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数说江苏70年:砥砺奋进七十年 扬帆起航新时代

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日期: 2021-08-25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诞生,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起点。70年风雨兼程,70年峥嵘岁月。回首70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曾经是满目疮痍、百业凋零的江苏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谱写了全省人民励精图治、百折不挠的壮丽史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定有力的“江苏步伐”。

纵观70年的江苏发展轨迹,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可划分为前后两个重要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江苏经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轨道上运行,经历了胜利完成“一五”计划时期、“大跃进”受挫的“二五”计划和三年调整时期等发展时期。1978年后,江苏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各个领域,波澜壮阔地全面展开,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六个高质量”发展,“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巨大成就。2018年,江苏以占全国1.1%的土地、5.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0.3%的生产总值和9.6%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经济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实现大幅提升。新中国成立后,江苏经济在一片废墟中崛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1952年,全省生产总值只有48.4亿元,而2018年已超过9万亿元,剔除价格因素,累计增长326.6倍,年均增长9.2%。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生产总值累计增长87倍,年均增长11.9%,比1952—1978年的年均增速快6.7个百分点。江苏一年创造的生产总值从1百亿元到1千亿元用了22年,从1千亿元到1万亿元用了14年,从1万亿元到2万亿元用了4年,从2万亿元到3万亿元仅用了2年,随后江苏连续突破了6个万亿元大关。江苏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份额由1952年的7.1%提高到2018年的10.3%。

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1952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只有131元,处于极度穷困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人均GDP“隔几年上一个台阶”。1998年江苏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元大关,2004—2016年江苏人均GDP从超过2万元快速提升至9万元,至2017年人均GDP首次迈上10万元台阶,2018年达11.5万元。按当年汇率折算,1996、2003年全省人均GDP分别突破1000美元(1019美元)、2000美元(2033美元);2005—2011年实现了人均3000美元到9000美元的跨越;2012年,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至2018年达到1.74万美元。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全省财政总收入由1950年的3.95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3394.2亿元,累计增长5921.6倍,年均增长13.6%。1957年,财政总收入超过10亿元,1987年超过100亿元;1993年后财政收入增长进入加速期,到2001年,全省财政总收入突破千亿元,达到1065亿元;2010年财政总收入跨上万亿元台阶;2017年首次突破2万亿元。自分税制改革以来,江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94年的136.6亿元快速增长至2018年的8630.2亿元,累计增长62倍,年均增长18.9%。

二、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产业结构实现“三二一”标志性转变,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需求结构逐步优化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1952年,全省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52.7%,工业比重仅为15.8%。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产业结构在1972年由“一二三”转变成“二一三”,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大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随着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的逐步施行,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到1989年江苏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实现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经过工业、服务业齐头并进的快速发展,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逐步下降,2003年第一产业占比首次降至10%以下,仅为9.3%;2005年第二产业占比达到56.8%,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点;2015年,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8.1%,江苏产业结构实现“三二一”标志性转变;2016年江苏第三产业占比达到50%,2017、2018年均稳定在50%以上,分别为50.3%、51%。

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江苏制造”享誉全球,工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7.63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36111.6亿元,占经济总量比重由15.8%提升至2006年的51.3%,达到最高点。2018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2%和43.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突破万亿元,达到10126.2亿元,占出口总额比重达38%。全国超过1/5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来自于“江苏制造”。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2018年全省生产性服务占服务业比重达八成以上,高技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技术含量高、业态领域新的服务行业均呈两位数增长。推动居民消费持续升级的生活性服务业平稳发展,批发零售业占GDP比重达9.5%,非营利性服务业占10.6%。

需求结构加快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很长时期内,由于经济建设任务繁重,实行的都是低消费、高积累政策,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江苏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需求增长乏力。1993年,全省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GDP)曾高达53.0%,而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GDP)仅为41.7%。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最终消费占比逐渐提升,至2002年最终消费率和投资率持平,均为45.3%。我国加入WTO以后,江苏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投资率2004年再次达到53%,至2013年一直稳定在50%左右。党的十八大明确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并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2014年以来最终消费率逐年回升,至2016、2017年已达到51%、50.1%,再次占据经济总量中的半壁江山。

三、民生福祉持续增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目标接近实现,居民生活显著改善,充分就业形势保持良好

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扎实推进。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改革开放40年来,居民生活实现大幅改善。以1987年全省人均GDP比1980年翻一番为标志,江苏摆脱贫困进入温饱阶段。1997年,淮北地区如期解决207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全省告别贫困县;到上个世纪末,全省以县为单位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进入新世纪,江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逐步加快,达标指标数量不断增加。省十三次党代会提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2018年全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实现程度为97.6%,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六大类目标实现程度分别为:经济发展类93.9%,人民生活类100%,三大攻坚类98.7%,民主法治类100%,文化建设类98.8%,资源环境类95.0%。

居民生活显著改善。2018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096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200元,比1951年的99.6元增长472.9倍,年均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45.1元,比1954年的70.94元增长292.8倍,年均增长9.3%。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462元,比1978年的276元增长105.7倍,年均增长12.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567元,比1978年的140元增长117.6倍,年均增长12.7%。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6.1%、26.2%,比1998年分别下降19个、21.6个百分点。2018年,江苏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6.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41.2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1978年仅有9.7平方米,2018年增至56.4平方米。高档耐用消费品和互联网进入寻常百姓家。1978年以前,自行车、缝纫机、钟表和收音机"三转一响"成为城乡居民家庭富有的象征。历经80年代的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新三件",90年代的电话、空调、数码相机、移动电话等,以及进入新世纪的家用电脑、摄像机、汽车等的变迁,城乡居民中低档耐用消费品已基本普及,新型高档用品渐成居民新宠。

充分就业形势良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通过介绍就业、转业训练、以工代赈、组织生产自救等措施,帮助失业人员就业,到1957年,全省基本解决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失业问题。改革开放后,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形式促进充分就业,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问题。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由1979年的5.4%降至2018年的2.97%。全省就业人数由1952年的1740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4750.9万人,累计新增就业人数3011万人。社会保障面不断扩大,2018年末全省城乡基本养老、城乡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5538万人、7721.18万人、1671.3万人、1777.2万人和1694.46万人。

四、市场经济活力持续迸发:经济国际化程度大幅跃升,创新动能不断加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1974年,江苏建立外贸口岸,开始自营进出口业务。改革开放的40年间,江苏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开放型经济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2018年进出口总额达到6640.4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552.4倍,年均增长20.2%;出口额达4040.4亿美元,增长964.6倍,年均增长18.7%,进口额2600亿美元,增长28791.8倍,年均增长29.3%。出口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一般贸易出口占比达50.3%,比加工贸易高11.9个百分点;出口额中93.7%的商品为工业制成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占出口总额比重达到66.1%、38.0%。利用外资质量显著提高。2018年实际利用外资达255.9亿美元,比1985年增长2132.5倍,外商投资领域逐步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集聚。“走出去”步伐加快。2018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786个,中方协议投资额94.8亿美元。全年新增“一带一路”沿线对外投资项目235个,中方协议投资额23.1亿美元。

创新驱动力持续增强。2018年,江苏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64%(新口径),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78万人。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98人。建设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171个,科技服务平台27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04个,企业院士工作站326个,经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117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60.03万件、30.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9.88万件;发明专利授权量4.2万件;PCT专利申请量达550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6.45件。全省企业共申请专利43.76万件。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4.2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152.6亿元。省级以上众创空间达746家。2018年,江苏共有50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奖,获奖总数位列全国各省第一。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认真落实全面深化改革部署,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努力深挖经济增长潜力,释放市场经济活力。至2018年底,江苏累计市场主体总数达922.1万户,累计注册资金27.6万亿元。其中,企业321.9万户,个体工商户590.3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万户。成为全国第二个市场主体突破900万户的省份,平均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115户,每千人拥有企业40户。2018年,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165.3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55.5万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109.3万户,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5163户。

五、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绿色江苏建设有力推进。近年来,江苏认真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要求,深入开展“263”专项行动,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取得显著改善。2018年,江苏PM2.5年均浓度48微克/立方米,104个国考断面水质优III类比例68.3%、劣V类比例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缩减。长江、淮河等重点流域及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保持稳定,太湖治理连续11年实现“两个确保”。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和厕所革命,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全省林木覆盖率达23.2%,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5个,国家生态工业园区2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9个。

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江苏认真贯彻落实绿色发展要求,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方式逐步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加快淘汰低水平落后产能,2018年压减钢铁产能80万吨、水泥产能210万吨、平板玻璃产能660万重量箱;关闭高耗能高污染及“散乱污”规模以上企业3600多家;关停低端落后化工企业1200家以上。“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江苏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目标。

六、社会事业建设逐步完善:文化产业、事业快速发展,教育事业更加全面优质,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文化产业事业快速发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8年全省有10个设区市、7个县级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占全省城市数量近1/3,文明城市数量全国第一。全省社会文明综合测评指数达89.2%。文化事业加快发展,2018年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16个,比1978年增加38个,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达8598万册(件);拥有博物馆数322个,年末参观人次达到9108万人次。2018年,江苏有五个项目入选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27个项目入选国家《文化产业项目手册》;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大力推进,第三届“资金文化奖章”、江苏文艺名家晋京展演,江南文脉论坛等弘扬江苏文化活动成功举办。文化产业不断繁荣,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3%。全省共有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7884家,居全国第二位;其中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企业4254家,从业人员45.9万人,均居全国首位。

教育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1996年全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小学在校生巩固率达到 100%,初中在校生巩固率达到 98.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1949年,全省普通高校数仅为15所,在校生0.72万人;恢复高考制度后,从1978年到2018年,全省高校由35所增加到142所,招生数由3.41万人增加到55.83万人,在校生由6.1万人增加到180.6万人,专任教师由1.34万人到11.64万人。高等学校数、在校生人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居全国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8.3%,比全国高10.2个百分点,已接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水平。

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快。2018年,全省卫生机构数33254个、床位数49.08万张、卫生技术人员数59万人,比1978年分别增长258.5%、299.3%、321.4%。全省农村已经实现各村医疗点全覆盖。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卫生领域支出845.5亿元,比1978年增长625.3倍。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达7.3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6.1张,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数3.66个,均处于全国前列。养老事业快速发展。2000年,全省城镇老年福利机构床位数仅4.59万张,收养人员仅3.72万人;农村老年福利机构床位数仅2.67万张,收养人员2.25万人。至2017年,全省城市养老服务业机构床位数达16.5万张,收养人员7.36万人;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21.09万张,收养人员11.26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70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伟大奇迹。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持续进步、民生不断改善。70年来江苏人民经济长期艰辛探索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是推动江苏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珍贵财富。

(一)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初心

70年来,江苏始终拥护党中央的绝对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将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顾艰辛卓绝的奋斗历程,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推广、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到90年代开放型经济和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再到本世纪初积极融入国际市场,“江苏制造”享誉全球;至今奋力推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江苏发展迈出的每一个坚实脚步、创造的每一次发展奇迹,都闪耀着江苏人民敢闯敢试、不畏艰辛的精神光辉,都凝聚着八千万江苏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挥洒的辛劳汗水。

(二)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

70年来,江苏人民秉承“四千四万”精神,在经济社会各领域解放思想、勇敢探索,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了众多贡献。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苏南模式”,到浦东开发开放以来的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从劳动密集型产业抢占国际市场到高端装备制造享誉全球;从脱贫致富奔小康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基本现代化建设探索。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深入落实全面深化改革部署,大力推进各领域全方位的改革任务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在江苏大地上硕果累累,为江苏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加强交流合作。规划建设了一批开发区、高新园区、保税区等对外开放载体,在引资选资中不断提升外资质量;在加入WTO后,深度参与国际分工,持续扩展合作领域。“江苏制造”从纺织、鞋帽等传统产品转向电子、成套设备、精细化工等高端产品,技术实力也从跟跑向并跑、在部分领域领跑转变。

(三)始终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

70年来,江苏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力推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认真落实“坚守实体经济”嘱托,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活力在江苏大地上持续迸发。大力帮扶民营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等重点领域改革,民营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个体经济等多种类型企业同步发展,为江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始终强化创新驱动发展

70年来,江苏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高度重视创新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奋力推动“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努力转变发展方式。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聚焦推动经济规模化、产业高度化、经济国际化和区域协调化思发展,大力推进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着力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加快壮大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蓬勃发展。聚焦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提档升级,信息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聚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做大做强创新载体,创新创业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五)始终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70年来,江苏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江苏绿色发展氛围不断浓厚。大力弘扬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间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绿色发展方式、生活方式渐成时代潮流。扎紧绿色发展的制度篱笆。科学划定生态红线,狠抓环保制度执行,系统开展监测评价,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深入实施“两减六治三提升”,持续优化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布局,不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大水环境、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和治理工作,碧水蓝天净土保护取得积极进展。

风风雨雨七十载,江苏大地换新颜。70年来,江苏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当前,江苏正处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处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信念、保持定力,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目标,细化落实推动“六个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奋力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