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军:新农民走出致富路,描绘家庭农场新蓝图
来源:锡山发布 日期: 2021-08-02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培养一批拥有专业知识、掌握现代技术的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振兴乡村的着力点。于永军是全省首个工商登记的家庭农场——无锡市锡山区锡山羊尖镇先锋家庭农场的农场主,他扎根农村20载,将科技与农业结合,巧妙运用物联网技术,研发出人工光利用型植物工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生活越来越“小康”,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于永军讲解温室花卉栽培技术
大学生“下海当农民”
2003年,大学毕业的于永军已在杭州的一家著名生物技术公司找到了一份培育花卉的智能温室技术员的工作,并在当地落了户。凭借与生俱来的一股子冲劲、拼劲,再加上自身对农业技术的熟悉,于永军决定下海创业。而当他把决定告诉家里的时候,立即遭遇了巨大阻力。“我是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能够考上大学,在美丽富饶的杭州找到稳定的工作,还能安家落户已是家里最大的骄傲。”于永军回忆道,“得知我要出来创业,父母是一万个不理解,一万个反对。”
万事开头难,要想把花卉产业做大做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投资效益长、风险高、资金周转长、还要加上各种人工费、水电成本,在创业之初都是问题。资金短缺、合伙人离去、经营亏本,连一向支持自己的老岳父最后也坚持不下去了。“常常都是自己一个人跑市场,一手拎个纸盒,纸盒里放着盆花的样品,坐着公共汽车,到江浙沪各大花卉市场推销产品。”回想起刚下海那段日子,于永军感慨万千,“当时有批花卖到深圳,算上运费包装,根本没赚到什么钱。头一年,有三分之一的花没卖掉,只保了本,合伙人也散了。”
创业之路虽然荆棘丛生,但于永军最终坚持了下来。他亲自栽花施肥打药,还把老家的父母也接了过来。父亲当起了农机手,主要维修保障设备,母亲承包后勤,妻子主管财务,自己则主抓生产技术和管理。同时为找突破口,于永军跑到苏州,在花卉市场上一家一家地找商户谈,约定先送两千盆花让商户代卖,等赚了钱再谈分成。凭借良好的信誉,市场就此打开,总算把最艰难的这段岁月熬了过去。
在欧洲考察期间与比利时农场主合影
“农业是靠天吃饭,因此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做农业,一定不能急功近利,只能慢慢来。这么多年了,许多同行都已经被淘汰了,而我能走到今天,主要是因为我从18岁上农校开始接触农业的这些年里,始终没有偏离航向,从一个打工仔到自己创办园艺场再到今天的家庭农场,一路走来,每向前进一步都付出了很大的艰辛,每一步都必不可少。”于永军说。
十年磨一剑
2010年,是于永军事业的转折点。那年适逢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一村一园”建设。“一方面主要是借着政策的东风,另一方面我本身也比较善于把握机会。”于永军将花卉经营规模面积扩大至55亩,建成现代智能温控大棚2万多平方米,种植品种也从原来的单一品种仙客来发展到凤梨、红掌、蝴蝶兰、大花蕙兰等二十多个,建成200多亩地的苗木基地,种植红枫、樱花、紫薇、桂花、合欢等中高档苗木,在林下发展生态养殖业搞多种经营。为了进一步提高花木质量,他还建了个1000平方米的玻璃智能化温室作为花木生产基地研发中心。
凭借大学里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创业后坚持不懈的实践探索,于永军对花卉苗木种植养护技术进行多次改革创新,研发出包括泻压式浇水装置在内的9项农业技术专利,并不断完善理顺农场管理机制,节约压缩了人工、成本,促使农场朝集约化、高效化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他看到传统温室加温浪费燃料,就自己改进技术,一个冬天可节约三分之一的能耗。过去浇水装置一年要烧坏10个电机,他改进后一个电机可以用5年。此外,他频繁奔波于江浙沪各地的花木市场,风餐露宿,终于逐步将销售点拓展到沪宁线和北上广。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到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文件指出要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对比上述条件,彼时于永军已经经营了十多年的农场完全符合申报“家庭农场”要求。在市、区、镇、村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于永军领到了有合法身份的全省首个家庭农场营业执照,一下子打响了名气。“家庭农场是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在二三十亩以上,在这种模式下,农户不再凭一己之力和固有经验粗放式经营,而要走一条基于农业设施的精细化作业之路。”于永军有自己对家庭农场独到的见解。
在这些强农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先锋家庭农场在稳定经营规模、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很大提升,更是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示范家庭农场”“无锡市示范家庭农场”“无锡市青年农民创业示范基地”。
带动经济发展
先锋农场目前是盐城生物工程高等学校、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定期安排学生来场实习,于永军亲自给他们授课,讲解温室花卉栽培技术,同时先锋农场也是华西干部学院、红豆集团培训学院现场教学观摩点。于永军还主讲党的“三农”政策,及家庭农场经营方面的实操经验,利用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锡山推广示范基地这一平台为本区、镇广大农民朋友提供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带领一方技艺传承。
先锋农场于2017年入选成为江苏省现代农业技术产业体系推广示范基地后,又引进了新品种微型月季,对接南京农业大学、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江苏省农药总站的专家团队,共同攻克了微型月季繁育过程中遇到的扦插育苗、促进控栽培、花卉病虫害绿色防控、农药科学安全使用等技术难点。近年来,主要帮助农户更新花卉苗木新品种50个,同时利用农场在物流和花卉市场中的客户资源优势帮助农户拓展销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带强了当地产业发展。
在发展壮大自身的同时,于永军不忘发挥乡土人才的示范作用,带动周边的农民共同致富。他联合南村的52位农民,注册成立了南村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71万元,对入社社员进行花卉苗木专业培训,吸纳本村剩余劳动力160多人来合作社上班,合作社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以“供应种苗-技术服务-产品回收-市场销售”一条龙的产业经营模式,吸引加盟农户的合同种植。通过8年来的规范运作,合作社已种植各类苗木20多万株,年产各类盆栽花卉50多万盆,社员收入大幅提升,平均达8450元,最高年纯收入20余万元,有力地带动羊尖群众致富。
助力抗疫,回馈社会
新冠肺炎疫情对农场造成了一定冲击,但是于永军仍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尽快联络各大花卉市场的经销商,及时调回年前积压已经耗损的盆花,及时更换新货,调低价格,让利经销商,让其放心走货。同时他积极参与公益,以无锡农商协会秘书长的身份,向全市涉农企业发出为赴湖北抗疫医生家属献爱心的倡议,开展“支前行动”,将筹集到的大米、食用油、茶叶等数十万元物资捐赠到无锡赴湖北抗疫医生家中,他自己也捐赠盆花300余盆,用花的温馨芬芳表达对白衣战士的敬意。
于永军说,“在特殊时期,花卉不能创造经济效益,但能放大社会效益。”他零利润拿出自产的10万盆花,免费送货上门,为防疫抗疫战士送去关爱与关心,并向所在的锡山区羊尖镇南村村党总支交纳5000元特别党费,为抗击疫情倾情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