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百村调研行丨泗阳县朱家圩村:从落后小乡村到“田园山水画”

来源:现代快报网 日期: 2021-07-27

“我刚回来时,村里最让我着急的就是大家都是一副穷惯了的麻木、茫然,但是现在全村没有一个闲人,周边不少村庄的人还要来我们这里打工。”看着眼前欣欣向荣的景象,宿迁市泗阳县里仁乡朱家圩村的党支部书记张克林十分自豪,经过几年的探索,朱家圩村从一个省定经济薄弱村,转型发展特色农业,不但带动当地乡亲致富,也打造出了一个风景秀丽的美丽乡村。

△如今朱家圩村的环境十分优美

小乡村成了一幅“田园山水画”

朱家圩村位于泗阳县和沭阳县交界处。驾车从泗阳县城出发,后半段道路颇为颠簸曲折。不过,只要进入朱家圩境内,眼前的一切立马豁然开朗:道路宽敞通达,路两旁的枣林里,30万株的枣树错落有致,树下鸡犬相闻,充满活力。村庄整体环境清爽简洁,村口就是个小公园,虽然园子不大,但亭台楼阁一应俱全。顺着路走,左手边是村民的居住区,村居都是白墙黑瓦的三层小楼,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一片小花园,绿荫掩映,十分闲适惬意。正前方则是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前方是个小广场,到了晚上村民可以在这里散步、跳舞,在桃红柳绿中放松心情。道路的另一边,是村民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功能区。

站在村口放眼望去,目光所及的院墙都成了“画布”,有的画上了山水田园的风景,有的则是普法知识、民族美德等主题漫画。既起到了宣传、教育的作用,更点缀了村庄的环境。

△村民在家门口散步

“以前住的条件不好,不仅路不好,家前屋后猪圈、旱厕,跟现在没法比。”村民吴玉翠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白色垃圾风中飘,生活环境很糟糕”这句话是许多朱家圩人当年经常挂在嘴边上的话,在2012年以前,朱家圩村的村庄环境很不好:道路泥泞、房屋破败、垃圾乱飞,尤其是朱家圩地处两县交界处,在周边村镇的阻隔下,成了个穷困偏僻的小乡村。那时候,村里很多人都“穷习惯”了,村民除了传统农活外不知道还能做什么,有了空闲就去打麻将,越打越穷,越打越茫然。

“现在大家生活条件上来了,村里环境也好了,业余项目就多了。”吴玉翠说,每晚的广场舞、每周一次的跑花船、每年一届的农民运动会……在村里现任党支部书记张克林的带动下,村民们的业余生活也越发丰富了起来。

△村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解放农民生产力,向土地要效益

“环境差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精气神都很差。”张克林说,穷的人穷习惯了,很迷茫。而青壮年出去打工,有挣了钱的,想的也是到城里买房,“逃离”这里。

原本,女儿考上大学,带着儿子在上海工作的张克林也很可能会成为这些“逃离”家乡的村民一员,但一通电话改变了他和全村人的命运。“时任我们里仁乡党委书记的李强书记在调研时知道了我的情况,托人要到了我的电话,开门见山,请我回来做村里的支部书记。”张克林介绍,李强当时给他的任务很明确:必须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张克林辞去了上海的工作,但真正走马上任后,他才知道问题有多严峻:村集体的账上不仅一分钱收入没有,还欠着外债。村里也只有农民、低保户和外出打工人员这三种人,再加上朱家圩村的地理位置并不太好,对发展经济来说,这样的开局难度极高。

“村里只有土地,可村民对种地的积极性和效率都很低。”张克林为了打破这个困局,定下了一个长线目标:先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把这些土地交到大户手中科学利用,借大户只手帮村民先脱贫,然后整合产业结构,进一步谋划发展方向。

为此,他和另外6名村干部率先成立了一个小型的家庭农场,从黄蜀菊到莴苣,再到雪菜,一次次地筛选适合这里的农业项目,最终于2016年,在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考察学习冬枣种植技术,回村领办了占地200余亩的冬枣种植项目,为全村脱贫找到了出路。

△在大棚里干活的村民

“每年都会有人来村里选苗,村民看到了人气,挣钱的积极性才高。”张克林说,选择冬枣种植项目,一方面是因为山东省有成熟的农业市场,村里种出来的冬枣不愁销路,还能为村里集聚人气,更重要的是这可以为村里带来大量就业机会,让一部分经济基础较差的农民立马就有收入。

村民口袋鼓了,思想也活跃了

每天下午,在村里的芹菜大棚里,总能看到里里外外都是忙碌的村民。“每年土地有租金,没事时候再来这里干活,年底还有股份分红,每年有3份收入,还比种地时轻松。”69岁的村民周道显介绍,他的家庭情况特殊,儿子没有劳动能力,所有的家庭收入都来源于他一个人,自己年纪大了,只会种地,在2016年以前,辛苦一年也只能挣几千元钱。但是现在每天在大棚里搬几趟芹菜,每年就有一万多元的薪水,再加上种地和分红,一年有两三万。

△将芹菜装车

“现在村里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多了,用人的缺口大,我们都挑薪水高的去干活。”周道显说,随着朱家圩村逐渐富了起来,不少周边村庄的人也都来这里找活干。而张克林在村里还有规定:无论是合作社还是家庭农场,必须带着低收入户,所以原本村里一些低收入人群也逐渐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口袋富了起来后,村里人的思想也活跃了起来。“年纪大的在农场,年纪轻的进工厂,有头脑的开车跑市场,有文化的网上开商场。”周道显说,这句话当地许多村民都经常念叨,现在村里不仅有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回到了家乡,他们有的每天开车去开拓市场,也有的在家里开起了网店,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

“这两年,村里又利用集体厂房,注册成立了扶贫厂房,对一些农产品进行加工,将朱家圩的特色农业打造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张克林说,经过几年的谋划,现在全村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有了保证,下一步就是打开知名度和形成产业链了。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经过几年的努力,朱家圩村打造特色冬枣产业700亩,其中今年新增育冬枣苗30万株、麦冬种植基地600亩、甜叶菊育苗基地大棚60余亩、蔬菜基地190亩、绿化苗木100亩等。常年用工260人以上,高峰用工500人。

(现代快报 通讯员 姜茜茜 记者 孙旭晖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