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美了房子 富了村子 好了日子
来源:徐州日报 日期: 2021-08-23
“马上要搬进新房了,快帮我拍张照片发个朋友圈!”见到记者时,邳州市议堂镇议堂村村民潘修德分外激动,因为这个月底,他就将搬进村里的新型农村社区,住进2层洋房里。“我要把照片发给儿女和孙子们看看,真得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老了还能圆了‘安居梦’。”
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基础性工程。自去年年底以来,议堂镇有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预计安置议堂村居民约3000人,本月底全部上房。此外,议堂村因地制宜,不断推动旅游、编织等富村富民产业发展,让村民在住上新房的同时鼓了腰包。
因地制宜 促进宜居宜游
7月的天气,流金似火。走进议堂村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房屋的主体基本完成,正在进行附属设施建设。“目前正在铺设道路、做绿化,绿化已完成工程量的40%,主要道路铺设完毕,入户道路正逐步铺设。”议堂镇农房办主任宋鑫介绍说。
据介绍,议堂村新型农村社区分三种户型,分别是53平方米的老年房,116平方米和136平方米两层带院户型,三种户型同步建设,共547户,预计安置议堂村居民约3000人。“一期工程166户已经具备上房条件,剩下的7月底全部上房。”宋鑫说。与此同时,工程配套的生活超市、幼儿园、养老活动中心等也在有序建设。眼看着工程接近尾声,不少村民充满了期待。
72岁的潘修德平时靠种大蒜为生,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整理家中的大蒜。“马上就要搬新房啦,这些天都在整理老宅,该卖的卖掉,剩下的到时候搬进新家。”潘修德说,平时自己和老伴两人住,等到搬进116平方米的新房后,儿子一家会回来陪老两口一起住。“房子宽敞干净,周边环境又好,一点不比城里差。”
同样是72岁的潘志略和老伴选择了116平方米的户型。这两天,他没事就到房子里看看,“我经常过来看,这个房子设计很合理,用料方面也很讲究,环境好,附属设施也完善,我和老伴都盼着早点搬进来。”
据了解,议堂村农房改善项目启动之前,为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特别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群众代表会及全体村民大会,入户发放调查问卷,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在改善方式、户型设计等方面采纳群众意见30余条。项目延续原有的“团块状”村落布局形态,结合村内道路、开敞空间,划分不同居住组团,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组团化”的布局。同时充分利用了田林果、多水塘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休闲观光、田园采摘等业态,构建乡村生态游乐园。
议堂镇新型农村社区。
“农房改善是一项惠民工作,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从村民的利益出发,有事能商议、有事好商量,这也符合议堂村的历史人文特点。”议堂村村主任李永介绍说。
红色引领 留住乡韵乡情
议堂村历史悠久,因三国时期曹操在此设立参军议事堂而得其名。1938年5月,议堂村“抗日独立营”成立,这是邳南地区最早也是唯一的一支抗日武装。1948年11月,粟裕将军在议堂村设立指挥所,指挥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碾庄圩歼灭战。
为深化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议堂村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通过广泛收集红色历史物品200余件,在华东野战军前线指挥部旧址里建成红色议事堂,目前,议事堂中陈列着众多历史实物,成为独具特色的“近代红色文化+现代教育文化”基地。
“打造传统特色浓厚、乡村风情浓郁、文化印记浓重、乡愁记忆浓烈的村庄,让群众能够有回忆、有思念、有传承,留得住乡愁。”李永表示,正是红色文化的传承,推动了议堂村“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形成“网格管理、四治一体”工作格局,实现网格化管理,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的建设以及大实践大服务活动的开展,更多的文化资源“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议堂村的农家书屋里,村民潘雪山正在阅读《防汛抗旱与气候知识》一书。潘雪山说:“最近雨水多,到书屋找些抗旱防涝的书籍学习。自从议堂村有了这个书屋,对我们种植农作物有很大帮助,没事的时候就来读书充电。”
依托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建设,议堂村打造了村民服务站、农家书屋等便民服务点,还经常性开展诸如“读书会”等文明实践活动。“村里打算再增加几种文明实践活动,比如组织文艺演出,更好地丰富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李永说。
产业发展 实现富村富民
“小柳编,不起眼,投入少,无污染,伸手就能把钱赚”“来料加工不垫钱,坐在家中把活干,种地做饭两不误,每天能挣百十元。”在议堂村流行的一句句顺口溜,生动描绘了杞柳产业给这个昔日贫困村带来的幸福生活。
在议堂村村部,一排排货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柳编制品,有农家用的柳编筐、时尚的柳编包……这些柳编制品全部出自议堂村村民之手。
说起柳编制品,村民李全龙如数家珍。议堂村经济基础薄弱,四年前才脱贫,为了让村子尽快富起来,经过多次市场考察,结合村庄原有的基础,决定尝试杞柳种植。同时,为拉长杞柳加工产业链,村里专门从山东请来专业的柳编老师,对村民免费培训。这样村民除了能获得土地流转的租金,还可以通过田间管理再多一份收入。同时,杞柳收获后,村民们用巧手进行深加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杞柳编织让村民富起来。
李永介绍说,之所以选择规模种植杞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距村不远处的议堂镇工业园区有一家大运河柳编厂,依托该企业可以让议堂村的杞柳原料和村民的柳编制品不愁销路。“我们跟企业对接好,把原材料提供给他们,也可以把杞柳编成成品给企业,他们通过电商向外销售。我们村里下一步也想通过网络、电商直接销售,增加收入。”
目前,在大运河柳编厂从事柳编手工活的有上百人,工厂没有加工车间,农户们都是领取杞柳原材料,拿回家编织完成后再送回来。在企业的库房里,记者看到几十种形状、用途各异的柳编筐。“编织的柳筐按照大小、难度给的钱也不一样,有的村民一天可以赚150元。在家闲着就可以编筐,一点不耽误家里的事情。”该厂经理张辉介绍说。
据了解,每亩杞柳每季可获效益三四千元,一年可以收获两季,再加上柳编制品的收益,小小的杞柳,打开了议堂村集体和村民致富的大门。此外,该村建成苏珊红辣椒300亩,与“老干妈”长期合作,形成产业互动,年均供货750吨,年增集体经济收入约100余万元,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
美了房子,富了路子,好了日子。这是如今议堂村村民内心的真实写照。在投资80万元的村民广场上,每晚都会聚集很多前来健身、休闲的村民。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明天又是好日子,千金的光阴不能等……伴随着音乐《好日子》的响起,大家翩翩起舞,享受着美好的新生活。
(徐报融媒记者 颜子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