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乡村振兴 赋能前行——昆山市乡村振兴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动员部署会现场督查侧记

来源:昆山日报 日期: 2021-07-29

农村产业呈现“强”的特色、农民生活呈现“富”的模样、农村风貌呈现“美”的画卷、乡风文明呈现“高”的内涵……昆山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铺展出“强富美高”时代画卷。5月27日一早,市委书记吴新明,市委副书记、市长周旭东等市领导与各区镇、城市管理办事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一起,带着乡村振兴的责任和使命,走进乡村田野,看变化、寻良策,凝聚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动力。

模式创新,现代农业“强起来”

在巴城镇高标准粮油基地里,职业农民正在育秧。去年,该基地建成集中育秧中心,配套智能化育秧流水线及水肥一体化灌溉、物联网设备,在有效减少育秧成本的同时提高了育秧质量及育秧效率,在满足基地秧苗供给需求的同时可以为全镇统一提供育秧。

“集中育秧、轮作换茬、休耕培肥,种出了‘不一样’的好稻米。”讲起现代农业的发展及成效,工作人员脸上洋溢着幸福。吴新明深入流水线育秧车间、节能烘干加工仓储车间,详细询问机插水稻硬地育秧技术应用情况,称赞他们找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科学路径。他指出,只有做大做强农村产业,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要进一步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推动要素高效集成,不断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总面积5556亩的巴城镇高标准粮油基地,只是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类似这样的“盆景”还有不少,并渐渐地连成了“风景”。在张浦镇尚明甸村,已有了农田连片的新型智慧农业体系的雏形。近年来,尚明甸村深入推进“农田连片”整治,做足“米”和“花”的富民文章,促进农业环境和乡村风貌有机统一,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300亩。大家登塔远眺,“江南圩田”“乡野硅谷”尽收眼底。

“农业提质增效让农民口袋鼓了起来。”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去年我市完成农田连片整治1.2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超6900亩,新增现代农业园区超5800亩;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779元。

内外兼修,农村环境“提颜值”

人居环境如何改善、社会治理如何创新、乡风文明如何提升……各区镇、各部门开动脑筋、创新思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乡村美景。

周市镇珠泾村以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探索并构建起“一核引领、十小支撑”的乡村治理体系。得益于此,珠泾村乡村治理的“火车头”更有力了、“底子”更厚实了。走进珠泾村党群服务中心,吴新明详细了解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成效,与网格员交流,希望大家积极推动“双网融合”向“全网融合”升级,真正做到社会治理“一张网”。

绿色赋予河岸生机,碧波让河流成为风景。吴淞江流域活水引清工程(一期)利用优质水源增加活水补给,在改善吴淞江昆山段整体水环境的同时,提高了片区防洪除涝标准。在了解工程进展后,吴新明指出,要提高规划建设水平,强化水生植物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在锦溪镇三联村蜻蜓港自然村,河边人家的院墙上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工笔画蜻蜓,为河道和村庄增添了生机和活力。这两年,蜻蜓港自然村积极探索实施人居环境“美丽积分”长效管理机制,做到“建有方向、评有标准、管有办法、美可持续”。吴新明沿着村道,了解环境整治情况、河道水质状态,并与民宿经营者亲切交流,询问环境整治为村民和民宿经营者带来的好处,希望他们持之以恒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产业赋能,集体经济“有活力”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淀山湖镇永新村六如墩自然村依水而建,近年来该村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发展乡村旅游,成立农房农业观光专业合作社,大胆尝试以建造款抵租金的翻建模式,加快农房翻建进程,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该村建成200亩葫芦种植基地,吴新明指出,要以产业链思维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产业垂直布局、旅游景点横向联合、乡村旅游全面升级。

淀山湖邻里中心计划总投资1.3亿元,是由镇强村公司自筹、自建、自营的首个商业综合体,计划打造为社区特色家庭生活广场,建成后将满足周边3公里内住户的购物、休闲等需求。了解到邻里中心目前已完成招商近70%,将于今年9月份完成店面装修后营业,吴新明指出,邻里中心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注重民生需求。要积极引入市场化机制,探索集体资产集中经营、委托管理等新模式,实现集体资产资源保值增值,从而大幅提高农民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

一路走来,与会人员边走边看、边听边问,相互交流、查漏补缺。大家纷纷表示,要准确把握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方针、硬任务、新要求,积极汲取相关区镇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以直面问题的勇气、攻坚克难的决心、比学赶超的干劲,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特色亮点,不断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史 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