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与兽为邻》:一部人类与动物关系发展简史

来源:中华读书报 日期: 2021-06-29

 

《与兽为邻》,韩开春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8年2月第一版。

《与兽为邻》是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得主韩开春先生的一部新作,2017年被中国作家协会列为重点扶持作品,最近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18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出版物。该书以乡间山野中的16种哺乳动物为书写对象,与之前以昆虫为主角的《虫虫》、以水族为主角的《水精灵》以及以鸟类为主角的《雀之灵》一起,组成“少年与自然”书系的动物篇,近日由全国百佳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发行。

为韩老师写“少年与自然”书系评论时,和他聊得最多的话题便是关于写作这个系列的意义。开春说:“我很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引起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探寻大自然奥秘的欲望——这是我所追求的一个小目标。”后来他郑重地将这个句子写在后记中。其实,这哪里是一个小目标!四本书的字里行间,分明包蕴着一个自然作家的人文关怀,以及“这个世界会好吗”的深切忧思。开春说他很同情现在的孩子,繁重的学业和更加吸引眼球的网络游戏使他们与大然严重疏离。开春苦心孤诣的文字经营,始终秉持着“重回童年,重建天堂”的理念,旨在让孩子们始终能在碧草蓝天间保持快乐的心情,不至于丧失“微笑”的能力。

相较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当今孩子们的处境,的确让有识者心忧如焚。孩子们被幽囚于四角高墙的城市之中,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双重围剿下,在家长、学校、社会的多重围困中,早已四面楚歌。短视的功利化应试教育褫夺了孩子们亲近大自然的权力。加之近年来,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肆无忌惮地破坏环境,给孩子们做出了极坏的榜样。有朝一日,孩子终究要长大成人,等到这一代孩子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之时,他们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每念及此,不禁让人忧心忡忡。

韩开春在《与兽为邻·鼠》篇中写道:“民以食为天,哪里仅仅是人呢,几乎所有的动物都以食为天……人种庄稼,它偷粮食,为的都是活命。”同在一片土地生存,彼此都处于食物链之中,争夺食物,甚至互为食物,在所难免。不过,在人还没有成为智人之前,造物主以他的上帝之手,调和并使之趋于平衡。随着人类智力迅猛发展,人类猎杀动物以获取更多食物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原始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尤其是人类无节制的捕杀行为,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当然,这种危机,也只有人类才能意识到。地球生命是一张生命之网,每一个结点的坏死,都将殃及其它结点的生命,人类最终也难以幸免。恢复生态平衡,也只有人类才有能力去完成,这也算是一种救赎,对此,其他动物不必负责。

生命的问题,必须有灵魂与爱的参与,才能得以解决,而这正是作家们的职责所在。韩开春始终怀着这份发自内心的真感情,来叙写人与动物的恩怨纠葛。在《与兽为邻》一书中,他将16种动物邻居纳入自己宏大的自然书系体例。从童年到中年,韩开春讲述的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动物故事,可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部跨度达百万年的人类与动物关系发展简史。

百万年的恩恩怨怨,纠缠不休,归因只在粮食!韩开春关心人类的粮食,也关注到兽的食谱。《与兽为邻》开篇便是《獾》,如果说狗、猫、猪、牛等动物是与人类同住在大杂院里的近邻,那么獾、獭、狐、貉,刺猬、河狸、穿山甲、黄鼠狼等动物,就是人类的远邻。既然是远邻,保持着相对较远的距离,那么为食物而起冲突的机率就会小得多。獾的食谱里有鼠、蚯蚓、昆虫、青蛙、螃蟹,也有植物的根茎、瓜果。平常,獾与人也能相安无事,即使獾偶尔偷食了人种的瓜果,人也不会因此而对其赶尽杀绝。可是在食物匮乏的年代,一场因生存而引发的战争就难以避免了。

韩开春笔下的人畜大战,可谓惊心动魄。主战场在黄夹滩二道河的河堤上,时庄人的西瓜被獾给糟蹋了。那还了得!听了丁三爷的汇报,队长王新文亲自作了部署,丁三爷率领村子里的生力军打响了这场复仇之战。毁掉人类食物的獾,一家十三口,最终成为人类的食物。作者不动声色的叙述,让我们仿佛窥见先民与动物邻居恩怨纠缠的历史影像。杀獾裹腹,为的是生存,从大自然法则角度来看,万物生而平等,人的生存权与其他动物的生存权同等重要,弱肉强食,是丛林默认的铁定法则。韩开春以极冷静的笔调,叙述了这场战争,不置褒贬,因为就其性质而言,与正义无涉。

随着人类猎杀动物的手段不断进步,动物的处境每况愈下。自然选择,让食物链成为一个极为科学的动态平衡系统,每一种动物都会有一种或几种天敌,造化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此,天敌的作用恰恰能有效地遏制这个动态系统中种群的数量,从而保持地球生命的总体平衡。自偷食智慧果之后,人类便获得了与上帝平起平坐的资格,拥有了决定其它物种生死的权力。高踞食物链顶端,狂妄的人类居然将一切动物都纳入自己的食谱,人终于成为所有动物的天敌。如果说为活命而猎杀动物,是符合自然法的,可以被认可,就像时庄的男女老少,每人都分到一份猪獾肉。韩开春只能如实记录。那么人在获得最基本的生存之需以后,却依然杀戮不止,那就不能说他们是文明人。

在另一场人畜大战中,情形则完全不一样了。《黄鼠狼》一篇中,一群外乡人,带上群狗,气势汹汹地围歼黄大仙。作者以悲天悯“物”的笔触,为我们叙述黄大仙的悲惨遭遇,而且,第二年的冬天,在时庄及周围的村子里,这样的故事又一次发生。“因为黄鼠狼冬天的皮毛最好”,这竟然成为黄鼠狼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黄鼠狼一身的好皮毛,竟然成为人类捕猎它的理由。为谋利而猎杀动物,人类违背了取食于造物主的适度性原则,这一次,上帝选择站在动物们的身后,只是对人类的惩罚会滞后,而后果严重,人类却不自知。只有智者才会对未来心怀忧惧。

人类的文明,就是因为有这些追问才有可能得以生发,也只有这种追问,才能让人类学会让度自己的一些利益。当然,这种让度应该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孟子所倡导的“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理论,其背后目的则在于要得到更多鱼鳖为食。这与康德的“动物是工具,人是目的”论如出一辙,虽然康德反对虐杀动物。但孟子与康德们最终还是不肯让度人类因智慧而得来的额外权力。因此,在这一层面上,孟子也好,康德也好,离真正的文明还差一大步。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利奥波德认为:“真正的文明是人类与其它动物、植物、土壤互为依存的合作状态。”

任何带有情感的动物,我们都应该在情感角度将其视作同类。综观人类与动物关系发展史,我想套用木心先生的评判:一言以蔽之,无情而已,特别是近现代,越来越无情。

韩开春试图用这本《与兽为邻》解开人与动物关系的死结。在《狗》篇中,他深情讲述自己与赛虎的故事:赛虎捉鼠、看家护院、与赛虎游戏,快乐的童年时光,人与动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特别是作者跟随父亲举家迁往张洪时,不得不将赛虎滞留老家。当我读到赛虎临别相送的情形,不觉哽咽,再读到赛虎守望主人,数日不食,最终饿死桥上,临死时,头朝着主人行走的方向,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在数百万年的历史进程中,动物待人始终如一,它们秉持本性,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甚至有的动物,放弃了作为动物本身的尊严,被人驯化,而成为人的工具。可人类却反复无常,无论远邻还是近邻,人类始终不肯放弃对它们生杀予夺的大权。韩开春用赛虎的故事,力图让我们明白,人和动物还可以有这样的一种关系——生死相依。这是开春为我们开出的一剂药方,药方的名字就叫“有情”,它可用以疗救这个无情时代中的无情人。对于那些热衷于活熊取胆、生食活猴脑、滥吃穿山甲的人而言,真该坐下来,好好读一读这本《与兽为邻》。如果我们都能以对待赛虎的感情对待动物,将悲悯施于众生,那么人类与动物关系发展史将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那么,韩开春的努力,可将孩子送回自然,更重要的是也可以帮助成人完成自我救赎。(张居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