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泰州海陵:“稻鱼共生”激活致富“因子”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日期: 2021-09-17

2019年7月13日,江苏泰州市苏陈镇周埭村的“回”字形水稻田间,70岁的孙老汉在投喂田间的黑鱼。两年前,因病致贫的他只能在自家田头耕作,年收入仅5000元。而如今,靠着在村合作社养鱼和土地流转,他的年纯收入已破2万元。

这得益于泰州市苏陈镇周埭村摸索到的“稻鱼共生”新路子。2018年年初,泰州市苏陈镇周埭村“两委”在当地三里湾流转了20亩土地,采取“稻+鱼+合作社+贫困户”的运作模式,正式启动了“稻花鱼”生态种养试点,2018年年底不仅村集体摘下“贫困帽”,村里所有贫困户也顺利脱贫。

一开始,周埭村支部书记仲建华通过杂志了解到“稻鱼共生”模式后,带着“两委”班子到南京、泰兴等地实地考察、请教农业农技专家、走访调查全村农户,决定立足本村实际,大胆探索,以村集体合作社为基础,引导贫困户、特困户、残疾户等农户流转土地,采用“稻鱼共生”高效种养模式。

“去年2月份,我们在原本的田间实施了水道开挖等改造,成立了‘岱家农人’绿色生态园。5月份,第一批小黑鱼苗、花鲢苗、银鲫苗投放成功,6月底,泰州市红旗种业培育的优良稻种——南梗5055成功播种。”仲建华介绍,“之所以选用黑鱼,是因为我们村的农田农药化肥残留量多,养殖传统田鱼成活率低,而黑鱼对水体中环境因子的变化适应性极强,且耐寒、耐高温。”

村干部每天都要到田间看看水稻生长情况、鱼苗生存状况,同时通过远程教育课堂请区里的专家“把脉”,给农户培训,全面提高种养殖能力。据介绍,他们坚持每天投放新鲜小杂鱼。黑鱼吞食后的杂鱼残段沉入沟底喂饱了银鲫,而花鲢则捕食水中的浮游生物、附着在稻苗上的害虫和稻田中的杂草。三种鱼在水稻间穿梭,搅动着水体,让水稻上的害虫无处藏身,同时也为水稻根系生长提供了大量氧气,它们的排泄物又给稻田施加了有机肥,有效促进水稻的生长。产出的米自然也是绿色无公害的。

去年国庆前夕,周埭村还举办“黑鱼垂钓交流赛”,组织游客乘船戏水、撒网捕鱼、品尝黑鱼,让“岱家农人”绿色生态园的味道鲜美“稻花鱼”提前火了一把,知名度也大大提高。“捕鱼那天,几乎全村人都来看了,还有不少邻村的人,捞出的黑鱼、花鲢、银鲫当场就销售一空了!”仲建华自豪地回忆。

据了解,去年12月初,周埭村“稻鱼共生”产出大米7000余斤,以15元/斤的价格售罄,鱼销售额10万左右,除去流转费、人工费等成本,集体合作社收入5万元。

“今年,我们已经为大米申请注册了‘岱家农人’商标,同时再次流转了50亩田用于‘稻鱼共生’,另外还流转了150亩用于‘稻田养龙虾’,带动更多群众就业,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对于今年的发展,周埭村村委会主任杨秋红信心十足。

一子活,全盘活。现在的苏陈镇兴起了稻田养殖创业的新热潮。通过“一田两用、一水两养、鱼稻双赢”的生态养殖模式,农民每亩收入可增加超过2000元。目前,全镇稻田种养殖面积达720余亩,主要由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组建而成。通过将贫困户与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挂钩”,变“输血”为“造血”。农民将土地流转后不仅增加了固定的租金收入,还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多了份稳定的务工收入。全镇稻田种养殖常年吸纳劳动用工约210人,季节性用工最高达500人,带动全镇务工农民人均增收1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