阴实体经济走稳向好的信号愈发强烈,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4.8%,较上年同期提高5.2个百分点,增速已连续12个月超过10%,财政收入也连续3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速。
从更远视野看,江阴不仅实现了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十五连冠”、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十连冠”,且后劲充足。去年,新兴产业完成投资占全市总量55.7%,同比增长20.4%,逐步形成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四大新兴产业集群。
“要换个眼界来看江阴的制造业。制造业是根,但已不是传统制造业,而是现代制造业。”法尔胜泓昇集团董事长周江说。该市经信委负责人介绍,1—2月工业技改投入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了86.4%,江阴已开启新一轮“千企技改”重点工程,年内实施重点技改项目10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0个。
难能可贵的是,质量领先,编织“中国制造”的世界经纬,成为制造业“江阴板块”共同的追求。从供不应求的特钢产品,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半导体行业,从智慧化“风电王国”到高大上的石墨烯产业……2017年,江阴9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12家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6家成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当地80多家企业的111只产品成为行业单打冠军,共有132家企业成为463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第一起草人,并主持起草14项国际标准。在2017年新增5家上市公司后,江阴上市企业扩容至47家。
成果来自多年的不懈努力:从鼓励企业上市,到出台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再到“四个100亿”产业发展基金、产业强市30条、科技创新20条……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陈金虎说,江阴正全力加快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挺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大、现代服务业优化升级。深入推进质量变革,让江阴制造更有颜值、更有气质;深入推进效率变革,坚持“以亩均论英雄”,加快走低能耗、低用地、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发展之足;深入推进动力变革,在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上舍得投入、持续投入、高强度投入。
民富村强 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作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和县域经济的领头羊,江阴还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以民富村强、城乡融合的特色优势,走出“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住着村里送的别墅,吃着村里发的“口粮”,领着村企赚的工资,拿着村里发的“分红”……27岁的江阴市长江村村民丁彩虹的生活相当惬意。“算下来,我一人一年的收入在6万元左右。村里每月每人还补贴消费券200元,可在村里超市、菜场使用。我一家三口日子过得乐悠悠。”
江阴村级经济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增加了村民的工资性收入,提高了福利待遇。2017年,江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到达到30532元,在江苏同类城市“十八连冠”。当地先后出台做强村级经济实力、集体经济薄弱村扶持等政策。以华西村、长江村三房巷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强村在改革发展中脱颖而出,2017年村均收入1300万元左右。
依托雄厚工商业基础,江阴创造性地开展了“以工投农、以工办农、以工带农、以工富农、以工扶农、以工促农、以工补农”等七种工业反哺农业的形式。同时大胆探索土地流转,通过“三置换”让农民身份转变又不失保障。“农业工人”“股东”“房东”“老板”……江阴农民在“变脸”中不断增加获得感。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和新书记吴协恩两代书记传承,“天下第一村”美誉不倒;被评为全国最美村官的山泉村党委书记李全兴,把企业经营管理经验运用到强村富民中,使昔日的贫困村变成富裕村,并且成为江阴第一个无线网络全覆盖的村庄。
不仅让农民富起来,还要让农民参与,让群众放心。在江阴璜土镇璜土村,以前村民们隔三岔五到村务公开栏或触摸屏去了解村里情况,如今在家对着有线电视动动手指,就能查到村里每一笔开支账目。
人文宜居 让城市更有厚度和温度
在江阴繁华步行街东侧的“漫步咖啡馆”,是江阴图书馆建立的第9家“三味书咖”城市阅读联盟点,设有阅览位置100多个,各类图书3000多册,环境温馨。江阴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全民阅读,在国内首创“三味书咖”城市阅读联盟,图书馆与咖啡馆、茶楼、花店等社会服务机构创新合作,让图书资源和服务真正走到百姓身边。
这种“全民阅读PPP模式”,通过政府与社会各企业的合作,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延伸到其他服务业场所的模式,开创了全国先河。在江阴某个不经意的街角,你还能遇见一只萌萌的小屋子——漂流“书箱”,香山书屋发起的“书香漂流”活动,从最初的塑料箱,到木柜、再到太阳能背板图书箱,全市已有58个“漂流点”。每本书都有个带二维码的“格子间”,读者关注微信公众号后扫码即可实名借阅。
市民季丰自费创办香山书屋,并且打造成一个公益平台。目前书屋集聚了来自各企事业单位的志愿者1万多名,形成了56支团队,每年开展读书沙龙、阅读讲座等各类文化活动1000多场。
在江阴,人文与生态相得益彰。江阴市园林旅游局局长周晓虹介绍,去年,以建设“现代化有特色的美丽宜居城市”为目标,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04%,绿地率达到39.7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96平方米。创建园林式居住区6个,还精心筹划“滨江亲水”“靓山亲山”“环城绿道”“环境整治”四大绿化重点工程。
为深入推动绿色发展,江阴市继续实施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加大重点污染企业整治力度。今年计划关停化工企业40家,完善与污染物排放问题减排挂钩的财政政策,积极推动“零直排区”建设,健全以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绿色发展评估、环保税费改革为重点的制度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精准发力、常态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