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江苏实体经济亟待创新路径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08-19
江苏省社科院近日举办第23期现代智库论坛,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江苏振兴实体经济的战略思路与对策”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为江苏振兴实体经济建言献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一再强调,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能脱实向虚。振兴实体经济,增强实体经济供给质量与效益,是破解当前江苏发展面临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所在,是当前江苏推进“两聚一高”的战略抓手。
江苏发展实体经济的基础优势明显:实体经济规模全国领先,实体经济形成较强创新力,实体经济开始深度转型,形成一批实体经济优势企业。同时,江苏发展实体经济也面临一些突出短板:保障农产品优质供给难度很大,制造业整体供给水平不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实体经济中要素配置效率偏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上升挤压利润空间,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支撑不足。
江苏实体经济面临挑战,深层次原因主要有:实体经济结构中重化工业占比长期较高,由于路径依赖的原因,向生态化、集约化的产业转型的难度较大;以国际代工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模式,契合技术经济范式相对稳定的实体经济成长路径,但与高度不确定的新产业体系不相匹配;传统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制造环节,制造业对高端的生产性服务需求不足,限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国际水准的标志性实体经济企业的相对缺乏,限制了实体经济集群向创新集群转换;实体经济企业分化加剧,以“腾笼换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存在很大成本,本地化升级面临着多重约束;在房地产中长期回落和规范地方债务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通过大规模对实体经济培育的政策空间受到很大的财力限制。
振兴实体经济的路径创新,笔者建议:
搭建引领实体经济转型的公共平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依托丰富科教资源,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打通学科间、院校间、机构间的界限,建设世界级大科学设施集群,打造以基础性和原创性研究为主的协同创新平台。联合组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加快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建设,打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打造主要面向市场和应用的成果转化平台。
拓展实体经济集聚发展新空间。一方面要丰富拓展开发区功能价值,推动开发区由传统工业区向产城融合的新城区、配置资源的大平台、涵养产业的生态圈转变。当前的重点是强化产业战略与空间布局的协同意识,促进产业活动向园区集中、城市功能向园区拓展,推动产业聚合与城镇发展的有机融合,构建“产业-城市”空间复合体。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特色化产业生态圈,力争在集聚资源上形成独特优势。此外,通过打造各种主题性的博览会、交易会,扩大江苏省特色产业的国内外影响力,汇聚海内外产业注意力。
塑造实体经济全链竞争优势。以阿里、华为等领军企业为标杆,专门针对全省范围内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加快进行筛选,形成重点扶持对象,实施3-5年的持续跟踪支持,帮助企业分担成本和风险,力争在一两个优势领域形成全国性的标杆和示范效应。加强全产业链布局,深化产业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的分工协作,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推进制造与服务融合共生发展,推进制造业企业通过创新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延伸服务链条,实现竞争力的提高和价值增值。
发展支持实体经济的专业服务。鼓励共建创新服务联盟,培育协同创新服务机构,强化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和检测认证等专业化服务。发展“孵化+创投”模式,建设创客空间,集成提供创业辅导、市场开拓、融资担保等链式孵化服务。在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统筹考虑现有科研布局的基础上,支持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按程序设立异地分支机构,提供专利挖掘、申请、维护和管理等服务。
推动新实体经济成长壮大。推动传统工业企业实现从有界向无界、垂直向扁平、制造向服务转型,成为“互联网+”的主力军。推动来自不同领域的系统解决方案企业通过向平台企业转型,加速向工业领域渗透,成为引领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互联网企业借助新产品新服务融入工业基因,通过与工业各领域各环节不断融合创造出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江苏新实体经济快速发展。
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运行成本。加强各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全力打好成本“组合拳”,全面减轻企业负担。重点围绕深化简政放权,加快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大财政体制改革力度,实现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消除由“地王”催生的土地价格暴涨。加快构建扶持民间投资的财税支持体系,通过财政补贴、税收抵扣、贷款贴息、加速折旧等多种支持方式,提高实体经济投资回报。以减税为中心目的,将扶持“三农”的某些政策“移植”到中小企业方面,对中小企业“少取多予”。
推动实体经济品牌化发展。坚持“制造向创造、速度向质量、产品向品牌转变”的发展方向,营造有利于品牌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加快形成江苏品牌、行业(区域)品牌、产品(企业)品牌的品牌经济发展体系,深度破解商务成本不断攀升、资源承载面临制约等问题,提升品牌对江苏实体经济发展贡献度,加快国际品牌强省建设,形成国内国际品牌高地,进一步夯实江苏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基础。
提升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总结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攻关共性技术方面的经验,继续按照这一思路,政府部门力争在消除企业提升效率的外部性上有所作为。在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平台建设、园区基础实验室、职业教育等方面加大力度,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搭建一批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或组织,支持那些投资巨大、风险较大、短期效益不明显、具有基础作用的科技创新,为提升企业和科研院所创新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科技基础设施与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水平,加大支持事关产业发展前景的前瞻性与共性技术的研发及成果转化。
加强金融资本流向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进一步引导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向关键创新领域聚集”,这就是要增加各类资本对创新投入的回报预期,吸引各类资源从虚拟经济转向实体经济的创新领域。建议政府部门与阿里等企业合作建设江苏的信用体系,减少金融企业的征信成本,研究对实体经济融资的风险分担机制,促进股权投资发展,加强江苏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
(夏锦文 王庆五 吴先满,作者分别为: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省社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