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南京:加快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典范城市”

来源:南京日报 日期: 2021-12-02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谋划了新发展阶段长江经济带“五新三主”的新战略使命,强调长江经济带要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期间,南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成效之大,前所未有,长江南京段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巩固提升阶段,绿色高质量发展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南京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要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做示范,坚持“与江共生、拥江发展”,协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努力把长江南京段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文化更自信、机制更科学的绿色高质量发展示范带,充分彰显美丽古都的自然生态之美、绿色发展之美,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南京力量,进一步推动南京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做出示范。

幕燕滨江风光带。段仁虎 摄

持续提升长江南京段生态环境质量

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增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加强山水林田湖草各类生态要素协同联动、协同治理,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岸线和土壤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推进长江左右岸、干支流、江河湖库协同治理,全面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持续提升长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完善生态环境管控措施。加快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全市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落实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全面优化沿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岸线分布和陆域功能,建立全域全要素覆盖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体系。

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区域开发、项目建设推进中,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建立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控体系,实施更严格的管控要求,加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硬约束。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责制度。

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完善长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预警应急体系,推行环境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跨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建立环评会商、联合执法、信息共享、预警应急的区域联动机制,研究建立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

提高执法监管能力,加强长江南京段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统筹涉水部门力量、装备、数据等资源,严厉打击非法捕捞、非法采砂、非法排污等涉江违法行为,强化长江水域安全监管。

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工作机制,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紧盯污染防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推动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要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早日实现从水质逐步好转的量变最终达到恢复长江生物多样性的质变。

坚持问题导向,狠抓整改落实。持续抓好国家和省《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确保老问题及时整改到位、新问题逐渐减少。强化举一反三,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自我发现问题能力,滚动更新市级问题台账,通过解决关键问题以点带面推动系统彻底整改,确保整改成效并按程序组织验收销号。

坚持源头治理,补齐短板弱项。继续把实施污染治理“4+1”工程(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尾矿库污染治理等工程)作为提升污染治理能力的治本之策,夯实污染防治基础,通过从源头上加强治理,减少污染存量、控制污染增量,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持续开展长江两岸造林绿化、河湖湿地保护修复、退圩还湖、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等工程,在扩大环境容量的同时,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决贯彻长江“十年禁渔”部署,加强重点水域禁捕退捕长效管控,改善生物多样性。开展“拯救江豚行动”,做好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工作。

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发挥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优势,一体增强高铁、空港、海港枢纽功能,加紧提高“空、铁、水、公”交通设施的融合度,加快建设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全面建设南京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有效承接各类资源落地,增强对产业布局的引导和城镇发展的支撑作用。

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围绕建设长江大动脉,加快铁路建设步伐,优先实施消除铁路“卡脖子”工程,形成与黄金水道功能互补、衔接顺畅的快速大能力铁路通道。推进南京北站、沿江高铁和货运铁路等建设,完善枢纽点联动布局,基本建成“米”字形高铁网。优化高速公路网、国省干线和城际轨道系统,加快过江通道建设,提升都市圈快联快通能力,有效延伸黄金水道辐射范围。

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要求,加快铁路、高等级公路等与重要港区的连接线建设,提升货物中转能力和效率,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枢纽港与铁路、公路运输衔接互通。

加强公铁水多式联运体系建设。鼓励发展铁水、公水、空铁等多式联运,增加集装箱和大宗散货铁水联运比重,提高公水、空铁联运效率,提升运输服务一体化水平。

持续推进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强化创新驱动能力。积极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布局,推动紫金山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创建国家创新中心,争取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科技项目布局南京,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水平。全方位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通道,围绕技术源头供给、工程化能力提升和应用场景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研机构。

深入推动重点行业绿色转型。着力破解“重化围江”难题,按照“严控增量、淘汰落后、优化布局、改造升级”的原则,优化调整沿江产业布局。严格能耗双控制度,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倒逼重点企业实质性推动减污降碳行动。按照“一体化、集约化、生态化、标准化、智慧化”模式,加快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循环化和智能化改造。围绕低碳零碳负碳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重大需求的关键领域和“卡脖子”环节,明确补链强链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开发一批对于行业具有带动作用的创新技术,开发一批可以解决行业共性难点、堵点的实用工程实践。

积极建设长江经济带资源配置中心。以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临空经济示范区为主抓手,增强大交通、大会展、大产业核心功能,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水平开放,加速集聚高端资源要素,把南京建设成为服务长三角、联动东中西的长江经济带资源配置中心。

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加强顶层设计,着力解决生态产品“度量难”问题。以高淳全国首个县级GEP核算体系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探索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等“生态减法”纳入GEP核算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省会城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机制。以高淳等区域为先行试点,开展GEP与GDP双考核,将GEP考核结果作为全区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逐步让生态资源指数成为政府决策的行为指引和硬约束。

健全经营开发机制,着力解决生态产品“交易难”问题。以“生态有价、有偿使用”为原则,发挥政府和市场合力,在系统性修复及生态资源开发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的生态产品市场交易制度,构建反映市场供求、体现自然生态价值的市场交易体系,推动生态资源变资本、变资产。

拓展价值转换模式,着力解决生态产品“变现难”问题。依托南京市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优势,以产业高度融合为核心,以产业化利用、价值化补偿、市场化交易为重点,用生态“底色”描绘发展人文“绿色”,逐步打通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加快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实现生态产品由“低价竞争”向“品牌战略竞争”转变。

健全保障机制,着力解决生态产品“抵押难”问题。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方式,拓宽南京市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渠道,将生态信用评定结果作为贷款准入、额度、利率的参考依据,以生态信用评级兑现金融信贷支持,逐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格局。

完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政府层面,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强各类生态保护补偿需求和政策的统筹衔接;市场层面,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建立绿色利益分享机制,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者补偿,鼓励上下游间探索流域水生态共同治理、对口协作等多元补偿方式。

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

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长江南京段根脉深厚,沿江地带文化遗存众多。深入挖掘长江南京段文化内涵,开展文化溯源,提炼展示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创作一批弘扬长江文化的主题文艺精品,让长江文化“活”起来,让母亲河更显生机勃勃。

推进山水人城和谐发展。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将长江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加快建设长江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夫子庙秦淮河历史风光带,修复历史文化街区,统筹推进“城市美化”“城市更新”,不搞大拆大建,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用“文化+”提升城市空间的文化美度和深度。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弘扬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时代长江生态文化。统筹推进“一江两岸”九大“城市客厅”建设,打造更多还江于民、造福于民的城市滨水新空间,让“黄金带”更具“高颜值”,引领带动沿江整体功能品质全面提升。

推动长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以传承长江文化为动能,将长江南京段作为整体联动打造,整合长江南京段沿线现有的资源要素和文旅空间,构建不同主题的文化旅游路线及水岸游览路线,串联整个南京长江文旅空间,传承优秀文化。实施世界文旅目的地建设行动,推动“一山两水一城墙”传统文旅产品迭代升级,建设世界著名文化旅游城市。树立“文旅+”思维,以弘扬长江文化为目的,推动资源、空间、产业与文化的融合,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配套规定制定和相关法规规章等修订完善清理工作,通过“废改立释”,消除法律法规间不一致、不协调等问题,推动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为统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支撑的共抓长江大保护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切实把法律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加快实现司法执法机制的硬约束,由运动式治理向长效式监管机制转换,实现纵向和横向规制链条的拓展,探索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

完善多元化市场投入机制。推动各类要素优先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重点项目、重点任务顺利实施。聚焦基础设施、现代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以及生态修复、生态旅游、医疗康养等高端重大生态产业项目,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和倾斜力度。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进一步加大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精准支持力度。

深化与三峡集团等央企全方位、全领域合作。统筹推进污水处理价格机制改革、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生态文明技术创新和股权合作,丰富生态文明治理的央地合作模式内涵,形成南京工作特色。

(作者单位:南京市发改委长江经济带发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