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江苏淮安:“点穴”老区黄花塘

来源:盱眙日报 日期: 2021-08-07

黄花塘镇,在县城以东三十公里。这里地处淮河南岸、苏皖交界,是大别山余脉、江淮丘陵的一块冈地;这里是中国红色革命的一块热土,1939年起第1支队副司令员、第5支队司令员罗炳辉,鄂豫皖区党委委员、中共苏皖省委委员、新四军五支队政治部主任方毅就在这里进行了多年艰苦的战斗。1943年1月至1945年9月,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华中局的首长们,曾在这方森林密布掩映、桑榆棉麻遍地的村庄里,悄悄然然且轰轰烈烈地工作战斗了二年零八个月。这里写下的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坚苦卓绝走向胜利大反攻的伟大篇章;这里留下的是军民齐战斗、军民大生产、军民鱼水情的壮丽画卷。

春寒料峭,新四军军部从盐城停翅港刚移驻黄花塘的时候,正是青黄不接的春荒之时。这里的百姓们起初虽然不知道新来的这支部队是陈毅、张云逸领导的新四军首脑机关,但他们知道这是一支打日本鬼子和国民党顽固派的新四军。乡亲们有房子腾房子,有粮食拿粮食,有柴火拿柴火,有鸡有鸭都拿了出来。一些当地刚生过小孩的产妇们,还成了许许新四军指战员后代的奶娘......

“黄花塘”这个地名,是新四军军部进驻这里以后的村庄名字。这里原本有一个“黄昏塘”,是当地老百姓黄昏时挖完一个吃水之塘而得名。军部来到这里后为了满足老百姓和军部指战员吃水及农田灌溉需要,官兵们把黄昏塘挖深扩大后把“黄昏塘”改名为“黄花塘”,这是寓意是新四军来了黄昏与黑暗就要过去......

2000年起,盱眙乡镇区划调整,黄花塘乡、新街乡、旧铺镇合并成为一个大的黄花塘镇。然而,这里人多、地少,丘岗、土薄,缺少工业产业是纯粹的粮食经济,该镇总人口7.8万人,在库低收入人口为2392户、6887人。多年以来,这里均是省市扶贫的重点区域。

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之后,党和国家将全国性的“乡村振兴”和“脱贫达小康”上升为“国家战略”,上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重要标志。

逐梦而行,逐梦而歌,脱贫达小康最后攻坚战鼓声隆隆的擂响。2016年7月,省委省政府将黄花塘镇革命老区列为“点穴式”重点帮扶单位。

一时间,十四个省直厅局级单位先后到黄花塘落实帮扶措施;一时间,对黄花塘实施扶贫防贫的项目达二十二个。“黄花塘固有的22万亩‘一麦一稻’传统耕地是最突出的资源,但该镇的扶贫攻坚战必须在改变原先传统种植模式的基础上,着力绿色发展、特色发展。”这是省委、省政府对革命老区黄花塘“点穴式”扶贫的根本要求;“在产业上不求高大上、也不求新而全,只求老区人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也是来革命老区黄花塘实施扶贫各位领导的共识。


江苏省农科院是省直单位中第一个奔赴黄花塘镇开展帮扶工作的单位。正是七月流火之时,工作队抵达扶贫目的地,当即对革命老区的产业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后很快编制了《盱眙黄花塘革命老区现代农业产业扶贫规划》。

“龙虾,是盱眙特色支柱产业,我们因镇制宜,在现有的水稻田上精准施策,实行稻虾共作。”“规划”主要编制者省农科院成果转化处李德新研究员首先提出了他的想法。

“黄花塘土地面积较大,每户平均接近10亩承包农田,发展稻田养虾有资源优势,而且有较好的产业基础。”省农科院经作所沈新莲研究员,是黄花塘扶贫的“开荒者”之一。2015年,她被农科院派到盱眙担任挂职副县长后,就开始尝试养殖新模式。她和粮作所水稻专家们一起,决定与当地农业企业合作,通过“做给农民看”,再“带着农民干”。把小龙虾养进水稻田首先要过好“三关”:一是水质关。小龙虾对水质要求很高,稻田不能打化学农药,需要采取绿色防控措施;二是品种关。要选择抗性好、耐水淹、抗倒伏、生育期短的水稻品种,更利于小龙虾养殖和收获;三是技术关。要找到小龙虾与水稻共作的最佳“时机”和种养方式。为了攻克难关,非水产专业的沈新莲白天下地观察,晚上翻阅书籍,国内资料不足,留美归来的她翻译了中国小龙虾引进来源地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编印的小龙虾养殖技术的生产手册。这本手册,不仅是她养虾的“工具书”,也成为开展农民培训的基础教材。在沈新莲等科技专家的努力下,“稻虾共作”试验当年就获成功。除了插秧和收割水稻,小龙虾生活在虾沟里,其他时间,小龙虾都可以生活在水稻田里。春季放虾苗,捕捞从5月份一直可持续到10月底,一年下来,一亩地水稻能收获1200多斤,小龙虾能捕捞100公斤。这块“试验田”成功后,农民们纷纷仿效,一年后“稻虾共作”在全县推广到3万多亩。

为了让扶贫规划早日落到实处,2017年,省农科院在黄花塘镇成立了“黄花塘革命老区博士服务工作站”,以全院专家团队为支撑,为黄花塘革命老区提供省农科院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新技术,为农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专家团队里,与小龙虾打了21年交道的龙虾专家——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张家宏研究员,他为黄花塘镇带去了自己钻研多年的独创成果的“一稻三虾”种养模式。这种模式是在传统“稻虾共作”的基础上又增加一茬成虾和一季虾苗,实现“一虾”向“三虾”的跨越,大幅度提高了稻田养虾效益。这样一年里,稻田可收获一季稻谷,春季和夏季共收获两茬成虾,来年春季还可收获一茬虾苗,这就是享誉省内外的“稻田养虾3.0版本——一稻三虾”。

这“一稻三虾”比起原有的稻田养虾增效明显,吸引了一大批养殖大户带头投入。祥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老板卢勇,刚开始搞的是一季稻一茬虾,规模也不大,亩产效益只有2000元左右,去年开始,在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下,用一半的稻田搞起了一季稻三茬虾的新做法,亩效益顿时提高到5000多元。为此,他又立即扩大了种养规模,形成了现今种养达650亩的新规模。大户们的示范效应,带动了乡村的一大批普通农户,不少原来的低收入农户,一边给大户打工,一边认真学习“一稻三虾”的新技术,他们也自己搞起了“一稻三虾”的种养,并在两年内便甩掉了“老贫困”的旧帽子。

2018年起,黄花塘镇新增稻田养虾面积近4万亩,总面积达8万亩,占全县1/8,居全县第一,稻虾总收入达3亿元之多。去年农业农村部举办全国稻渔种养模式创新大赛,黄花塘镇是两个一等奖得主之一。而2017年底镇里引进的由上海转业干部蔡海林等发起和盱眙多位退伍军人参与创建的“江苏盱眙黄花塘老营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自2018年2月流转芦沟村9个小组的2273亩土地后,大力开发建设了“稻虾共生”、“荷虾共生”、“稻鸭共生”以及“黑皮鸡枞菌”、“羊肚菌种植”、“民俗民宿”等创业富民项目,很快带动了地方百姓的增收和致富。如今,“老营”生产的“乡乡子”、“捧捧香”牌大米荣获“江苏好大米”省级品鉴会金奖,一跃成为省内外许多大超市畅销的生态米。

 

20世纪50年代,许多上山下乡的知青们来到了雨山村,在省农科院帮助下在大雨山、小雨上开荒种茶,建成万亩“雨山”绿茶园。茶园里出产的“雨山茶”,一直是江苏茶产品中的一个响亮亮的知名品牌,曾经还荣获过“中国茶叶博览会金奖”。数十年来,“雨山碧螺春”“雨山珍眉”“雨山云毫”茶香飘逸国内外。然而,这个有着60余年历史的老茶场却在近十年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茶树更新换代不够,茶叶品种单一,加之制茶工艺、设备陈旧落后等原因,茶场的茶叶种采规模逐渐缩小,茶园面积由原先的2800亩下降为1440亩,销售额也从2008年的350万元下降为2017年的120万元。

不能与时俱进,必然落伍倒退。盱眙(雨山)茶场,是江苏省唯一没有改制的国有茶场,其占地面积5800亩,总人口1500余人,在职职工180余人,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32户96人。就拿茶场老职工司业科来说,他家是一个因病致贫的5口之家,儿子因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丧失劳动能力,儿媳患有心脏类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过去,他的全家依靠8亩茶园和4亩农田不足4000元的年收入艰难地生活着。

由于茶场的茶树越来越老、茶农也越来越老(年轻一代都外出打工了),技术也越来越老了,茶园规模和茶农的收入自然也越来越小了。怎样才能摘下那顶“贫困帽”呢?所有来雨山调研的领导都认为:“雨山茶”这品牌创下来不容易,不能轻易丢弃这里的茶园。”茶场的领导和员工和茶农们,自然更是不忍心千亩茶园和“雨山茶”品牌毁在他们这一代手里。

“扶贫不是简单的发点钱,发完就完了,必须得有产业带动才能见成效、结硕果。”2018年初,首批承担雨山村“精准扶贫”攻坚任务的江苏省电力公司,他们因地制宜将“能源绿一品红”的红茶开发项目确定为雨山村的重点扶贫项目。一期投资400万元购置新的制茶生产线,接下来投入新能源应用,茶场架设了400千伏“安公变”和200千伏“安专变”,以满足茶场新的电能需求,与此同时铺设了数千米的灌溉管道,有力地解决了茶园“靠天滋润”的灌溉难题。而光储一体化工程的实施,每年不仅可以减少燃煤60吨,减排二氧化碳120吨,更让茶叶生产再添一份绿色的美好。落后的茶叶生产方式彻底得到改变,茶叶品质也明显提升,老茶场处处焕发出生机。

打开新思路,完善老茶园、开发新项目,很快让雨山村的老茶农们的心田里下了“开心雨”。2018年,茶场销售总额达到了500万元,当年就有22户76人脱了贫。司业科说:“茶园还是原来的茶园,种茶的人也还是我司业科,但我家却在这一年中就一举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是啊,他过去所侍弄的鲜茶叶每斤只能卖到39元,去年每斤已突破了100元,收入翻了一倍还多。不仅如此,作为一个有着50多年经验的老茶农,他还被聘为茶场四队的管理员,每年还有1万元的工资补助。

紧接着,南京雅润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计划投资千余万元,进行标准化穴盘茶园栽植;省检察院投入300万元的“植被复绿”基地建设项目,让大雨山废弃采石宕口建成了百余亩美丽的“植复绿园”。2018年12月5日,淮安市委、市政府梳理了12项“盱眙县茶场提质增效责任清单”,积极对接了鲁能集团,建设以万亩茶园为依托的文化旅游田园综合体。一项项精准的产业扶贫,已将盱眙雨山茶场引入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雨山茶”品牌又将插上飞向大江南北的“绿色翅膀”。


实施“乡村振兴”不是靠喊口号,而是靠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产业和项目来实现。重点培育虾稻共生、做大做强茶产业旅游综合体,实施高效林果、道地药材、菌菇和畜禽养殖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黄花塘镇在省委省政府“点穴式”精准扶贫的催发下,干群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足,一天比一天旺,乡村振兴的势头和景象也一天比一天好。

让农村老百姓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是为了更好地改善民生、增进群众福祉和人民生活全面达小康。近五年来,黄花塘镇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和相对集中居住区建设。当然,镇领导们也知道,改善好农民居住条件,是脱贫攻坚“三不愁、两保障”的政策底线。

面对革命老区百姓一直存在着住房条件差的民生痛点,黄花塘镇敢于做“吃螃蟹的第一人”,他们在全市率先实施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改善住房条件。几多广泛宣传、几多登门拜访,村民们从故土难离、故土不离,到主动搬迁,积极承租大块田,思想与行动快飞跃。两年来,镇里便退出宅基地2816户7280亩,新建集中居住区8个。这其中:五千人以上居住区就有3个。在芦沟小区和桃源小镇里,清澈的自来水、清洁的天然气和高速便捷的互联网等现代化的生活设施,是“心连心”地通到了每户居民家里;居民广场、小区卫生室、文化公园、综合服务中心等便民服务,是“零距离”地走到了万千百姓的家门口......

黄花塘的大地是远古时代的火山喷发带,圆圆的、黑黑的大小不一的玄武岩石,深浅不一地出落于这里的冈冈洼洼,水土贫瘠的土地俱多、粮食产量一直低下,这里多个贫困村农民拔不掉的穷根子。然而,短暂的两年时间,在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帮扶下,镇里的黄花塘、绿化、常庄、泥沛、新街等5个村(居),完成了15万亩的土地流转和土地整理,建成了高标准良田12万亩,虾稻共生高产田10万亩;来自上海、南京、杭州等一线城市的众多客商,在黄花塘投资兴业、强农富农,引进老营农业、东奥实业、鸡枞菌种植业等大小农业经营主体30余个,近千余个家门口的就业岗位,这里的农民年人均务工收入可达4万~5万元。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有了信心和实力。

新时代“点穴式”精准产业扶贫,是脱贫致富“强心剂”和“推进器”。黄花塘镇被明确为省级“点穴式”扶贫重点单位以来,一系列政策、项目、资金,迅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2016年全镇脱贫502户1855人,2017年脱贫540户1866人,2018年,脱贫630户1877人,剩余未脱贫的720户1289人,2019年底全镇实现脱贫。

人们说:“点穴式”的扶贫,是扶志、扶智的美好结合,是精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有力“武器”。短期的脱贫和长期的防止返贫,是实现脱贫的最终目的。革命老区黄花塘镇人民的幸福微笑,必将如黄灿灿的油菜花年年灿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