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一江碧水 我们守护
来源:学习强国 日期: 2021-12-21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12月20日,“长江守望者联盟”的又一个集中行动日。江岸之上,连绵的“红马甲”也鲜艳不过志愿者们被瑟瑟江风吹红的脸。
长江江苏段绵延433公里,江宁街道辖区的19.08公里是长江进入江苏的第一段。在这里,有一群或生于斯、或长于斯的“长江人”,他们集结为巡江、清江、护江、保江、述江、绘江6个志愿者支队,以“长江守望者”的共同名字,守护一江碧水滚滚东流。
守
渔民老余的“不情愿”与“舍不得”
“200米长的距离,七八支钓竿一字排开,鱼咬钩了,铃铛就会响,走过去,一拎一条。你们城里人,半天也钓不上来一条。”
65岁的余金发得意地说。
老余是星辉社区居民,他生在江上,曾是一名渔民,与翻腾奔涌的长江休戚与共,又在退捕后转身成为一名巡江志愿者。
人生的前30年,老余一直生活在水上,听惯了江浪翻滚、轮船轰鸣。直到后来娶妻生子上岸居住,老余的家门也还是正对着长江,吃穿用度靠的都是江里一网又一网的渔获物。长江哺育了他的祖辈,帮他维持一家生计,是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2019年起,南京长江禁渔退捕工作步步推进,老余成为长江江宁段最后一批上岸的渔民,渔船和大部分渔具都被征收。
离开长江,老余坦承,很是“不情愿”。可是回头想想,从30多年前一网能捞上2000斤刀鱼,到前两年刀鱼成稀罕物,一斤卖2000元,老余又“理解了”。
尽管“理解了”,但老余不习惯了好一阵子。他觉得岸上的汽车声吵,觉得陆地上太过“稳当”,没有在船上晃悠着舒服,没事还是得骑着车到长江边绕上一圈。
退捕后渔网上交,老余一口气买了七八支钓竿,他喜欢在长江边吹着风钓鱼。再后来,钓竿也闲置了。老余嘴上念叨着不能钓鱼的遗憾,手上却是老老实实地将钓竿收起来放好。
老余舍不得长江。
他深知,长江面临着很多“危机”。跟三四十年前比,江里的鱼少了很多,野生的鲥鱼和河豚早就没了踪影;1998年那场大洪水直接冲进老余家中,几乎席卷一切;过去的一二十年,江里的油污和垃圾不断增加,直到近几年越来越重视长江保护才有所好转。
说起长江,老余很快就能打开话匣子,他早起总是要看看天、看看云,判断一下天气。虽然现在已经不需要打鱼,但这些生活习惯早就刻在了骨子里。
无处安放的长江情,让老余快乐地加入了街道发起的“长江守望者联盟”。
老余成了巡江支队的一名志愿者,定期要去江边转转,吹吹江风、看看江景,涨水时盯着水位,起风时捡拾垃圾,偶尔碰到垂钓者,聊上几句钓鱼经的同时,劝人收竿……
望
一群年轻人的“长江之歌”
“儿子安安刚学会走路时,去‘逛’的第一个公园就在长江边。想起来我自己的童年,所有美好回忆都是跟长江相关。我希望孩子也能感受这份快乐。”
25岁的熊苏皖沉浸在回忆里。
熊苏皖母亲是江苏人、父亲来自安徽,名字里满是生在苏皖交界长江边的豪气。从小在江边长大,没有游乐场,江边就是她的快乐天地——挑选形状特殊的漂亮石头、采下一丛芦苇挥舞着追逐小伙伴、隔着滔滔江水数对面小洲上的柳树……这些在大人看来无聊又无趣的种种活动,就这样填满了一个小姑娘的童年。
当了解到“长江守望者联盟”志愿者项目之后,熊苏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参与其中。
“我们巡江支队负责日常巡江、河道管护。”熊苏皖掰着指头向记者介绍其他支队的日常:清江支队负责岸线及水系环境治理;护江支队负责针对破坏长江环境行为的联合执法和普法教育;保江支队主要任务是长江生态物种保护和生态环保宣传;述江支队收集长江故事、文化和歌曲;绘江支队有不少小朋友参加,他们与家长合作描绘长江的图画。
“以前的小村子变成了现在大家都要来玩的好地方,我特别自豪,也更要保护好这里。”熊苏皖曾经珍视的快乐天地如今吸引了更多人,20多年来她看着熟悉的土地上,土房变成砖瓦房,又经过拆迁变成废墟,再拔地而起一大片公园,一到周末就变得热热闹闹。
今年因为工作原因,熊苏皖不得不退出常规志愿者活动后,她的母亲高慎华还在继续参与,代表这一家人为长江出点力。
“‘长江’两个字,在这里就是最好的宣传语,大家一听是为长江做事,就都愿意来。”
28岁的缪雪姣是南京绿益美境生态发展中心的项目负责人,负责开展“新洲村长江保护志愿者能力建设”项目,内容是对“长江守望者联盟”巡江支队志愿者开展环保知识培训、建立志愿者服务档案及长江沿岸巡江巡河档案。
很快,新洲村的巡江志愿者数量以“一传十、十传百”的速度增长起来。
缪雪姣说,长在长江边的这群年轻人,都特别有“江情”,哪怕是离开了长江边,但心里都觉得不能忘了长江的事。越来越多的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唱出自己心中的“长江之歌”。
他们是“长江守望者联盟”的希望,是长江的希望。
联盟
打造“共同体”,呵护“母亲河”
江豚出没白波中,十丈神鱼跃晚空。宋人李纲笔下的“神鱼”是新洲村的吉祥物。
新洲村,曾是江宁境内为数不多的临江村,从地图上的形态看,似一叶扁舟静驻江边。经过近十年两次拆迁,老新洲村已消逝在江边。
如今,新洲村的村民搬进盛江花苑小区,住上了楼房,但老村民们对江豚的喜爱从未断绝。
新洲村曾依照江豚形象设计了吉祥物,征名时共收到39份投稿。有的村民想把这个吉祥物叫“腾腾”,寓意长江奔腾不息;有人想喊它“洲洲”“洲宝”,要把村名嵌在里面;有的则起名“淼淼”,表达新洲人世代倚水而居,对“母亲河”长江的深厚情感。
南京江宁星火社工事务所项目负责人杨舒云说,从村民们踊跃提出的命名里,能感受到他们虽然离开了世代居住的江边,但心里却总有那么一份江情,在魂牵梦绕着。
这群“长江人”,变身“长江守望者”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
崔杨杨今年26岁,就读环境工程专业的他参与过保护滁河、秦淮河等长江支流的水环境公益行动,他是保江支队的一员,从事着江豚等长江生态物种保护与宣传工作。
龚梦圆在述江支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她正在收集江宁街道长江水域历史典故,想要跟大家一起将长江故事、长江文化、长江歌曲传唱。
4岁男孩可乐跟家长一起参与到绘江活动之中,合作完成描绘长江的图画作品。展示着自己的画作,可乐用清亮的声音兴奋地喊着“保护长江”。
……
“长江守望者”们结成了“联盟”,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志愿者,为了守护长江命运共同体这个使命而聚合在一起。这里有群众、党员干部,也有专业的社会组织力量、高校大学生等,目前联盟志愿者总数已达600多人。
在现有基础上,“长江守望者联盟”各支队继续加强对外资源整合,吸纳了一批致力于长江保护的专业团队和社会资源。
河海大学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南京市江豚保护协会、南京市“河小青”志愿服务队、南京市千百园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中心、南京市江宁区喜鹊林青年志愿服务中心……
联盟凝聚起保护长江、绿色发展的强大合力,已开展集中行动60余场,并将每月20日设立为集中行动日。
“我不但有‘红袖章’,还能召唤‘蓝精灵’哩。”
52岁的王德宝从家里步行个20分钟,就能来到江边。和余金发一样,王德宝也是星辉社区的一名退捕渔民。
在街道相继拆除8家船厂、6家污染企业,完成43处整治对象搬迁拆除后,祖上三代都是渔民的王德宝发现自己生长的地方成了“网红打卡点”。
“尤其是春秋天景色好,城里人、外地人来得多,我巡江时就得提醒他们带走垃圾、不要钓鱼。”老王开心地发现,现在每天捡到的垃圾越来越少。
不过,老王也注意到,对少数人,掏出“红袖章”戴上,比口头劝导更管用,“碰到个别不听劝的,我就报告‘蓝精灵’。”
王德宝口中的“蓝精灵”是江宁街道“蓝精灵”沿江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
“蓝精灵”辖区涵盖新济洲、子汇洲、子母洲及街道沿江区域,以网格中心为实战指挥平台,水陆统一指挥,海事、水政、渔政、公安、航道、河道等部门工作人员被纳入网格员队伍。
“从制度上实现长江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常态化,是‘长江守望者联盟’的联盟。”江宁街道宣传办主任张磊说,有了这个机制,水陆不分离,水岸联动初步成形,有助于形成“长江大保护、一网齐治理”高效治理模式。
12月20日,又一个集中行动日。
星辉社区里,巡江、清江志愿者们走到江边取水,进行定期的水质检测;司家、新铜社区里,绘江支队的孩子们一笔一画画出自己眼中长江生物的千姿百态;叶村社区里,“长江奥秘我来寻”护江行动正在开启……他们一边忙碌着,一边分享上个月第五届江苏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上捧回金奖的喜悦。
张磊告诉记者,长江大保护永无止境,联盟的壮大发展也不会止步于金奖,他们正积极推进社会组织注册,实现常态化资金注入,打造固定品牌。
江水不言,却会端出最丰厚的奖赏。
“你们等着看,不用等到禁渔满十年,只要再过三年,鱼都能从水里跳出来,用手就能抓到……”余金发很肯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