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锚定典范城市 开创发展新局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12-20
玄武湖湖光山色风景如画 通讯员 冯家清 新华日报记者 乐涛 摄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省会南京扛起责任担当,全面开创发展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首次跻身全国10强,增速位居GDP超万亿元城市前列,人均GDP超过2.4万美元,在省会城市居首,生态环境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南京高质量发展大步走在前列。未来几年,常住人口将突破千万、经济总量将突破两万亿元,南京要成为城市能级大跃升的超大城市。放眼更大的发展格局,南京有条件“拼一把”,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支撑国内大循环的关键节点和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
直面科技创新质效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市域空间优化、城市治理现代化等多道门槛挑战,南京向难而行,系统谋划,从深处确立对新发展理念的自信自觉,增创新发展阶段竞争新优势。
坚守科技创新 再造产业基础
12月15日下午,江北新区迎来今年南京第六场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现场观摩会。
1月至11月,江北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超过14%。参加观摩的全市各发展板块、部委办局负责人来到镭芯光电项目现场。规划用三个五年成为全球半导体激光行业龙头企业,这家光电芯片企业虽然两年前才成立,但他们有条件,也有雄心。
镭芯光电是江北新区高速发展的注脚——找准方向,通过高端人才团队,高举高打,快速跻身行业前列。江北新区成立六年来,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社会固投等主要指标实现翻番,综合实力跃居19个国家级新区第六位。
江北新区是南京发展路径的见证——以科技创新为战略支撑,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过去五年,全市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业人才近4000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48%。近五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年均增长8.9%,2020年占比超过一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5%。
与此同时,南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发展形势之复杂和区域竞争之激烈前所未有。全球科技创新进入高度密集活跃期,颠覆性创新层出不穷,科技创新深刻影响着产业体系和经济发展方式。南京具有较为坚实的创新基础,接下来必须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质效,加快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总体而言,南京突出在两大方面聚焦用力,重点突破。首先,南京已在谋划加快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重大平台。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支持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南京应时而动,打造紫金山和麒麟两大科技城,与中科院系统核心科研领域整建制合作,围绕普适通信、未来网络、内生安全等方向开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跨学科、大协同应用基础研究,力求形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原创性重大科研成果。同时,南京强化创新和产业深度融合,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基础再造紧密结合。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夯实产业基础,积蓄发展动能,培育创新主体。
目前,南京全市14个计划新开工省重大项目已全部开工,389个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占年度计划投资的94.5%。183个亿元以上省市区重大产业项目集中竣工,计划总投资1866亿元。其中,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项目127个、占比近七成。
从产业基础看,南京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壮大,软件与信息服务、智能电网等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3.4%,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年均增长率在40%左右,全市形成1个六千亿级、4个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20年,南京八大产业链工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1/3,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增长23%,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但相较广州、杭州等先进城市,南京的创新型龙头企业、科技成长型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还待迎头赶上。
未来几年是南京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南京牢牢抓住时机,出台“‘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首次提出要成为长三角制造业中心城市,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突出自主创新引领、数字技术牵引和集群发展支撑,深入实施制造强市发展战略,培育万亿级产业地标和千亿级产业集群。
南京全面推动产业基础能力再造,力争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30%以上,确保工业用地总规模不低于300平方公里,目标是到2025年,形成15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15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一着不让 直面“减碳”硬仗
12月6日,南京市政府与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中国能谷”,打造涵盖能源全产业链的产学研高地,建设长三角一体协同的千亿级能源创新产业集群,预计该项目基础设施投入将超过300亿元。
也是在今年,全省首个不需外接电源,通过太阳光照即能实现供电供冷供暖自给自足的零碳小屋在南京溧水启用。
南京银行在全国首推贷款利率由减碳比例决定的金融产品,真金白银激励企业减碳。
……
从大项目到小示范,从产业结构调整到金融、学界助力,南京“不动声色”开启了一场势必艰苦卓绝的硬仗——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十三五”期间南京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以年均1.8%的碳排放增速支撑了年均7%以上的经济增速,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2%,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15年下降24.7%,PM2.5浓度从57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1微克/立方米,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成为副省级城市中首个国家生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含绿量”不断提升。
全面审视南京产业现状和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要求,南京减碳挑战巨大。首先,南京碳排放总量居于高位。碳排放强度虽持续下降,但排放总量居全省第二,人均碳排放高于全国水平;其次,能源结构不够合理,传统化石能源比例较高,且受制于资源禀赋,缺乏水能和风光电大规模开发利用条件,能源供给受限于外部化石能源输入;最后,排放结构问题突出,钢铁、石化、发电、建材等传统产业占比巨大。
直面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挑战,南京市委、市政府已下发实施“双碳”工作方案和“十四五”低碳发展规划,一着不让,扎实推进各项减碳重点工作。
打造低碳城市,南京实施一控、一增、一减。一控,即控总量和强度。建立完善能源与碳排放“双控”制度和考核机制,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从产业源头减少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一增,增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外调绿电比重,大力推广光伏建设一体化和综合能源服务站。到“十四五”末,非化石能源使用比重较2020年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12%以上。一减,减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强化火电、石化、钢铁高碳产业控煤举措。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燃煤机组“煤改气”进度,提高天然气消费占比。
让节能减碳成为席卷全社会的理念和行动,南京突出示范引领效应。政府层面,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出行等创建行动,为全市低碳发展做示范。区域层面,率先在江北新区、江心洲、南部新城等地区选择条件成熟区域打造碳中和示范区和零碳未来城。项目层面,重点推动钢铁超低碳排放示范、碳中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碳捕集示范、城市碳资产管理平台等试点项目,推进工业、农业、交通、建筑等领域节能低碳发展。
支持社区建设以服务居民为主的旧货、闲置物品跳蚤市场,扶持在线二手交易平台,逐步形成二手及租赁的文化氛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城市离不开每一位市民、每一个家庭的参与,南京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古都转化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
优化空间布局 支撑发展需求
城市能级提升,人口和空间是核心资源要素。南京市域面积在全国省会城市居倒数第二,这样的空间规模能否匹配南京超大城市的发展需求?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南京面积与上海接近,是深圳的3倍多,空间发挥效益的重点不是外延扩张,不是单纯增加建设用地规模,而是通过内部优化,追求单位产出和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以促进内涵式发展。南京不光是整理出近期发展空间,更将为未来发展腾出战略空间。
深化“一核三极”(主核江南主城,拓展极江北新区、创新引领极紫东地区和新兴增长极南部片区)战略,南京推动组团式、内涵式发展,建设精明增长的紧凑城市、精致城市。
江南主城,以老城功能疏解、外围高端服务功能集聚为重点,实现空间品质提高、发展活力提升,打造古都文化核心展示区、创新型服务型经济集聚区。高水平推进河西、大校场、东山等片区建设,加快导入高端要素,成为展示南京活力之城、品质之城的标志性窗口。
江北新区,释放体制机制优势,打造现代化新南京建设标志区。以发展研创型经济、形成高品质配套为重点,大力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建设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主城。
紫东地区,以资源整合、联动发展为重点,提高智能化数字化开发水平,打造数字经济核心区和宁镇扬同城化先行区。
南部片区,以禄口国际机场为依托,优化空间规划,加快产业导入,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长三角双循环国际开放枢纽。
位于南京两端的六合、高淳两区,面积占全市32%、常住人口占全市13%,而经济总量占比只有7%。南京专门制定支持两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六合区、高淳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到2025年,两区的产业经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关键指标与中心城区差距明显缩小,形成以产业集群作为主线的发展新路径,成为南京都市圈南北两极对外辐射“桥头堡”。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坚持成片开发理念,全力推动板桥、龙袍、桥林等新城紧凑集聚发展,确保“建一片、成一片”。
以精细和包容 铸就城市吸引力
12月17日,南京虎踞北路4号,施工人员正在5幢铺设电线。这是南京首例由产权人参与的“老破小”出新改造项目,春节前居民将拿到钥匙自行装修。
而在城市的南边,老城南马道街39号,许庆老人一家和政府共同出资,将老宅消险,改造一新。这位老人和老伴坐在温暖透亮的屋子里看着电视,颐养天年。
马道街周边,老旧小区大多出新改造过。
“十三五”期间,南京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项目443个,直接受益居民9.4万户,改造面积2000多万平方米,基本实现“应改尽改”。累计整治老旧小区1282个,受益群众超过39万户。
让所有市民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享受现代城市文明,南京坚持“啃硬骨头”,提出未来五年完成2000年前建成以及部分2005年前建成、群众改造愿望强烈、市场参与程度高的老旧小区改造,累计改造老旧小区将不少于600个。新建住宅小区、改造后老旧小区专业化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100%。
12月7日,南京第三批共有产权房选房结束,全市共有4205户家庭通过共有产权住房制度圆梦安居。南京住房保障政策累计惠及74万余户家庭,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实现“十三五”预期目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未来五年,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愈发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十四五”期间南京作为长三角重要中心城市的功能将进一步强化,辐射能级要大幅提升,关键在于加强人口等资源要素的集聚作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居生活需求。
作为人口净流入城市,南京将住房保障对象从以本市户籍家庭为主,向覆盖城镇无房常住人口转变。未来五年,将推出保障性住房30万套,包括产权类(征收安置房、共有产权房)17万套,租赁类(公共租赁房、保障性租赁住房)13万套;“十四五”末,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不低于30%。
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以能否解决现实问题为检验。当下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催生出新的就业形态,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规模庞大。南京探索建立新业态平台从业人员社会保障机制,以职业伤害风险较高的出行、外卖、即时递送等平台企业为重点,在工伤保险制度框架下,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职业伤害保障。
迎接银发潮,南京将全面开展老年人需求评估。建立全市统一的老年人能力与需求综合评估制度,评估结果将成为老年人享受补贴、接受基本养老服务的重要依据。到2025年,全市80周岁以上老年人能力与需求综合评估实现全覆盖。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南京近期力推“十项”举措,即突出基层党建“一个引领”,理顺平急转换“一组机制”,推动资源力量“一沉到底”,落实待遇保障“一线倾斜”,加强数据赋能“一网统管”,打造群众自治“一批品牌”等。
再难也要一步一步走下去,朝向居者安、近者悦、远者来的典范之城,南京正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