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沿湖村:丢下渔网用上互联网 “渔三代”直播带货卖湖鲜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日期: 2022-01-04
“直播间里的宝宝们,我是邵伯湖畔沿湖村的‘渔三代’黄成娟,今天向你们推介我们村里的‘沿湖三宝’——芡实、虾米、虾粉,它们都是邵伯湖里的宝贝……”每天夜幕降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一座名为“雅遇别院”的民宿小楼便热闹起来,渔家姑娘们爽朗的笑声,从小渔村飘出,霸屏“抖音”平台,让“全国最美渔村”声名远播。
沿湖村渔文化氛围浓厚
“湖里漂”:
祖辈打鱼碰运气,湖里养鱼靠天收
37岁的黄成娟,是沿湖村第一个做直播带货的人。
“三十六陂帆落尽,只留一片好湖光……”优美的诗句,不时脱口而出,渔家的故事,黄成娟更是如数家珍。
为什么叫“渔三代”?“听俺爷爷讲,俺们祖上是山东人,从明朝开始,一路打鱼来到了邵伯湖,300多年了,口音没咋变。”面对网友提问,黄成娟滔滔不绝讲了起来,“住在渔船上、在湖里漂泊打鱼的祖辈,那是‘渔一代’;在湖里围网养殖、陆陆续续上岸定居的父辈,那是‘渔二代’;如今,放下打鱼网、发展渔文化旅游产业的我们,则是‘渔三代’。”
沿湖村是纯渔民村落,陆地面积仅0.8平方公里,没有一块农田,大家以前就在邵伯湖里搞围网养殖,可只要淮河上游泄洪,湖里养的鱼虾螃蟹,就会被冲得一干二净。
由于过度捕捞、过密养殖,邵伯湖生态不堪重负,鱼儿越捕越少。打鱼碰运气,养鱼靠天收。当地民谣唱道:“呆男不娶渔家女,傻女不嫁渔家汉”。上午湖里捕鱼,下午打牌消遣,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几个钱,许多渔民觉得日子没盼头。
沿湖村老支书金广来感叹道:“2000年的时候,村子里欠了20万元外债。人家喊我们‘渔花子村’,让人头都抬不起来。”
孟德龙 摄
“上岸住”:
愚公移山造庄台,自力更生拔穷根
黄成娟记得,她16岁前和爸爸妈妈妹妹一直生活在小渔船上,2004年,他们家里分到了宅基地,一家人走下渔船,上岸居住了。
宅基地哪里来的?每每谈到这个话题,沿湖村的老老少少都会给村党委书记刘德宝竖大拇指。
2004年,30岁的刘德宝担任沿湖村支部书记。上任后,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拔穷根,要靠自力更生”。
渔民上岸,这是党和政府多年来大力推进的工程,可沿湖村仅有70多亩地,千名渔民上岸,何处落脚?刘德宝说:“愚公移山造庄台。”在刘德宝带领下,渔民们一起挑土填塘,把600亩荒滩水塘填成了平地,2007年起,一排排小洋楼在沿湖村矗立起来。
昔日的荒滩上,如今建起了一大片民居,乳白色墙面砖、清一色琉璃瓦、亮堂堂大客厅,家家厨卫设施齐全……十多年过去了,邵伯湖依然碧波荡漾,而沿湖村却大变样,410户渔民全部上岸定居了。
“靠水吃水”,管得了“温饱”,带不来“小康”。随着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邵伯湖要退渔还湖,退出围网养殖。沿湖村瞄准了村里的生态和渔文化资源,邀请北京专家为全村做了一份乡村旅游规划。
渔家乐餐馆、民宿客栈,开一家火一家,沿湖村的游客络绎不绝。
2019年,沿湖村在先后荣获“国家级最美渔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的基础上,又获得“全国美丽休闲乡村”的荣誉。2019年,沿湖村接待游客16万人次,仅旅游收入就达2000万元。
“俏渔娘”的渔家特产摊 居小春 摄
“上网富”:
丢下渔网用上互联网,“渔三代”直播带货忙
“我们网上每卖一盒豆腐圆,都会拿出一元钱投入捐赠箱,用于公益事业。”黄成娟说,“我们渔家姑娘,个个懂得感恩”。
渔民上岸后,村里打造“渔家学堂”“渔家书屋”,请来老师教做菜、教上网、教创业,指导组建了俏渔娘文旅公司,去年又组建了“渔三代抖音直播队”。
担任副主播的宋雅丽,家里开了“常来渔家”饭店,每来一桌客人,便拿出10元钱投入捐赠箱。
宋雅丽和“渔三代”姐妹们一起打造的俏渔娘文旅公司,创业至今已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年收入达80多万元。宋雅丽说:“我们打造‘雅遇别院’民宿,村里免费帮我们设计,我们有今天的好日子,不能忘本。”
刘德宝经常进入“渔三代”的抖音直播间,为他们点赞、和他们互动。
“各位老铁下扬州,逛过瘦西湖,就来邵伯湖,体验我们沿湖村的渔家文化。我们沿湖村有15家渔家乐、6家民宿客栈,有得吃、有得玩,还有‘宝哥’书记给你们当导游!刘书记是我们沿湖村的‘第四宝’。”在直播间,黄成娟流利地说道。
渔家的姑娘,变得能说会道、敢闯敢干,这最让刘德宝自豪。他经常这样向游客介绍:过去,渔民怕见生人,都不敢抬头,穷怕了,怂惯了。现在,沿湖村小伙子娶到了外国的洋媳妇,渔家姑娘拥有全国各地“粉丝”。
过去是渔家穷、渔家愁,现在是渔家笑、渔家傲。
从卖鱼虾到卖风景,沿湖村物质精神齐步奔小康,成为很多人羡慕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