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城乡统筹走向内涵提升——
非凡十年,南京“融”获新景象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8-01

清早,六合区龙袍镇程二农庄的鱼塘边,停满了前来垂钓的客人的车;中午,栖霞区公租房小区凤康园里,居民方琳提着蔬菜走进了舒适整洁的新家;傍晚,高淳区“慢城绿道”两旁,知了在一片绿荫中鸣叫。

从人潮熙攘的老城新区,到阡陌纵横的乡村小镇,今天的南京处处都是新景象。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市加快建设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不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南京的发展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乡村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开创出“全域一体、城乡统筹”的新局面。

畅通要素流动新渠道

“我住的小区条件真不错!”方琳提起她的家就赞不绝口。两年前,她搬进了栖霞区的凤康园小区。当时的工资收入无法承担房租和生活开销,得知栖霞区有个租金低廉的公租房小区,她立即报名申请了。

推开新家大门的那一刻,她高兴极了。房子里窗明几净,配备有热水器、油烟机等基础家用设备。方琳没有想到,在栖霞区每个月花200元就能租住到50多平方米的优质房子。

城乡融合,第一要素就是人。人不论走到哪里,总想有个落脚之处、安身之所。根据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发布的数据,2011年南京市人均住房面积是29.1平方米,如今这个数字已经扩大到40.7平方米。在全市范围内,累计有超过87万户家庭通过住房保障改善了居住条件,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了28%。

一户户安居乐业的家庭承载着南京平稳发展的底气,新市民和青年人则是让这座城市充满冲劲。

南京东晨鸽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善金是南京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硕士研究生。7年前,他选择六合区东沟镇创业,打破了东沟镇蛋鸽产业的空白,培育出高产且公母自别的品种,最新品种种鸽产蛋量比普通蛋鸽提高了23%。现在,他的公司产值近四千万,于2020年拿到了A轮融资,又于2021年被评为江苏省现代农业(特色畜禽)产业技术体系六合推广示范基地。

7年来,徐善金眼看着这里的马路变宽了,农民变富了,他的公司也招揽了十多位青年人才扎根农村。“我们感受到了市里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视,我相信南京会聚集更多人才,城乡越融越好。”徐善金说。

“新农人”的故事在南京绝不罕见。他们为南京城乡融合蹚出了一条“绿色通道”,城市工商资本接连下乡,科技成果也多了转化的空间和机遇。今年,南京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71%,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得到了完善,截至6月末,涉农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0.35%。

交通基础设施引领地方发展。近年来,南京开通运营11条轨道线路,总里程427.6千米(不含有轨电车),构成覆盖南京全市11个市辖区及句容市的地铁网络,成为全国首个区县全部开通地铁的城市。

交叉密布的交通线路如城市动脉,不仅输送着数量庞大的人流,也将发展的轨迹拓展到每个区,消弭着城乡差距。201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8万元,到了2021年,这个数字翻倍增长到了3.27万元。2012年南京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6∶1,在2021年缩小到了2.25∶1。

培育产业融合新业态

“我们的鱼、虾、老母鸡,品质都好得没话说!”六合区龙袍镇程二农庄的负责人程斌骄傲地说。

在程二农庄,客人可以采摘烹煮,体验农家文化。农庄还销售从村里收来的各类农副产品,仅仅是老母鸡去年就卖出了超15000只。50多户以留守老人为主的村民在程斌的影响下开始养殖老母鸡,他能给每个签约户带来每年2万—4万元的收入。

生意越做越大,程斌还研究起了“互联网+现代农业”,惦记着时兴的直播带货和短视频运营。他把龙袍镇特产通过网店销往了更远的地方,南至广州,北到漠河。

不少“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的产业融合型企业在南京乡村崛起,六合区、溧水区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乡村旅游、旅游民宿、农耕文化体验等新业态欣欣向荣,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达120亿元。

今年6月,江苏省河蟹产业研究中心和南京固城湖河蟹产业技术研究院同时在高淳挂牌,科研院所专家和乡土养殖能手来了一场美丽的“邂逅”。“一中心一院”的成立,为固城湖螃蟹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近年来,南京市推动国家级农高区和农创中心联动发展,发挥新型经营主体联农带农作用,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04亿元,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水平位居全省第一。

除了发挥乡村农业资源禀赋外,各类产业园区也为城乡融合带来了机遇。

位于江宁区的秣陵9车间原本是秣陵街道牛首社区工业集中区,随着城镇化推进,老厂房内高耗能、低产出的情况愈发凸显。改造后,园区变得时尚整洁,高挑开敞,引入了不少文化创意类产业,逐渐形成教育软件、文化创意类科技企业集群,秣陵街道的科技氛围和文化气息更加浓厚。

产业园将资源集聚,不断向周边地区辐射扩散。2018年,栖霞区的龙潭综合物流园区获批成为国家示范物流园区;2020年,溧水区的溧水金属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入选第一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2021年,高淳医疗器械产业园获评江苏省特色创新(产业)示范园区……

这些产业园区不仅能推进自我产业升级,还能让居民在家门口就业,提升当地物质文明和经济发展水平,成了城乡产业融合的助推器、乡镇区域发展的新引擎。

创造美好生活新景象

漫步在高淳街头,只要稍加留意,你就可以看到一只只憨态可掬的蜗牛图样,这是高淳区农村公路品牌“慢城绿道”的标志。螃蟹上市季节的凌晨,一辆接一辆的货车满载鲜活的螃蟹,通过这条路将产品送出去,又将饲料、水草拉回来。相较于从前,运输费用和耗材得到了大幅降低。

路通了,各类资源流动起来,可对于乡村人口来说,医疗、教育等需求必须得到就近解决。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优质卫生资源在城乡间共享。

在医疗卫生服务城乡均等化上,南京交出了一份成绩傲人的答卷。

据南京市卫健委统计,近十年来,南京市新建17家三级医院。在2020年与2021年,南京市建成8所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现有业务用房面积均在1万平方米以上,设置的床位数不低于100张,院均在岗职工人数133人,中高级职称占比33.8%,建有省市特色科室21个。每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服务辐射片区2—4个镇,服务覆盖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上。

医疗保障是公共服务的基础之一,孩子的教育则牵动着每一个家庭的心。

集团化办学是南京市近年放大优质教育的惠民举措。根据2021年市教育局发布数据显示,全市586所义务教育学校中,已有83个优质教育集团、教育联盟的主体校,覆盖了全市432所学校;政府两年投入1亿元,完成500所学校照明提升;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25万人次。

真金白银的投资,大刀阔斧的改革,彰显着南京市促进城乡教育均等化发展的决心。

师资力量是教育资源的重中之重。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为了让残障孩子们有一技之长,特地从南京农业大学引进了7名果树、水产、蔬菜、花卉等专业研究生充实教师队伍,还引进当地知名农业技术人才到校当技术顾问。

2021年,溧水第十五届牡丹节在学校实验基地开幕。现场,残障学生亲手制作了发箍、糕点和工艺品……看着孩子们自信的笑脸,来自全省各市的游客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当城乡居民彻底打破地域和经济等因素的隔阂,自由流动的就不只是人才和资源,还有那份携手共筑南京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