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江苏金湖:梦里水乡美如画 百姓宜居幸福来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日期: 2021-08-05


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塔集镇荷韵小镇令人心旷神怡:黛瓦白墙楼房一字排开,不远处荷叶田田,一座韵味十足的凉亭立在水中,与周边缤纷亮丽的美景交相辉映,一幅古色古香、生态宜居的乡村画卷就此打开……

近年来,金湖县把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与建设生态美丽乡村相融合,持续精准发力,全域推进乡村生态环境整治,全力打造生态宜居新家园,一批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正在形成。

科学规划增“品质”

“以前污水乱排乱倒,到了夏天更是臭气熏天。现在搬到这么好的小区,不仅房子漂亮,而且环境也很好,这么好的生活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谈起农房改善带来的生活改变,刚刚搬到塔集荷韵小镇的张大妈笑容像花一样灿烂。

“改善农民群众的住房条件不仅是建好房、修好路,更要把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好,真正让老百姓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生活。”金湖县住建局党委书记、局长、农房办主任沈华东告诉记者,农房改善是民心工程,任何一个细节都要努力做到精益求精。

为此,金湖县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最大责任,在建好房的同时,主动聚焦乡村生态环境突出短板,对标农房改善“七通九有十到位”标准,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反复调研论证、多轮修改完善,编制《金湖县村庄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扎实抓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三大革命”,为每个农房改善集中居住点配建污水处理设施;依托住建牵头单位职能优势,抽调建管、市政、园林、亮化等精干力量组成攻坚队伍,同步建设污水设施、铺设污水管网、安装路灯、开展美化绿化等,用最温暖的初心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居所,不断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金湖县还将污水设施建设拓展至全县所有村(居),先后投资2.06亿元建设苏北生态环境一流的备用水源地,投资5000多万元扩建第二制水厂,建制镇(街)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村庄污水治理工作列入省级试点县。

厚植文化提“内涵”

“房前屋后勤打扫,绿水青山就是宝……”在金湖县吕良镇湖畔旺屯小区内,一块写着由村民自行协商制订的村规民约宣传墙,显得格外醒目和耀眼。

在住得好的同时,金湖县在打造软实力、提升群众精神文明上下足功夫,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底蕴,将知青岁月、治淮精神、红色革命等特色文化资源与农房改善深度融合,打造特色生态旅游,加深村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专门出台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指导意见,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将乡风文明、环境保护等内容写进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我革除陈规陋习;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的示范引领,制作环境保护创意短片,编排广场舞、方言小剧,通过新兴媒体多元宣传环保政策法规,办好邻里文化节、组织开展“好婆婆好儿媳、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评选,引导村民当好生态环境的建设者和守护者。

湖畔旺屯有一个小广场,如今已经成为群众的小舞台。刚退休的季爱萍晚上经常和志同道合的老伙伴们唱几嗓子。这几年,季爱萍主唱的作品多次获奖,其中,非遗展演项目情景剧“金秋号子”更是获得2016年“苏北民歌”邀请赛金奖。季爱萍秧歌的内容是根据镇里故事编的,展现的就是乡风文明的新风貌。随着一系列特色文化的浸润,群众参与美化家园的热情大大提升,乡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自2018年2月以来,金湖县创新开展乡村振兴讲习所,讲习内容涵盖思想理论、惠民政策、实用技术、先进典型等方方面面。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成立新思想传播、政策法规宣讲、文明风尚弘扬等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原来背着双手闲转的人也有了新去处,听培训、学技术,连村里的阅览室也成了探讨致富经的“交流点”。

创新治理美“颜值”

干净平整的路面、修剪整齐的绿植、分类齐全的垃圾箱,三五老人围聚一起谈天说地……走进金湖县金北街道张方小区,幸福美满生活与优质生态环境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这也是金湖县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助力乡村生态环境提升的一个缩影。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为彻底改变以往农村“脏乱差”的旧面貌,实现农民变居民、农村变社区,金湖县注重发挥党建引领,积极探索新型党建和社会治理新模式,按照“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用真心服务赢得群众支持参与。“村民有需求,我们村委会就要极力去满足。”塔集镇施尖村党总支书记徐选邦说。针对脏乱差的情况,该村对道路两侧、河道沟塘、宅前屋后等展开了环境整治。记者在村里发现,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为了不让家养的鸡破坏环境,村民们把它们圈在田边的围网里。

金湖县先后出台《金湖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关于下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任务的通知》等文件,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绩效考核评估范围,积极推行“五位一体”长效管护模式,建立“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城乡统筹垃圾处理体系,通过抽查、互查、互比及群众反馈等多种方式,持续常态治理;实行“联治共管”,推荐德高望重的党员代表担任自治代表,督促和睦共处,做到环境卫生“门前三包”,全面做好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让广大群众在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变化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