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区域创新枢纽,加快推动创新型南京都市圈建设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2-08
推动创新型南京都市圈建设是南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积极拓展区域开放合作创新、更加主动融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的重要举措。同时,创新型南京都市圈建设也将有力支撑南京提升创新首位度、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笔者认为,南京在长三角城市群内发挥着创新要素集聚、交换、流动和扩散中心的作用,是长三角城市群的区域创新枢纽城市,在推动创新型都市圈建设过程中必须全面统筹、率先探索、勇于担当,要通过全面构建市域创新区体系、积极推动都市圈创新走廊建设、不断完善都市圈创新合作平台等途径,筑牢南京作为长三角区域创新枢纽的发展定位。
加快市域创新区体系建设,
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
缺乏对市域层面创新区体系的谋划是制约南京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的因素之一。当前,科技创新正逐渐从园区向城区回归。在知识经济和产业技术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南京“大学大院大所”集聚的优势日益突出,理应及时把握机遇,着力构建“支柱核心型+更新改造型+城郊科技园型”创新区体系。
一是在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科院等为支柱核心打造“城市硅巷”的发展基础上,进一步围绕江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和仙林大学城三大高校集聚区,通过建设创新空间载体、提升区域景观环境、促进功能混合等举措打造环高校创新圈,并推动支柱核心型创新区围绕“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
二是促进城市更新与创新区建设相结合,实现传统以“消费型”空间营造为主导的城市更新模式向“生产型”空间营造的模式转变。在区位条件优越、服务设施完善、文化魅力浓厚的滨水区、工业区和老旧社区,通过植入共享办公、车库咖啡、中小型图书馆等“第三空间”打造创新创业街区。
三是通过加强服务设施供给、改善居住空间品质等措施提高城市边缘产业园区的产城融合水平,并通过布局大科学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实施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等措施实现产业园区的创新发展转型。
加快都市圈科创走廊建设,
促进创新要素高效流动
创新要素在区域范围内高效流动是区域创新枢纽城市的本质属性。从国内外发展经验看,区域科创走廊已成为推动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实现区域创新协同的跨区域创新空间组织模式。
南京都市圈应立足于区域创新发展基础,打造“一核四廊”的都市圈创新空间体系。“一核”指的是南京作为创新型都市圈发展的核心,重点发挥引领都市圈创新发展和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要素的职能。“四廊”分别是宁滁科创走廊、宁镇科创走廊、宁扬科创走廊和宁马芜科创走廊。首先,要加快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建设,积极推动南京与镇江、扬州、芜湖和马鞍山的城际铁路及高速通道建设,构建半小时都市圈。其次,要积极推动跨界区域的联合建设,围绕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和仙林—宝华等跨界区域,打造都市圈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形成都市圈科创走廊的创新支点。第三,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科创走廊产业集群化、创新化发展。宁镇科创走廊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宁扬科创走廊打造汽车与零部件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集群,宁滁科创走廊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宁马芜科创走廊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集群。
加快完善都市圈创新合作平台,
优化区域合作机制
南京应充分发挥先锋引领作用,联合都市圈其他城市尽快建立“一组织三平台”的都市圈创新发展保障体系。
首先,推动都市圈创新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强有力的都市圈创新组织运行架构,成立决策层、执行层两级运作机构。决策层机构类似于理事会性质的决策机构,由都市圈城市党政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轮流担任召集人,在政策协同、机制创新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等重大问题上行使“决策权”。执行层机构为实体化联合派出机构,根据“多方参与、授权充分、高效精简”原则设置,一体化推进落实相关具体问题。
其次,推动都市圈创投机构合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对于都市圈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推动都市圈内各大金融机构尽快建立适合市场需求并且灵活多样的创新创业投资标准体系;另一方面,搭建都市圈风险投资服务平台,鼓励风险投资机构的跨市和联合投资。
第三,推动都市圈产业技术合作平台建设,共建产业创新中心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产业创新活力。围绕“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等整合建立产业技术合作联盟,积极鼓励相关主体开展联合攻关。
第四,推动都市圈一体化技术创新交易平台建设,进一步打破知识和技术的跨区域流动壁垒,消除知识和技术在都市圈内部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
(作者分别为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南京市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战略规划研究所所长;南京市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战略规划研究所经济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