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范之城 打开南京新空间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11-01
题图后期合成 李宁凯 (视觉中国供图)
南京新目标,锚定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
何以典范?有一系列的“南京之问”要回答。
科技创新有高原无高峰怎么破?主导产业群马奔腾,谁会一马当先?城市发展空间不足,如何裂变增长?特大城市需要更多人口集聚,如何实现近悦和远来?
刚刚落下帷幕的中国共产党南京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不仅给出了发展密钥,也激起了外界对于南京未来几年的诸多想象。
瞄准“国家队”,当创新的“种子选手”
这一次,南京瞄准的是“国家队”,定位是“种子选手”。参与党代会报告起草的人士透露,报告的措辞从“示范”到“样板”,最后敲定“典范”。力透纸背的是南京前所未有的探路担当。
“南京要立志做典范城市,意味着瞄准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意味着体现中国式现代化高度、代表国家参与世界竞争。”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说。
何以典范?聚创新之能,乘开放之势!创新是南京最大优势和最鲜明的标识。南京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2021》中排名我国大陆城市第六,仅次于北上广深杭,跻身“一线”。
一向以科教资源丰沃著称的南京,也有自己的明显软肋——缺少“国之重器”。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中,南京仅有未来网络1个,而合肥则一下建设了4个。
目前,国家已批准设立了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和深圳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南京和杭州、武汉、沈阳、兰州、西安等10多个城市提出了争创的目标。今年6月,科技部正式复函支持南京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布局建设区域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科技部则表态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布局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并形成区域创新的增长极。目前,还没有城市获批认定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这正是南京要争取的机会。在“十四五”期间,南京的目标是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进而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承载区,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策源地。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找准关键位置、站稳脚跟,南京已经布局落子。
9月23日,南京新添一所“国字号”名校——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开学。一路之隔新楼林立,即将迎来中科院南京分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入驻。放眼望去,麒麟科技城已现雏形。这里先后引进自动化所、上海巴斯德所、计算所等7家中科院研究所,成为北京中关村之外“中科院系”资源最集中地区。
“这一园区未来五年将集聚5000名中科院系研究人员,谋划4-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集群。”麒麟科创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在南京规划的紫东科创大走廊中,麒麟科技城就是战略科技力量承载区。
2020年11月,紫金山实验室成为国家实验室基地,列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中国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刘韵洁介绍,以紫金山实验室为核心的紫金山科技城正加快建设,规划有科研区、产业区等板块,将推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打开创新发展新格局。
作为近年发展最快的板块,江北新区在重大科创平台建设上颇有斩获,围绕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的“卡脖子”技术攻关,正建设剑桥大学南京科创中心、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脑科学与类脑技术创新中心、基因与细胞实验室等顶尖平台。
五年为期,南京创新摸高的标尺很清晰: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以上水平。
重塑优势,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置身全球坐标,参与国际竞争,南京还需要一个更富竞争力的创新产业集群。这次的报告明确提出:未来五年,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实现重大突破,建成1个万亿级、2个5000亿级等创新型产业集群。早在2010年,南京就被工信部认定为首个中国软件名城。去年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务收入超过6000亿元,相关企业超过4000家,这一产业无疑是南京冲刺世界产业舞台的“头号选手”。
今年5月,中国(南京)软件谷受邀参加在深圳举行的2021华为中国生态大会。华为南京研究所落户雨花台区16年,现拥有研发人员超1.1万名,带来了百余家华为生态伙伴扎根软件谷。
华为“朋友圈”,是雨花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群壮大的一个缩影。2020年,该区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170亿元,占全市软件产业近40%、全省近20%,软件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更为可喜的是,从软件产业这个大生态圈里,不断孵化出一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
如今新赛道、新业态层出不穷,乱花渐欲迷人眼。南京保持了清醒的战略定力,提出实施产业强链补链行动,加快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两大优势产业,做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两大先导产业,着力突破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潜力产业,新培育3—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出积极布局产业新赛道的同时,强调要加强对新兴产业的规划指导,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记者了解到,立足“细分赛道”,南京的优势项目——智能电网产业表现喜人,产业规模已达1800亿元,拥有630多家规上企业,仍处在快速增长期。先导产业则亟待做大规模,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整体营业收入超300亿元,有望在台积电等龙头项目带动下,引来爆发式增长。
南京市提出,下一步重点是争取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等项目落地,建设工业互联网顶级节点灾备中心。运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打造一批全国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灯塔工厂”,加快建成数字经济高地。
在采访中,多位企业界人士表示,杭州抓住了消费互联网的机遇,南京不应该错过工业互联网的“时间窗口”。
区位竞合,同样有“时间窗口”。更好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做强南京都市圈,南京首先要成为枢纽经济高地和资源配置高地。被誉为产业血脉的金融则是稀缺资源。在新一轮发展中,南京提出建设东部地区重要金融中心。
10月20日,南京金鱼嘴基金街区长三角推介会走进上海,建邺区向业界顶尖金融机构发出投资邀约。“十三五”期间,该区金融机构数量年均增速超10%。如今金融业已经成为该区第一主导产业,占GDP比重超30%,过去依赖性较大的房地产占GDP比重已降至6%左右。
隔江相望,江北新区起步即定位“两城一中心”,“一中心”就是新金融中心。“新金融核心是创新资本产业融合,我们的重点是科技金融,要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快速发展。”江北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5年里,江北新区落地的各类产业基金有937家,管理规模也接近了5000亿元。未来五年,力争金融业增加值占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5%。
新城向南,这块发展腹地“振翅欲飞”
放眼国内城市,成都、杭州、济南等城市实施重大空间扩张战略,有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打造一个“更大的南京”,空间从哪里突破?
单从省会城市面积来看,南京排名靠后,但对标一线城市,南京国土面积与上海接近,是深圳的3倍多。这次的南京市党代会报告指出,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深化“一核三极”战略,推动组团式、内涵式发展,建设精明增长的紧凑城市、精致城市。相关人士分析,报告的指向很明确,空间治理的重点不是外延扩张,而是通过内部优化,促进内涵发展,追求“含金量”。
城市“三极”的每一步走势,都关系南京的未来。这次党代会报告给出了明晰的定位:江北新区以发展研创型经济、形成高品质配套为重点,加快建设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主城;紫东地区以资源整合、联动发展为重点,打造数字经济核心区和宁镇扬同城化先行区;南部片区以禄口国际机场为依托,优化空间规划,加快产业导入,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长三角双循环国际开放枢纽。
一个饶有意味的变化是,在这次的党代会报告中没有找到眼下正热的“南部新城”的字眼,而是代之以“大校场”片区。字斟句酌之间,一个更大的南京蓝图埋下伏笔。规划人士分析,放眼“双主城”棋盘,“大校场”片区早已是江南主城的一部分。在“一核三极”的布局中,南京需要厘清“南部”和“新城”的概念,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南部片区被视为这座城市的“新兴增长极”,已布下先手棋。2019年,南京临空经济示范区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民航局批复,这是全国第14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这一示范区地跨江宁、溧水两区,距南京主城区20余公里,30分钟可到达南京南站、1小时通达南京都市圈大部分城市,将成为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地区的枢纽节点。
南京市委、市政府将这一示范区作为服务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重大平台、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提升城市能级的强力支撑。目前,示范区总体规划编制基本完成,机场跨境电商产业园稳定运行。随着一大批临空产业项目相继落户,示范区建设全面提速。这“一极”有力提振了溧水的能级,并将辐射带动高淳地区发展。
“溧水紧邻禄口国际机场,是南京‘乘开放之势’的最前沿板块、最重要支撑。”南京市副市长、溧水区委书记林涛表示,该区正高水平推进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宁杭生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建设,力争每年引进2个以上百亿级项目、10个以上千万美元项目,努力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的制造名城。
找回主城定位的“大校场”片区,同样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这次的党代会报告指出,要规划建设超级总部集聚区,大力引进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功能性机构,引进培育国际一流的科技人才、法律财务等中介服务机构。
记者注意到,在此前的金洽会期间,南部新城签约项目5个,总投资100亿元,威新创新广场、文化城一期、中建八局智慧科技总部、金茂健康科技总部等项目落户。相关人士表示,期待招商能更进一步,有更大的总部级项目落户,从而带动老城区的产业发展。这里的土地开发模式也进行了调整,借鉴深圳前海经验,鼓励总部企业拿地建设自持,从而带动高端产业集聚。
在江南主城的版图上,“大校场”板块 “名正言顺”之后,将与新街口、河西板块形成三足鼎立的城市中心。
近悦远来,让更多“宁漂”成就梦想
“实施青年创业主体倍增计划,支持更多‘宁漂’成就人生梦想。” 南京市党代会报告特意为“宁漂”写上了一段。
放在全国热门城市的“抢人大战”背景下看,城市发展的新逻辑已成共识:环境吸引人才、人才集聚产业、产业繁荣城市。
河南小伙彭猛从初来乍到“宁漂”迅速变身“推介大使”。年初,德国留学回来的他入职南京楚航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一名软件研发工程师,顺利入住了“海智湾·江北”国际人才街区。3个月免租“拎包入住”人才公寓政策,期间每月发放3000元研习补贴……“南京吸引海外留学人员的政策诚意满满。”10月19日,在南京举办的2021“宁聚海智湾”海外留学人员专场云聘会上,他作为企业招聘官向外推介南京。
从一组数据可窥见日渐强大的“宁聚力”:截至2021年9月底,南京全市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已达4.85万人,今年前9个月新增4561人,比去年同期增长58.15%,增量位居全省第一。数据背后,是南京为优化人才生态的大力投入。以人才安居工程为例,“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筹集人才住房438万平方米,发放安居补贴约20亿元,人才受益量22万人。
承载典范城市的梦想,需要更多的人才集聚。南京市委提出,要打造区域性高水平人才高地,实施紫金山英才计划,广泛吸纳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壮大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队伍,加快形成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符合发展需要的人才体系。
南京周边GDP超万亿城市多达6个,抢人已成“拉锯战”。毋庸讳言的是,南京的市场主体数量偏少严重影响了引才的成效。无论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还是高企数量,南京还与深圳、苏州、杭州等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在政策大力招揽的背后,更高的城市能级和更广阔的产业天地,方是制胜关键。南京提出,要显著增强对全球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高端要素的集聚力,加快把交汇点区位优势转化为双循环枢纽优势。
让人欣喜和期待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找到机会。
“2016年11月,我在美国读完博士后,回国加入创业团队,来到刚成立不久的南京江北新区,如今公司已成长为培育独角兽企业。”药捷安康(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管理副总裁彭鹏说,五年来最大的感受是越来越多的人才带着团队和项目奔着这片热土来了。
“未来的南京,时时跃动着创新创造的时代脉搏,处处散发着醇厚隽永的人文气息,人人都拥有幸福美好的生活、梦想成真的机会、情感归属的认同,成为一座居者安、近者悦、远者来的典范之城!”党代会报告中这段精彩论述,引人遐想,催人奋进。
本报记者 仇惠栋 胡明峰 李凯 周敏 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