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灌云:农房改善撬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来源:灌云报 日期: 2021-08-11
近日,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现场推进会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召开,灌云县2个省级观摩项目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灌云样板”也得到充分肯定。灌云是革命老区,也是历史上的贫困地区,农村村庄布局散乱、农民住房条件较差、配套服务设施滞后成为灌云全面建成小康的最突出瓶颈。近年来,灌云紧紧抓住省委战略决策,以农房改善为支点助推乡村振兴,高起点建设,高标准打造,今年精心实施14个新型农村社区项目,改善农房5087户,因地制宜配套实施33个产业项目,走出了一条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特色之路,生活、生态、生产融合并进的全面小康壮丽图景正在灌云大地徐徐展开。
民意为先,规划宜居,擘画一张现代乡村生活蓝图
旧村改造和新居建设结合推进,摆脱另起新建社区的老思路,高起点规划农房改善工程蓝图,努力把乡村打造成宜居的生活家园。一是“三规合一”创示范。
从农房改善工作伊始,灌云坚持以历史的眼光和全局的观念,做到新居老村结合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流转利用规划“三规合一”,按照功能现代、乡土肌理、结构安全的农房建设标准,以“规划一张蓝图,建设一批示范”为主线,注重人文和自然、老村与新居的和谐统一,邀请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和省蹲点指导组进行整体规划布局,打造农房改善示范村、人居环境改善示范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一二三产融合示范村。二是“三种导向”遵民意。农民的搬迁意愿直接关系到推进农房改善工作的成败。按照“鼓励进城、引导入镇、尊重留村”的原则,对于愿意进城入镇的,由各地农房办做好其户籍迁移等各项后续工作;对于愿意留村的,坚持“以户定建、以人定房”,组织拟改善村民代表到外地农房改善示范点参观调研,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从项目选址、户型设计、留有自种地等方面,广泛听取农民意见和建议,确保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最后敲定80-120平米多种不同户型,还有60平米的托底安置“老人房”,不落下一人一户。三是“三个机制”齐推进。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成立以县委书记挂帅、县长为一线总指挥、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县农房改善领导小组“一办四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政府、群众、承建方三方现场协商办法,建设过程中动态微调方案,因地制宜高质量建成农房。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制定《灌云县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严格资金申请、审核、拨付、监督等流程。统筹上级资金管理,确保所有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上级配套资金全部到位。建立测评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把推进农房改善工作作为今年目标考核的重点内容,确保有效传导压力、提供动力、激发活力。
留住乡愁,配套宜游,建起一批特色乡村生态绿园
在保留村风村貌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底蕴,做优生态绿色乡村,努力把乡村打造成宜游的生态绿园。一是新老融合显魅力。注重农房风貌和乡土文化的有机融合,让乡愁和文化交织辉映。一方面,围绕老村与新居融合共建进行规划设计,充分利用乡土材质,从老村肌理拓展延伸群众新居,保留“白墙黛瓦两斜坡”的农村建筑特色,体现原汁原味的农村建筑风格,在实现农村崭新风貌的同时,新居尽显“记忆符号”。另一方面,充分挖掘乡土特色文化,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平衡农房改善和文化保护,实现内涵和外显的统一。二是基础设施强配套。综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遵循“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把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将乡村打造成宜游景地,村庄中心道路全部进行“绿化、亮化、黑色化”改造,做到通水、通电、通气管网齐全,合理布局污废处理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并建立长效维护机制;完善“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的垃圾集转处体系,推进集中区附近河塘整治和面源污染治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昔日“脏乱差”的村一跃成为“桃花笑、鱼儿跳、果蔬四季香”的美丽生态乡村。三是乡村宜游优生态。在农房改善中坚持“两山”理念,结合“美丽江苏”建设,充分融入“伊山伊水伊甸园,真情真意真灌云”全域旅游,变“种农田”为“卖风光”,变“美丽风景”为“美丽经济”,不断促进乡村生态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百姓富、乡村美、生态优的统一。譬如同兴镇伊芦村,依托良好生态农业本底条件,以伊芦山为核心,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经济,深入挖掘伊尹美食文化内涵,塑造“梅园廉政文化”品牌形象,发展“旅游+乡村民宿”“旅游+特色产品”等乡村旅游产业,彰显了特色田园乡村的生态魅力。
示范引领,富民宜业,唱响一曲富裕乡村生产红歌
立足百姓搬进来的同时口袋也能鼓起来,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探索出了农房改善促乡村振兴的“侍圩样板”“潮河模式”和“瓦房经验”,努力把乡村打造成宜业的生产乐园。一是“党建强社,以农育农”的侍圩样板。侍圩村位于侍庄街道,原是村集体经济“空壳村”、省定经济薄弱村,今年农房改善项目规划面积162亩,规划户数295户。侍圩村以“党员认办项目,带领富民兴村”的思路,选拔了一批经济型党员充实到“两委”队伍中,通过建强支部战斗堡垒,一体推进农房改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三项工程,由12名党员村干部领办了12个农业专项合作社,在农房改善集中居住区附近先后建成1600平米保鲜库、1200亩豆丹产业园、100亩黄桃采摘园、110亩无花果采摘园等“一库三园”的高效农业产业基础地,打造以休闲、采摘体验为主的农旅文化观光园,带动发展了28家农家乐和500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50万元。二是“景村合一,以文化人”的潮河模式。潮河村位居杨集镇,毗邻潮河湾景区,项目规划面积415亩,其中改造区占地面积360亩,计划改造农户93户。潮河村以农房改善为依托,保留提升“纵横”水系,融入潮河水韵,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创造性打造“四区四化”,即红色文化展示区、农业休闲采摘区、乡村民俗体验区、新型农村社区和红色文化、美食文化、渔家河工文化、潮河豆腐文化,将旅游与康养民宿、文化体验等有机结合,创新的农旅模式不仅增加了就业岗位,带动潮河全村160多人就业,更为显著的是文化宣传带动了乡风文明建设,以前习以为常的“吵仗磨牙”、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基本绝迹,思上思进思富思干已经成为全村人自觉主动的行为实践,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市文明村。三是“产居一体,以商共治”的瓦房典范。瓦房村新型农村社区也位于侍庄街道,规划面积550亩,计划改善507户。瓦房村依托村企联建和农房改善系统工程,与江苏紫燕食品有限公司对接合作,实践“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居两旺的新路径,建设千亩藕虾混养区、千米景观长廊以及龙虾垂钓区和采藕体验区,帮助近百名低收入劳动力获得工资性收入。同时,把“记忆符号”搬进新社区,打造藕园、小游园和瓦上菜园,保留搬迁群众情感乡愁。在社会治理上,探索“支部+村组+物业”三为主的共治模式,即党员活动以支部管理为主,重大事项以村组协商为主,生活琐事以物业代办为主,并建立协商议事制度,组建社区文化小组,开展“悠游瓦房”系列文娱活动,有效提升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2021年是苏北农房改善三年攻坚战收官之年,更是壮阔“十四五”开局之年,矢志跨越腾飞的百万灌云人民在新的征程上,将紧紧围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以更大的力度加快推进农房改善,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一个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与现代融合统一的美丽乡村在这片热土上燎原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