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
来源:交汇点 日期: 2022-08-19
《大河》是姜堰籍女作家张彦的诗体性乡土文化小说新作。借用乔羽大家的一首歌《一条大河波浪宽》,这部小说的主体也是“大河”。它主要描述的是里下河地区风土人情。作者生于斯,长于斯,艺术世界和审美经验的建立也依赖于斯。
着眼于群体的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是人文风情和思想情感的外化表现,它往往最能体现现实的本真。在《大河》中,张彦正是从这一地理概念出发,透过历史文化的深邃眼光,用文学的笔触去关注这里的生存群体,聚焦他们的生老病死、柴米油盐、饮食起居的琐碎俗世。她更多地继承和沿袭了现实主义文学主流,善于从里下河生存群体的日常生活去着笔,书写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艰苦生存条件下的百姓生活样态。正如作家庞余亮所言,书中50多位有名有姓的人物,都是在河边“苦熬”又在河边眺望的人们,三顺、根来、梅红、凤玲子、李有才等主要人物,无不出身贫寒、家境困难,又勤劳诚朴、待人谦和。爱情、友情、亲情在这里相连,迷茫、纠结、惶惑在这里交织,既琐碎又不凡。一个庞大的群体及其生存方式,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作者的写作视域。
致力于温情地讲述人生
用文学去表现生活的苦难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张彦女士的笔下,生存置于永无止境的悲欢离合之中。作品高度贴近现实,直逼人性的幽暗,甚至带有某种宿命意味。文学反映现实是毋庸置疑的使命,但文学还要有人文精神的自觉彰显。在《大河》中,张彦建构了一个充满精神暖意和人性宽宥的艺术世界。书中,有根来一波三折的姻缘纠结,三顺内心复杂情感的流露,梅红内心的懦弱与善良,有才的冥顽和纯真等等,众多人物命运不同,遭遇迥异,却总有温暖柔软的善意萦绕,触动我们心灵深处,这与作者对待生活的世俗情怀和人文向度是密不可分的。作者也注重通过人物去表现“穷且益坚”“穷则思变”的民族精神,让小说没有陷入对苦难的放纵式叙述,而是赋予苦难以巨大的精神观照,突出人物在苦难面前所彰显出的高贵品质和顽强意志。
植根于对故土的敬畏与热爱
文学,特别是小说,要通过生动形象地描绘具象世界来表达精神内蕴和情感深度。这个具象世界包括世态万象、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及民俗文化等,就如同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莫言笔下的高密、贾平凹笔下的商州……它既是作家埋藏记忆的圣地,也是作家创作的精神来源地。这个地方有个共同的名字叫故乡,莫言把它叫“血地”。我想,张彦也是一个故乡情结很重的人,看重桑梓之情,对生养之地有着无法释怀的情愫和眷恋,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根,里下河地区就是张彦的根,这是作为作者的她个人情感的生发地和聚集地、创作的精神根据地,也是决定小说精神风度和审美品质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文学批评界不断发声,呼吁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寻求文学之根,重构文学审美。张彦的文学观和审美观始终流淌着传统的脐血,怀着一颗对故乡眷恋、对生民悲悯、对生命万物的敬畏之心,在历史文化小说中探索乡土叙事的多种可能性,有力提升了乡土文学的精神重量和美学品质。
通讯员 缪锦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