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沧海横流,“白衣铠甲”里的家国情怀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09-03

1月18日,农历腊月二十四。中国年俗里原本“扫尘纳新”的日子,今年却惊心动魄。当晚,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邱海波接到来自国家卫健委的电话后,对妻子赵健说:“我要去武汉了。”

“好,明天出发?”赵健一秒接过话,因为两天前,是她主动问丈夫:“你什么时候去武汉?”结婚26年,她太了解丈夫,作为一名重症医学专家,国家遇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绝不会缺席。

是的,1988年从事重症医学临床,30多年来邱海波在挚爱的领域全情投入、无数次从死神手中挽回生命;面对重大突发事件,17年里他更是从未缺席:2003年非典疫情、2005年四川省猪链球菌病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0年玉树地震、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2015年天津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一次次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在最前线救治生命。

18日晚,赵健合上丈夫简单行李箱的那一刻,依然不去问“何时回”。因为国有征召,白袍变铠甲,家国同枝,不胜不归,是邱海波和他的同事们每一次的出征定律。

元月19日出发,邱海波来到武汉后,放好行李就直奔武汉市三家收治重症病人的定点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纵然常与死神掰手腕,但面对这座疫情肆虐的城市,邱海波的心“一直揪着揪着”!患者急剧增加、重症患者一床难求、ICU医生资源捉襟见肘。

作为中央赴湖北指导组和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邱海波深知肩负“战略谏言、医疗定规、治疗出策、临床示范”等多重责任,但他更深知,一切都源于他32年坚持不变的准则:“临床医生,必须到一线、到病人床边;重症病人在哪,我就在哪。”

在武汉的邱海波,不仅到达“最前线”,更冲在“最前面”。“红区”是人类与病毒交锋最为激烈的战区,感染的风险也更大,但进出武汉各大收治重症患者医院的“红区”,是邱海波的日常工作,最长的一次早晨9点进“红区”,下午2点才出来。

重症救治如悬崖救人,时间以分秒计。在武汉,最初他巡查患者时,搭乘的是政府预约车,但由于每次时间和车辆不固定,出入医院都要走繁琐程序,浪费不少时间。后来,邱海波特意申请了一辆车,自己开车巡查各家医院,挤出时间留给患者。

在重症隔离病房,病人会突然出现病情变化,需要医生迅速打开“生命通道”,比如气管插管,这个动作距离患者非常近,在气管切开那一瞬间,胸腔气流会携带病毒喷出,即使有层层防护,也有感染风险,这时,邱海波就会主动上前,进行插管。“作为专家组成员,你必须冲锋在前,如果你害怕了,别人就更害怕。”

这么多年,他一点没变!时间回溯,同样的情景历历在目。

2003年5月8日早晨8点多,南京市第二医院非典隔离病房,一名非典病人急需气管插管、上人工呼吸机。邱海波说,“太危险,让我一个人上。”病人口中分泌物喷出来,溅得邱海波衣服上到处都是。最后,插管成功了!病人停止的心跳恢复。危险邱海波十分清楚,但生死考验突降的瞬间,他不容商量地推开别人,冲在最前面。事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他却轻描淡写地说:“因为当时我恰好先戴好了头罩,所以我就先插管了。”

这么多年,邱海波一直坚信“没有突然转危重的病人,只有由于疏忽未察觉的临床指征”,他把这个理念和规范带到湖北抗疫前线。在武汉,他和团队不仅巡查所有收治重症病人的医院,还主动扩展到其他医院,一遍遍向医护人员强调“关口前移,早发现病人转危迹象可降低危重转化率”;他参与了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第二版到第七版的制定,主导制定了重症和危重症病人的治疗路径。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邱海波坚持从临床找寻突破口和诊疗路径。巡诊中,他发现,让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趴下来的俯卧位通气治疗能有效提高氧合指数。在他推动下,这一治疗方法被写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为插管危重症患者翻身也是技术活,邱海波会和临床医生一起为患者翻身,让他们学习体会细节里的窍门。“越来越规范的治疗路径,体现的是中国医务工作者在这场抗疫大考中的担当、智慧和速度。”邱海波说。

始终是重症医生本色,亦有大医谏言之风。在武汉,邱海波和专家组成员多次当面向孙春兰副总理汇报工作,向国家提供最专业的研判建议和应对良策,一些建议获得当场拍板,高效落实后成为改善战“疫”局面的关键举措。

邱海波建议重症医学科、呼吸科专家下沉到重症病房担任医疗组长,同时在原来定点医院的基础上,增加市区大型综合医院集中收治重症患者;随着重症患者和床位增加,医护人员特别是重症医护出现严重缺口,他又建议增加外省重症医学团队驰援湖北。时至今日,全国10%的重症医护人员在湖北奋战,邱海波的“重症医学航母团队”也在其中,全国重症医护同仁成为守护前方的中坚力量,更多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在对定点医院巡查中,邱海波关注到居家隔离的风险,他联合其他专家建议,改造武汉的宾馆、体育馆、会展中心等,将它们作为收治轻症患者的场所,力求实现“床等人,不能人等床”,这一建议立刻得到中央指导组的认可。武汉随后改造出“方舱医院”,确保了党中央“应收尽收”的要求落地落实。

沧海横流立砥柱,匡时济世卫人民。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邱海波总是挺身而出,第一时间踏进“主战场”,冲到“最前线”,把那些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人们唤回人间,而唤回生命后,悬壶济世的医生与患者的情谊并未结束。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邱海波担任原卫生部危急重症伤员救治联合专家组副组长,他为失去一条腿的秀秀制定治疗方案,还安慰鼓励她振作起来。离开四川后,“邱叔叔”一直牵挂这个女孩,给她汇去钱款,附言“好好学习”。此后,邱海波每年都会和7位国内顶尖重症医学专家一起,与当年救治的7位重症孩子聚会一次,从未间断。邱海波说:“医生和患者本就是一家。”

邱海波有无数的荣誉称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国最美医生、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中国好医生……3月15日,他又被授予江苏“时代楷模”称号,对此,他依然谦逊:“荣誉是给我们这个学科和行业的,未来我们会更努力救治病人。”

每一个个体与国家休戚同枝、血脉相连。有着35年党龄的邱海波有着真切的感悟,他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国家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看到,短时间内能扩增这么多病床、有这么多医务人员义无反顾上前线,党和政府迅速指挥调配大量医疗和防护设备以及各种物资支援到前线,真的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大发展,我们正处在这样好的时代。”

白袍为甲经百战,不破楼兰终不还。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谈及武汉,一向理性严谨的邱海波充满深情地说到“春天”,戴着口罩的他,眼角藏不住疲惫,但眼神坚定、话语笃定:“武汉的春天一定会到来,实际上,春天已经看到!”当天,妻子赵健从连线的大屏幕上看到丈夫,既牵挂又为他骄傲:“希望疫情早日结束,你们平安凯旋。等你回来,我们一起去公园看花。”

一别近两个月,邱海波和妻子的春天之约,也是众多援湖北医务工作者与家人的约定。万物含情,春天既望!邱海波与无数中国人血脉里的家国情怀,在经历过困难危急后,更为深厚、愈发蓬勃。这是中华民族最深远的情愫与力量,生生不息,经风沐雨,枝繁叶茂,历久弥新。

本报记者 沈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