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协调增强发展整体性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06-17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协调发展理念,围绕区域协调、城乡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军民融合等,勾勒出了我国整体性发展的新格局,既立足当前、更着眼长远。
区域协调发展顺应了经济发展从不均衡走向均衡发展的现实要求,也体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空间拓展和更大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的时代要求。无论是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区域发展战略,还是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均是从战略层面,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塑造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强力撬动中国由局部开放向国内整体开放,并通过“一路一带”战略建构国内开放和国外开放无缝对接的大格局。与此同时,区域协调发展也顺应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的内在要求。不管是着眼区域协同发展的主体功能区、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还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进行更加精准的公共财政支持,抑或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增强对中西部的辐射带动能力的政策措施,均是通过更加科学的调控手段来实现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从而在更大范围内,通过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支撑发展潜力的持续释放。与全国层面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相契合,长期以来,江苏围绕苏南、苏中、苏北区域间协调发展持续进行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可以预期,“十三五”期间,江苏区域协调局面必将更加生动喜人。
城乡协调发展是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最艰巨最繁重任务的迫切需要。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相比,农业的发展还是当下非常薄弱的环节。“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农业的生产水平、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村的生态环境要迈上新台阶,必须在政策体系的完善与创新过程中,突出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不断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伴随农业人口的非农化步伐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必须通过户籍制度、公共财政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联动改革,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全方位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的权利和义务与城镇居民有序并轨。此外,五中全会还指出,要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效机制,高度重视农村和接纳农业人口较多的城镇的社会事业建设,乡村建设要特别注重美丽宜居。这些周密部署,既指明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方向,也明确了当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重点。展望“十三五”,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江苏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有条件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求在经济快速发展进程中文化建设要迎头赶上。我国经济发展巨大成就的取得,伴随广大老百姓由“穷”变“富”的转变,但是实现由“富”变“贵”既需要经济强,更需要文化强。精神文明建设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先进文化建设需要从“盆景”向“风景”、直至“风尚”的加快转变。五中全会做出了全面部署,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在实践中,要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保护、文化人才的培养、文化产品的生产创作、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智库建设等文化发展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通过改革释放文化发展的活力;要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传播正能量,同时要推动中华文化又好又快地走出去。当前,全省上下,正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努力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为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江苏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军民融合发展要求富国和强军相得益彰,在军民深度融合中兼顾发展和安全。在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一来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全面推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相一致。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覆盖军民,军民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可以更加科学地加以规划,体制、机制与载体建设可以更好地加以推进;二来经济发展和强军建设的阶段性特征高度契合,可以互为支撑。一方面,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取得重大进展是国防和军队发展成就的重要目标,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手段是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入融合发展。特别是在新的技术变革背景下,军民融合的发展路径更是适应技术革命、加快技术创新的快捷通道。回顾“十二五”,江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五年、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一,这些硬实力为江苏未来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深入学习领会五中全会协调发展理念,就要求我们把发展中的一些重大关系看清理顺,通过整体发展的势能聚集,形成更有利于解决发展问题的“金钥匙”,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而添砖加瓦。
(杨 明 孙文华 江苏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