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数说江苏70年:外贸写就鸿篇巨制 升级再启壮美华章

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日期: 2021-08-24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江苏对外贸易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磨砺,在磨砺中不断成长壮大,坚持量质并举,擘画时代巨制,成为促进推动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纵观70年以来的江苏外贸发展轨迹,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可划分为前后两个重要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我国采用计划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属于配给制,江苏经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轨道上运行,外贸服从国家大局,受制于外交政策和国家关系的变化,主要被看作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补充手段,仅限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我国改革进程以来,江苏顺利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历史转折,全省外贸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以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大力推动全省外贸转型升级,进一步使外贸成为促进江苏开放型经济再上新台阶的强大支撑。

一、发展历程

江苏对外贸易发展伴随着江苏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而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由于受国内外各种条件和计划经济限制,江苏对外贸易发展受到很大制约;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与转型,江苏对外贸易获得空前发展机遇,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变。

(一)外贸统制专营时期 (1949—1978年)

1949—1978年,我国实行了高度集中统一的外贸体制,国家集外贸经营、管理于一体,统负盈亏。在这30年中,江苏的外贸发展又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收购调拨阶段(1949—1973年)

这一时期江苏的外贸业务,主要是根据国家计划,安排和组织出口商品生产、收购以及调拨任务。其间也办理对苏联、东欧等国的政府协定贸易的出口结汇业务,承担对港澳地区一定数量粮食、油料和日用品供应。江苏始于1952年有出口存量记载,当年出口商品收购总值4710万元。之后,经过“一五”时期,外贸收购得到较快发展,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到1959年达到5.3亿元,7年间年均增长41.3% 。60年代到70年代初,面临着中苏关系破裂,对原苏联、东欧国家贸易急剧缩减,与欧美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第三世界国家贸易渠道尚未开通的外部环境;同时,国内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三年调整时期和“文化大革命”动荡时期,江苏对外贸易在震荡中前行。到1973年出口商品收购总值只有16.4亿元,14年间年均递增仅8.4%。这期间,江苏主要出口商品为初级产品,其中粮油食品、纺织服装、土畜产品占收购总值八成以上。

2.自营进出口阶段(1974—1978年)

江苏始于1974年建立对外贸易口岸,直接经营对外出口业务,从而结束了长期作为货源调拨省份的历史,当年实现出口额7689万美元。1978年起,江苏开展地方自营进口业务,当年进口额903.3万美元。当期,自营出口商品增加到113种,出口额达到41846万美元,比1974年增长了4.4倍,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4.3%,居全国各省市第六位。这期间,江苏纺织品服装出口主要是棉布、绸缎、丝类等初级加工品,占到出口总额的六成多;进口商品主要是钢材,占到进口总额的七成。

(二)外贸改革开放时期(1979年至今)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为适应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和世界经济的深刻变化,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步改变了计划经济下集外贸经营与管理为一体、政企不分、统负盈亏的外贸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世界贸易体制要求的外贸新体制方向发展:财务方面,逐渐打破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大锅饭”,形成了自负盈亏的财务体制;管理方面,实现逐步由计划管理到市场调节的转变;经营方面,放开外贸经营权,企业自主经营的范围逐步扩大,发展成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伴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外贸体制的改革,江苏外贸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在这40年中,江苏的外贸发展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起步阶段 (1979—1990年)

到1980年,江苏各市县都相继建立了外贸机构。全省除大米等少数品种继续调拨上海口岸出口以外,其余各类出口商品均由江苏直接经营,贸易伙伴发展到127国家和地区。1982年起,随着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对外开放措施,推进外贸体制改革,赋予地方外贸企业进出口经营权,江苏对外贸易取得了蓬勃发展,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适应性和竞争力逐步提高,全省出口商品已发展到上千个品种,出口规模逐年增多。1985年,江苏出口额在全国的位次升至第五位。到1990年,全省进出口总额41.4亿美元,其中出口29.4亿美元。出口品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料型、初级产品出口减少,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上升。纺织品服装(纺织、针织、服装、丝绸)出口比重降到34.6%;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由1985年的63.9%上升到79.2%。江苏在“七五”期间,进出口总额实现了15.8%的年均增长,其中出口增长13.2%,进口增长24.4%。

2.快速发展阶段(1991-2000年)

江苏积极承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带来的辐射效应,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经济国际化”战略,坚持“三外齐抓”、“三外齐上”,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八五”期间实现进出口总额年均31.5%的高速增长,其中出口增长27.2%,进口增长40.3%。“九五”期间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增速有所放慢,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降到22.8%。10年间全省进出口总额年均递增27.1%,其中出口递增24.2%,进口递增32.5%,大大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996年全省出口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出口规模仅次于广东、上海,居全国第三位。2000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456.4亿美元,出口规模跃居全国第二位。并且,出口结构明显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迅速发展,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主要力量,1998年机电产品取代纺织品服装成为第一大出口商品。其间,随着国家外贸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江苏外贸经营主体逐年增多,形成了省级外贸专业公司、市和县级外贸公司、生产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组成的对外贸易经营队伍。2000年,江苏对外贸易国有企业占28.9%、外商投资企业占66.1%、集体企业占4.6%、其他占0.3%。

3.高速发展阶段(2001—2008年)

这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江苏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时期。江苏对外贸易围绕全省经济发展的大局,抓住中国加入WTO、世界经济复苏增长和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历史机遇,克服资源要素瓶颈制约,有效化解风险与困难,优化贸易结构,多元拓展国际市场,发展壮大经营主体,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8年间进出口总额跨越了三个新台阶:2003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规模跃居全国第二;2005年突破2000亿美元;2007年突破3000亿美元,2008年达到3922.7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了7.6倍,年均增长30.9%,其中出口增长了8.2倍,年均增长32.0%。全省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由2000年的9.6%提高到2008年的15.3%。

4.“新常态”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

这一阶段,世界经济处于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深度调整期,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外贸增速换档由高速转为中高速,转型升级需求迫切。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江苏继续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持续进行以WTO规则为基础的全面改革,以创新精神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由此,促进了江苏对外贸易规模继续扩大,结构与效益双双提升,进入不以数量争高低,而以质量论英雄的外贸发展新常态。

迄今,江苏外贸出口额从2000 年起已连续19年位居全国第二位。贸易伙伴发展到229个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大省的地位逐步巩固。并且,对外贸易结构逐步优化、活力不断增强。全省形成了以机电、高新产品为主要商品,一般贸易为主要方式,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双主力军,开发区为主要载体,欧盟、“一带一路”国家、美国、日本、韩国和东盟为主要市场的基本格局。作为全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江苏为中国跃升至世界贸易大国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辉煌成就

70年来,江苏对外贸易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我国外贸体制重大改革,以及江苏经济国际化战略实施和产业经济发展,全省大刀阔斧进行机制改革、积极拓展出口市场,外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江苏逐步发展为贸易大省,为全省经济和全国外贸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国家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江苏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和产业经济的发展,江苏外贸得到长足发展,全省进出口总额1981年超过10亿美元,1994年突破100亿美元,2003年突破1000亿美元,2005年突破2000亿美元,2007年突破3000亿美元,2017年接近6000亿美元,2018年超过6600亿美元达6640.4亿美元。贸易额从十亿美元迈上百亿美元,江苏用了14年;从百亿美元迈上千亿美元,用了10年时间;从1千亿美元迈上2千亿美元,从2千亿美元迈上3千亿美元,均仅用3年时间;从3千亿美元迈上4千亿美元,用了4年时间;从4千亿美元迈上5千亿美元,仅用1年时间;之后一直保持在5千亿美元级,2018年首次跃上6千亿美元级新台阶。

其中,年出口规模于1996年、2003年、2005年、2007年、2011年、2018年相续跨越100亿、500亿、1000亿、2000亿、3000亿、4000亿美元,从2000年起一直稳居全国第二位。2018年出口额达到4040.4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965.6倍,40年间年均增长18.7%。占全国出口比重由1978年的4.3%提高到2018年的16.2%。

图1 1978—2018年江苏外贸出口走势图(亿美元)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市场开放的稳步推进以及江苏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省进口贸易基本上与出口贸易保持同步发展。进口规模不断跃上新台阶,年进口规模于1998年、2005年、2011年分别突破100亿、1000亿、2000亿美元。2018年进口额达到2600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28887.7倍,40年间年均增长29.3%。占全国进口比重由1978年的0.1%跃升至12.2%,列全国第四位。

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全省外贸呈现结构持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动力转换加快的良好发展态势。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70年间,江苏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顺利实现了由原料性初加工品为主向技术含量高、加工程度深、加工工艺优的工业制成品转变,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竞争力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之前,江苏在国家指令性计划下按照专业经营组织相关商品出口,主要是棉布、丝绸、冻猪肉、棉花等农副产品和工业初级产品。20世纪80年代,出口商品结构逐步调整,竞争力逐步提升。农副产品、棉布等原料性商品出口占比逐步减少,服装、鞋、玩具等轻纺加工品出口不断增加,并开始了机械、化工、医药、设备等重化工业品出口。出口商品完成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由1985年的63.9%提高至1989年的79%,顺利实现出口商品结构初步升级。20世纪90年代,江苏出口产品质量管理和保证体系逐步完善,质量、技术水平稳步提高,产品高附加值和多元化战略取得重大进展,1999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上升到95.9%,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达42%。2000年,机电产品、纺织品服装、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占全省出口比重46.3%、29.1%和20.9%,形成了以机电产品、轻纺产品为主,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竞争优势的出口商品体系。

进入新世纪,江苏积极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战略,全省进一步形成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优势制造业,信息、电子、机械、化工等行业在国内占据了一定优势,以IT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出口商品竞争力不断增强。200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超过纺织品服装,标志着出口商品结构开始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并举的转变。部分出口商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集成电路、笔记本电脑、毛纺机织物、纸及纸张等商品出口占全国同类商品30%以上;液晶显示器、金属加工机床、数码相机、自行车、帽类等商品出口在全国出口占比超过20%。进入“十三五”以来,江苏进一步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努力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商品出口,积极鼓励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控机床等产品出口,严控“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速崛起。2018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省总额比重分别达到66.1%和37.9%。其中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较大的机械及设备、仪器仪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电子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省总额比重分别为23.5%、3.8%、22.9%和9.3%。与此同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比重逐渐回落,2017年与1998年相比,分别回落6个和14个百分点。

江苏进口商品结构初期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但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和江苏经济迅速发展,对原材料和机电设备的需求不断扩大,进口商品结构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自营进口初期,受进口配额、进口用汇及进口经营资格限制,江苏进口商品仅限于化肥、钢材及少量机械设备。1995年以前,进口商品中,化工原料、羊毛、钢材、木材、合成纤维、化肥、机械设备等生产资料的比重高达90%以上。1995年后,随着江苏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江苏逐步形成了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化工原料、资源原料性产品为主的进口商品体系。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高速增长,加工贸易所需的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等,以及经济发展急需但江苏短缺的铁矿砂、塑料原料等原料性商品进口大幅上扬。从总体变化趋势看,一方面,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逐步下降,而初级产品比重逐步上升。1985年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为97%;1986—2002年保持在85%-90%之间;2003¬—2006年,占比又超九成;2007—2014年,占比由89.8%波动回落至84.8%;之后,由于产业转型升级对进口提出新要求,比重又渐次回升至2017年的86.1%,2018年的86.4%。另一方面,机电产品,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快速增长,加快了江苏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了江苏产业结构升级换代。2018年,全省机电产品进口1546.9亿美元,比1985年增长621倍,年均增长21.5%,占进口总额比重达到59.5%;高新技术产品进口1104.6亿美元,占进口总额比重42.5%,高于2000年13.5个百分点,其中电子技术产品进口占进口总额超过1/4,为27.5%。目前,列进口前五位的商品为集成电路、农产品、铁矿砂及其精矿、初级形状塑料、液晶显示板等。

(三)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1984年以前,江苏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近洋地区。港澳地区是江苏第一大出口市场,其次为日本、前苏联、东欧及欧共体。前两大市场占全省出口的比重达到五成以上。1985年起,江苏的出口贸易逐渐向远洋地区拓展,美国、欧共体出口市场加快发展。到1990年,以日本、香港地区、美国为主销市场的格局基本形成,分别出口6.6亿美元、5.3亿美元、3.9亿美元,合计占比达到54%。

1991年起,江苏开始大力开展市场多元化战略,深度开发传统市场,广泛拓展新兴市场。对日本、欧盟、美国和香港地区等四大传统市场的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对拉丁美洲、非洲、大洋洲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均实现了快于全省平均出口增速。与江苏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由1995年的180多个,扩大到2000年的200多个。

2001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江苏市场多元化战略不断推进,贸易领域和渠道进一步拓宽。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市场由2000年的30个增至2008年的91个,再增至2018年的109个国家(地区)。至2018年末,已与世界 231个国家(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业已形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理分布的进出口市场格局。与主要贸易伙伴保持稳定快速发展,新兴市场实现旺盛增长。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贸易领域和渠道进一步拓宽,稳固了以欧盟、美国、日本、香港、韩国、东盟为主,以周边国家(地区)以及非洲、拉丁美洲、南亚等为重要方向的贸易市场格局。2018年,江苏对新兴市场中的东盟、拉美、印度、非洲出口额为454.6亿美元、215.3亿美元、128.6亿美元、99.3亿美元,比2011 年分别增长74.1%、11.3%、58.9%和23.2%,对主要贸易伙伴欧盟、美国、韩国、中国香港出口753.3亿美元、929.9亿美元、224.5亿美元、365.4亿美元,比2011年分别增长4.9%、50%、34.7%和55.1%,并保持了稳定发展态势。2018年,位居江苏出口额前十位的贸易伙伴依次为:美国、中国香港、日本、韩国、荷兰、德国、印度、中国台湾、越南、英国,合计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比重63.6%。

1991年以前,江苏的主要进口市场为日本、港澳地区、美国和部分西欧国家,前三大市场份额约占50%。1992年起,随着江苏大力承接以IT行业为主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全省进出口贸易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进口市场逐步集中到台湾地区、日本和韩国。日本由于是江苏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具有地缘优势和产业互补性较强,一直位居江苏主要进口市场前列。在2003年以前,除1990年曾让位给美国外,日本始终保持江苏进口市场第一位。2004年开始,日本先后被台湾和韩国超过,但仍稳居进口前三甲。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大量台资企业落户江苏,自台湾地区进口迅速增长。从1992年起,台湾地区稳居江苏进口第二大市场,并在2004年、2006年和2007年跃居第一位。从20世纪90年代起,江苏自韩国进口快速发展。1997年后,韩国稳居进口市场前三位,并曾在2005年、2008年超过日本、台湾地区列首位。2018年,江苏外贸进口名列前十位的贸易伙伴依次为:韩国、台湾、日本、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巴西、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合计进口额占全省进口总额比重72%

(四)逐步形成外资与私营企业双主力军格局

1979年中外合资企业法诞生,中国对外资敞开了大门。1981年江苏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江海木业有限公司成立。20世纪80年代,外商投资企业在江苏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不突出。对外贸易主要特征是以中外合营企业为主,进口大于出口,外商以进口的设备、物品作为投资入股。至1989年,出口只有7235万美元,仅占出口总额的2.9%,进口17521万美元,占比13.4%。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江苏外资企业数量急剧增长和国家进口经营资格的逐步放开,江苏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迅猛增长,逐步发展成为全省对外贸易的主力军。1998年,全省外商投资企业出口80.6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1.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进口86.1亿美元,占比79.9%。进入新世纪,随着大批外商投资企业进入了经营期,其进出口额随之大幅度增加。2018年,全省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迈入4000亿美元大关,达到4082.4亿美元,其中出口达到2243.6亿美元、进口达到1838.8亿美元。全省外商投资企业形成以外商独资企业为主体,以加工贸易为主要贸易方式,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为支柱产品的外贸格局,为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立下了赫赫之功。

江苏私营企业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的角色越来越凸显,同样为江苏外贸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私营企业享受到更多“改革大餐”,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在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中后劲充足,成为全省外贸出口又一支主力军,带动全省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数据显示,私营企业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比重由2012年的27.1%,提升至2017年的29.8%,2018年的31.7%;外资企业出口比重则由2012年的62.3%逐渐下降至2017年的58.2%,2018年的55.5%。

(五)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江苏紧扣一带一路交汇点优势,着力推进沿海地区进一步发展和沿江地区融合发展,重在从“五通”(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角度获取新动能,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贸合作与交流。当前,江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基本面好、潜力大、韧性强、回旋广,已到了向更高层次跨越的关键时间节点。江苏抢抓机遇,化解挑战,对外拓展沿线市场求突破、创实效,对内提升企业素质抓中心、补短板,助力江苏加快实现由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的转型。

2018年,江苏与“一带一路”64国实现外贸进出口1476.7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67.3%;其中,出口980.2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80.4%,2010—2018年8年间年均增长7.7%;进口496.5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46.5%。

图2 2010—2018年江苏与“一带一路”沿线64国外贸(亿美元)

2018年,江苏与“一带一路”64国外贸进出口、出口、进口占全省比重分别为22.2%、24.3%、19.1%,较2012年分别提升1.9个、2.2个和1.4个百分点。

图3  2012—2018年江苏与“一带一路”外贸占全省比重(美元值)

三、突出贡献

对外贸易作为江苏经济与世界经济联通的桥梁,对江苏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江苏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深度与广度显著提高,与国际经济逐步融为一体。

江苏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开发“两个市场”,使江苏国内生产尤其是工业生产所创造的价值,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国际分工实现的份额越来越大,进出口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外贸易已成为推动江苏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因素。

出口的贡献具体表现为: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配套产业发展;提升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水平;增加了社会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了国际理念和运作机制的形成。

进口的贡献具体表现为:有效填补江苏资源空缺;为出口增长提供有力支持;直接促进国内产业升级;推动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可见,对外贸易作为江苏经济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改变了江苏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在资源集约利用、发展空间拓展、发展思路转换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能量,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注:1952-1984年为外贸业务统计数,1985年起为海关进出口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