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姜堰:万顷良田绘“丰”景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1-21
“沃野平川青一色,半轮落日霞满天。路桥纵横通四方,一渠活水兆丰年。”当沉醉在“三水田园”唯美动人的画卷里,您可曾想起这风景的缔造者?多年来,姜堰农业人孜孜不倦,以匠心雕琢广袤田野,把昔日凌乱破碎的耕地打造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现代化高标准农田,让“粮田”变“良田”,让风景成“丰”景。
系统化构建路网系统,畅通农田“内循环”。姜堰区里下河地区河网众多、地势低洼,农田之间隔河(沟)相望,严重制约现代农业发展,打通“肠梗阻”、接通“断头路”成为农田建设的首要目标。为此,姜堰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工程技术专家逐项目区逐田块勘察,通盘规划设计,科学制订“以桥为纽带、以路为骨架”的农田建设方案,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造桥、修路、建渠,一年接着一年干,让一块块农田连成片,让一座座垛田“牵起手”,一条条田间道路犹如毛细血管般伸向四面八方。如今,这里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6万亩,覆盖率高达90%,大型农机具畅通无阻,规模化生产全域覆盖,土地租金亩均提高400元左右。
资源化开发“大排沟”空间,复垦增加“黄金地”。上河高沙土地区,传统的排降渠宽度多在5米左右,有的甚至达8-10米,严重浪费了土地资源。区农业农村局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创新整治模式,在排降渠下部埋设管道,畅通排灌系统,管道上部回填土方恢复成耕地,有效提升项目区土地利用率。白米镇和平村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1000亩,拆除原有大断面的明渠,建成低压管道暗渠灌溉系统,增加有效耕地20多亩。通过对上河高沙土地区排降渠全面摸排,下一步,将有计划实施土地复垦,全面实施到位后将净增有效耕地1万亩以上。此举不仅显著改善农田环境,还为村集体增收和保障粮食安全开辟了新路径。
美观化设计田间工程,联动共育“乡村美”。姜堰传统的自然村落普遍傍水而居,环绕村庄的是河流,隔河相望的是“庄稼地”。近年来,区农业农村局以承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职能为契机,坚持美化田园与美化村庄联动,在农田建设中,无论是架桥、筑路,还是修渠、建泵站,重内在质量的同时也十分讲究外观形象,沿河、沿路进行高标准绿植改造,打造生态河塘和彩虹路,昔日沉寂的农田变成农村一景。农田美促进了村庄环境提升,村民们逐渐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开始自觉投身村庄及自家庭院的净化美化,全年创成人居环境综合示范村26个。夏秋的傍晚,人们三五成群在村庄内遛弯,再到田里转悠,眼前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满鼻的稻香清新怡人,让人发自内心感受到丰收的喜悦,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配套化完善基础骨架,打造园区“升级版”。在农业园区提档升级中,注重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作用,侧重完善区内灌排及路网系统,改善种养基地生产条件,同时积极整合资源,按照“建强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守护生态链”的建设思路,叠加产业化、智慧化、生态化等项目,形成复合投入的强大合力,促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通过引入智能化泵站,建起土壤墒情监测、智能监控、病虫害监测等高科技装备设施,打造“智慧田园”。大杨现代农业科技集成示范基地、冯庄渔业园等成为全省标杆。
目前,姜堰高标准农田覆盖率已达94.45%,居全省前列,获得了上级的充分肯定。2021年3月,姜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获省政府激励表彰;省、市众多媒体竞相报道姜堰区农田建设典型经验。粮食安则天下安,姜堰农业人将牢记职责使命,接续推进“藏粮于地”战略,大力实施农田升级改造,护稳粮食安全“底盘”,助力现代农业腾飞。
王偕根(作者系泰州市姜堰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