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新追求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07-21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公民道德建设与公民素质提升开启了崭新的新阶段,同时也呈现出新的内涵和更高的追求。
过去的道德建设,更多侧重在教育、训导和移风易俗上,即着力通过打造一种不同于法律的软约束,来规制人的行为,感化人的心灵,引导人们向上向善,而其潜在目的是维护社会和大多数人的利益,或有助于政府实现有效治理,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固然其间接目的也为实现人民的利益,但直接的意图往往成为表现“德政”或有效治理的符号与形式,因而以往的道德建设,常常采取官方主导的、运动式的形式而展开、而推动,人民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不无欠缺。
而在新时代的视角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关键词,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成为衡量一切政府和政治活动的试金石,由此,道德建设的重心和目的,就不是通过教育、规训或者感化来劝说人民认同某种道理,效仿某种行为,而是意在通过道德建设来满足人民对美德的向往,满足人民在向上向善的实践中,感悟到真善美,体会到作为人的尊严和责任,感受到礼遇与尊重的愉悦,在良好的社会风气中,分享友善、真诚和仁爱的人情之美。
美好生活固然有赖于物质充沛,但精神与道德生活的适意,无疑是不可或缺的更为重要的方面,因为人是群居的、会思考的理性生物,精神或道德的生活不仅是人所必需的,而且在此方面的满足,更是切近人性、滋润人性的;而且随着人的物质方面的小康,精神方面的需要会更加凸显,换句话说,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中,精神方面的道德生活追求,会愈发突出和紧要。而精神生活是属人的,道德活动更是人的活动,因此,突出精神生活和道德需求,也就是在彰显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可见,在新时代,人民成为一切的中心,由此,道德建设虽然仍有教育和引导的环节,但根本出发点和宗旨,已转变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要求。其间,一是包含着政府有责任为人民创造舒心和满意的人文环境,即即使是政府推动和组织的道德建设活动,其根本目的也在于提升人民生活的舒适度和满意度;二是包含着道德建设意在抑恶扬善,在丰富的精神生活中,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价值实现。总之,新时代的道德建设,重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而其根本目的是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如果说,以前的道德建设,是以人来证成道德的话,那么今天的道德建设,则是以道德来服务于人、服务于人的美好生活欲求。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更为深远和宏阔。显然,公民道德建设,不仅影响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改善民风和社会风气,提升社会文化软环境和社会品质,更会形成一种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正能量。人民有信仰,来自于人民有道德,高尚的道德,会坚定并提升人民的信仰,同心同德,众志成城,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成为推动国家团结和发展的强大合力。人民强则国家强,人民弱则国家衰,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强调人民如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人民是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有高尚的情操、高远的情怀、坚定的信仰和远大的理想,国家也就必定有着美好与光明的未来。在此意义上,公民道德建设,旨在锻造国家强大的基础,聚结社会兴旺的动能,创造民族发展的美好前景。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也是展示和决定社会文明程度的核心要素。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目标,是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将是其间关键性的一个环节。因为社会文明的本质,是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而最能生动、切实体现这一点的,是人的“人文化成”,即人的追求至善的努力,人的道德境界和水准,因为这才是最为本质地规定了人之为人的要义。所以,在当代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建设实践中,公民道德建设,既是其间的人文含量,也是标志着其文明程度的内在标尺,更是其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胡发贵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