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朱家浜村:透过住房看变化
来源:交汇点 日期: 2021-08-17
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流横穿村子而过,河流两面是鳞次栉比的住房。河岸用石料驳过,河水清澈,游鱼清晰可见。河岸上新建了木结构的亲水走廊。河流中段是一座石桥,连接两岸,石桥上新修了一个亭子,原本平淡无奇的石桥,顿时就成为风韵独具的廊桥了。
河流两面,是水泥路,水泥路修到高大的榉树时,特意转了个弯,给榉树留出充分的生存空间。村党委书记钱志敏说,这几棵榉树已经上百年了,属于村里的名树。对面的一排香樟树,也是村里重点保护的绿化树。“村里的这条河,原来淤积得厉害,早几年村里出资清淤,同时做了驳岸,河水就变清了。”
村子里十分干净,任何角落都见不到乱扔的垃圾。房屋整齐,大多数是新盖的楼房,清一色是粉墙黛瓦;村庄的东边,是一座生态公园,公园的主体是一处河塘,沿着河塘建了木桥、亭子,以及绿色步道。钱志敏说,这处河塘原来也是淤积的烂泥塘,改造成公园后,已经成为全村人休闲锻炼的场所。他指指塘边的几条石凳说,这些石料是有名的金丝石,祖先用了几百年了,现在老料新用,让生态公园添一些古味。
朱家浜村有2470名村民,在震泽镇不算人口大村。行走在村庄里,时时能感受到江南水乡的风情:富庶、清爽、安静。
“你们很难想到几十年前的朱家浜村也是穷得叮当响的。”村里74岁的老人沈永祥说。
沈永祥是土生土长的朱家浜村人,22岁时就担任了当时的新民大队党支部书记,又当过生产队会计、小学教师、新民化工厂厂长,还当过15年的村会计,对村里的过去和现在了如指掌。他打开了话匣子——
“改革开放前,村里只有农业,没有工业。地里一年种三茬,两季水稻,一季冬小麦或油菜,由于缺肥料,粮食产量很低,一个全劳力一天的收入折成钱,只有0.4元左右,产量最低的生产队,一个全劳力干一天只值0.25元。那时候不能搞副业,不过,由于肥料实在太缺了,大队里允许每家按人口养猪和羊,2人之家只能养一头猪,我家当时是5个人,养了三头猪,当时人都吃不饱,给猪的饲料主要是草,添点米糠,因此猪长得很慢,一年多才出栏。其实养猪也不赚钱,只能赚点肥料。我家另外养了2只羊,也只是赚点肥料。上面也允许每家养几只鸡,不过只能养三四只,而且要圈养,多养几只就会被捕杀,说那是资本主义的尾巴。蔬菜靠的是0.15亩自留地里出产的,刚刚够吃而已。
“那时候的农民虽然收入很低很低,可是却一年忙到头。农闲季节壮劳力的主要任务是积肥,‘海陆空’方法都使用到了,‘海’就是捻河泥,‘陆’就是割草,‘空’就是采树叶,然后拌起来沤烂成肥料。虽然是江南鱼米之乡,可是交了公粮后几乎家家户户不够吃。
农民有个特点:手里有点钱后总想盖房,改善一下居住环境。可是在那个年代,村里几乎没有人家建房的,因为没钱。我家五个人,住在祖父留下来的一间半平房里,最多60平方米。1980年我的两个儿子长大了,那时候我在当教师,凑了2000多元造了4间平房。当时我以为这辈子我不会再盖房了,因为四间平房已经让我很满足了。不过,到了1989年,我手上又积攒了不少钱,就拿出9000元,把平房翻建成楼房。住上楼房后我想,这以后真的不会再盖房子了。没想到1995年我家又盖了一栋别墅!现在村里基本上是楼房,30%的村民在城镇买了房子。从房子里就可以看出这几十年来农村的发展和变化。
发展这么好,变化这么大,就因为改革开放后,农民不再只靠种田了。我记得1980年村里办起两家翻砂厂,给上海缝纫机厂做配件,后来又建了机械厂,生产电动机,还办过一家化工厂,后来因为污染关闭了。再后来,民营企业越来越多,现在全村有90来家彩钢板厂,村民绝大多数都在企业上班,还吸引了很多外地人打工,这些打工者中,有好几个后来也成了老板。
“我现在每月退休工资有2600多元,家里的6亩地流转出去了,每亩每年能拿到750元流转费,自己留了7分地种种蔬菜,每年的蔬菜吃不完,还送人。两个儿子也都很有出息。现在这么好的经济条件,是我年轻时根本想不到的。”
67岁的房荣林从25岁起就担任生产队长,直到现在还担任朱家浜村第16村民小组组长。他对这几十年来的变化也记忆犹新:“1980年,上面允许搞副业了,我们生产队种了点蘑菇,还买了两条船给人运黄沙和砖头,再后来,企业慢慢多了,大家都进工厂上班。如今,家家户户的承包田流转给大户,每年能分到一笔流转费。”他说,2005年,他自己办了一家彩钢板厂,现在厂子租给别人,他每年的租金收入有十来万元;儿子从南京一所大专院校毕业后回到村里,做彩钢板推销,前年挣了100多万元,去年挣得少,也有20多万元。他老夫妻平时住在村里,2006年在镇上买了一套140平方米的商品房,现在儿子一家住在那里。“我干了大半辈子生产队长、村民小组长,眼看着村里的草房和平房变成楼房、别墅,眼看着村民慢慢变得富裕。”他说,这几十年的变化,比过去几百年上千年的变化还要大得多。
说到村里的产业,村党委书记钱志敏心里一本账。他说,除了90来家彩钢板厂,村里还有铸件厂、电子配件厂和蚕丝被厂,这些企业都是民营的,适应市场的能力特别强,因此,村集体经济也很不错,2017年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600多万元,2018年达到880万元。村里有了钱,就有能力改善村庄环境。现在,已有2个自然村成为三星级康居村,一个自然村是二星级康居村。“你们在村里看到了,现在河道全部清过淤驳过岸了,村子中间和周边该绿化的都绿化了,该亮化的都亮化了,道路该硬化的也硬化了。”他说,环境整治后,村里规划了三个区域:一是1500亩的镇级工业区,二是1400多亩的农业区,三是逐步腾退北片老工业区,土地复垦,可以新增500多亩耕地。
村集体有了钱,村民直接受益。钱志敏说,朱家浜村每个新生儿都有1000元红包;考上四星级高中,奖励2000元;考上大学,一本线以上的奖励5000元,二本线以上的奖励3000元;参军入伍奖励5000元,如考上军校,再奖5000元;村里的老年人按照不同的年龄段都有补贴,老人去世了,发给1001元慰问费。“今年,村里准备建一座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日间照料中心,投资300万元,有棋牌室、图书室、家庭影院、食堂等,村里的老人孩子又多了一个娱乐休闲和学习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