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打造长三角生态中轴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常州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6-08
乘势而上,常州市生态环境局正积极践行“532”发展战略,排定年度长三角生态中轴项目160项,计划投资113.55亿元,加快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活低碳化、能源绿色化。
“持续放大‘一江一河四湖五山’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打造长三角生态中轴。”常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顾晓彬表示,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常州将坚持源头治理,协同减污降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常州贡献力量。
调“轻”产业结构
争创长三角“生态样板”
站在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龙江北排涝泵站附近的江堤上向南望去,绿草茵茵,鸟鸣啾啾,这片1500多亩绿地的前身,是16家腾退搬迁的化工企业。转身向北眺望,只见碧波荡漾,落日余晖下,不少市民临江漫步。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家化工企业的专用临时码头,环境一度被市民诟病。
长江常州段岸线总长25.8公里,全部位于新北区,其中滨江新材料产业园依江而建,是江苏沿江城市中“化工围江”特征最明显的区域之一。如今,“工业锈带”蝶变为“生态秀带”:沿江一公里范围内低质低效化工生产企业全部“清零”;全面推动化工企业腾退地块连片复绿,累计新增复绿面积超3000亩,沿江5公里廊道式生态安全缓冲区全线建成,长江常州段生态岸线占比提升到80.6%,跃居全省第一。
北枕长江、南接天目余脉、东临太湖、西靠茅山,常州拥有着“一江一河四湖五山”自然资源禀赋优势。
作为长三角重要的山水资源交汇区和生物多样性集聚地,常州晒出亮眼绿色成绩单——2021年,全市PM2.5浓度3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7%。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分别为80%、92.2%,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所有河流断面首次均达Ⅲ类。太湖湖体总磷、总氮浓度分别下降35.4%和13.2%,4条入湖河道首次全部达到省定考核目标,连续14年实现“两个确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4%以上。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8000亿元新台阶(达8807.6亿元)、同比增长9.1%的同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74%,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更足、“含碳量”更低。
今年4月,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对下一阶段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目标——到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创优目标(全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左右,地表水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达到90%以上),优良天气比率达到81.4%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重复用水率、能源消耗、碳排放强度等指标在全国领先,林木覆盖率达到26.7%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0%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稳中向上,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成“无废城市”。
调“高”发展质量
全面攻坚持续“亮剑”
打开全省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监控系统,常州市新北生态环境局按照“分类实施,逐步接入”原则,1740家产废单位全面纳入全生命周期管理,从产生环节包装、称重就生成二维码标签,到入库、出库、转移、处置全流程一码贯通,实现新北区危废管理横向联动企业、纵向贯通全生命周期的智慧监管。
“系统对企业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危废产生量、贮存量不仅进行登记入账,还进行了初步分析,对库存超过贮存设施可容纳量、贮存时间超过30天,超过24小时转移未签收等情况进行实时预警。”常州新北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北区充分利用该功能,实时定向督促企业减少库存量,库存降幅连续2年达10%以上,降库存工作保持常州第一梯队。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2021年,常州通过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完成火电、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持续推进“危污乱散低”出清提升行动,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2357家。强力推进汛期水质保障,大力开展“保Ⅲ增Ⅲ”攻坚行动,积极推进区域水污染物平衡核算,持续开展入江(湖)排污口溯源整治,率先启动流域涉磷企业排查整治。全面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开展“绿盾2021”强化监督检查,推动生态破坏问题核查整改。常州荣获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优秀”等次,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稳步提升,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重拳开展环境执法,震慑环境违法行为。开展外勤派驻点(所)规范化建设,全面加强对执法队伍的统一管理。推进全市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全覆盖,全面使用统一行政处罚系统,实现环境执法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在全省率先成立环境执法情报专班,加大科技手段应用,提高远程执法、非现场监管能力。累计下达处罚决定1117件、罚款金额1.2亿元,分别同比上升10.7%、32.3%,联合公安机关侦办环境污染犯罪案件15件,抓获嫌疑人109人,严肃查处了“‘1011’危险废物非法处置案”等一批典型违法案件,执法力度保持全省前列。市执法局获最高检、公安部、生态环境部“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活动表现突出集体”、五年四获“全国环境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执法工作成为常州生态环境保护的“金名片”。
调“优”生态布局
水韵“两湖”留住乡愁
今年初,长荡湖畔首批自然孵化的黑天鹅出壳,吸引了一众摄影爱好者,他们用镜头真实记录了长荡湖生物多样性之美。从生产型湖泊回归生态型湖泊,长荡湖在持续多年的“救湖工程”中重现美丽容颜。
水面积达13万亩的长荡湖是太湖流域第三大湖泊,是金坛人的母亲湖。早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渔民在全国率先进行网围养鱼,继而养蟹,使金坛成为“中华绒螯蟹之乡”,高峰时网围面积占了湖面一半。网围养殖业发展迅猛,长荡湖的水质却日趋恶化,从早年的Ⅱ类水变成了Ⅴ类水。
“十三五”期间,常州投入62亿元先后实施6大类18个项目,全面解决水质、水源、水患、水景“四难”。完成入湖口部分区域的地形重塑,累计清运土方228.9万立方米;拆除长荡湖金坛区域内近6万亩网围,渔民全部离水上岸;完成清淤33.31平方公里,清淤量692.8万立方米;清理湖区及出入湖河道内5611条废旧船只;实施退圩(田)还湖10.44平方公里,实施大浦港、白石港、仁河港、庄阳港等长荡湖出入湖河道整治工程;将生活污水接入管网,雨污分流;常年放流青虾、鲢鳙鱼、河蟹,实现人放天养,以渔净水;修复入湖口湿地和生态护坡滨湖带湿地,形成生态屏障。
太湖上游的滆湖,是太湖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为改善滆湖水质,近年来常州实施史上规模最大的滆湖水源保护工作及养殖围网整治工程。如今,滆湖常州范围围网及沉船清理工作已全部完成。不仅如此,在“治太先治滆”理念下,常州继续发力滆湖水生态修复,启动了滆湖(武进)退田还湖二期暨近岸带水生态修复工程。
在工程现场,湖面波光粼粼,水中小鱼悠游,矮生苦草清晰可见。“这里是滆湖(武进)退田还湖二期工程的启动区,原来都是鱼塘、农田、看护房等,现在全部退田还湖。”武进区水利局工作人员介绍,滆湖(武进)退田还湖二期暨近岸带水生态修复工程一共要完成20万平方公里的退田还湖,目前,启动区0.8平方公里的近岸带水生态修复工程已全部完成。
把滆湖水环境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水清岸绿景美”的愿景更加触手可及。近年来,常州加强滆湖、长荡湖治理和保护工作,积极开展滆湖汇水范围内排污口排查整治,通过控源截污、湿地修复、面源治理等措施,逐步实现河畅水清湖美岸绿;对长荡湖网围进行拆除,实施控源截污、生态渔业、净水治水等举措,走出了一条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2021年,常州洮滆片区正式获批全国18个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之一,也是全省唯一获批项目。
统筹陆域、近岸带、湖泊“三位一体”治理,高起点推进环滆湖片区一体化规划建设,全力打造高水平生态引领区和高质量发展“两湖”创新区。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深化源头治理,以洮滆两湖流域为重点,系统性推进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退田还湖和水生态修复等自然生态修复改造。年内实施滆湖高新片、嘉泽片退圩还湖3150亩,新建环湖大堤3.2公里,恢复水生植物面积2平方公里,完成湖区试点生态清淤70万立方米。
调“绿”发展底色
生态绿城民生普惠
江边污水处理厂是常州最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厂区北侧建有人工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污水厂尾水经湿地生态净化后排放至长江。项目建成以来,有效提升了尾水水质,在湿地净水的基础上,还构建了樱花堤、水上森林等特色景观,同步建设了集科普、宣传、休闲为一体的邻里中心。污水厂由此从“邻避”变“邻利”,与市民共享绿色发展成果,该项目也被评为省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目前,全市共有27座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运行或在建尾水生态湿地达到12座,生态净化规模达到39.1万吨/日。
打开常州生态版图,一个个“生态细胞”构筑“城市绿肺”,扮靓城市最美颜值。位于常州经开区的宋剑湖,是宝贵的生态湿地资源。十年间,区镇两级投入6亿元修复整治宋剑湖,“水草肥美鱼蟹欢、候鸟翩飞入画来”的湿地,荣膺省级最美生态修复案例,成为百姓休闲健身赏景的最佳去处。
近年来,常州全面推进生态绿城民生实事,各辖市区以自身环境为依托,结合区域地理特征,打造区域亮点。去年,溧阳市扎实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洙漕河流域生态治理工程(一期)等8个项目,不断优化空间开发模式;金坛区重点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实施茅麓茶场四工区土地复绿工程等12个项目;武进区紧紧围绕生态保护引领区建设目标,打造生态滨湖区,实施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的环保工程等19个项目;新北区破解“化工围江”难题,加强江滩湿地资源保护和修复,实施沿长江生态复绿工程等17个项目;主城区统筹推进滨河绿色生态带建设,规划建设了一批特色突出、相互联系的自然生态空间。
生态绿城已成为常州一张亮丽的名片。“十三五”以来,常州聚焦“生态”“惠民”持续推进生态绿城建设,累计完成生态绿城项目760多个,实现增核3.3万亩、扩绿近4万亩、联网700公里。
顾晓彬表示,围绕“增核、扩绿、连网”三大措施,以“生态源保护、城乡公园绿地建设、生态廊道和绿道建设”为抓手,年内实施13项生态绿城项目,实现增核10614亩,扩绿641.5亩。深入实施“增绿添园”工程,力争到2025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7平方米,建设市民身边可进入的“城市绿色会客厅”。通过完善以“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为主体,游园、口袋公园为补充的一体化城乡公园体系,常州未来要基本实现5公里左右到达郊野公园、2公里左右到达综合公园、社区公园零死角全覆盖的全年龄段友好型城乡公园网络,让市民出门见园、开窗见绿。
水清岸绿,空气常新,净土丰饶,鱼水和谐,留得住乡愁。常州,正成为长三角生态中轴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