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社会文明程度高”成为全面小康“新名片”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07-28
文明,成为苏州打造的一张成色十足的“新名片”。
11月10日,从北京传来一则喜讯:昆山、太仓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苏州、张家港、常熟保留此前称号。至此,苏州实现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
寻访苏州,满城劲吹的文明新风、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日趋昌明的法治环境,正成为这座千年古城新注脚。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持续推进文化引领、法治护航,擦亮“社会文明程度高”这张“城市名片”,不断攀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度。
培根铸魂
构筑道德风尚高地
10月31日,第五届江苏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在张家港闭幕。同日,全国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培训班开班。“国”字头与省级志愿服务交流活动接棒在这里举行,这是对张家港文明实践的认可。
从昔日苏南地区的穷沙洲到全国唯一蝉联文明城市“六连冠”的县级市,张家港追求文明的脚步从未停歇。在文明张家港展示馆内,一幅幅图片详细记录了这座城市持之以恒抓文明创建的奋斗历程。上世纪90年代初,无论干部还是群众,80万名张家港人上街捡垃圾、扫马路、拆除露天茅坑,凭借着一把把笤帚,让文明的种子慢慢地在张家港生根发芽。从抓卫生环境到培育市民文明习惯,从提升城市品质到促进城乡一体文明,25年间,无论张家港市委主要领导如何变更,精神文明建设“一棒接着一棒传,一任接着一任抓”。如今,“文明”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金字招牌。
一场全民参与的“大扫除”,不仅扫除了陋习、扫掉了“脏乱差”,还扫出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在忘我的奋斗中,“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16字的“张家港精神”形成并深深地种在了这块土地上,融入城市血脉,铸就“城市之魂”。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回首苏州的全面小康历程,正是以“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为主体的“三大法宝”支撑着苏州走过每段砥砺奋进的征程,也正是这种力量激励着每一位苏州儿女。
今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考验苏州儿女的同时,催生了众多感动人心的凡人善举。太仓市公安局浏河镇派出所民警位洪明在办理一起口罩诈骗案时突发心源性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不幸牺牲,年仅35岁,真正诠释了“守土有责、守土担责,我是党员、我先上”责任担当;苏州蓝天救援队队员许鹏在运送抗疫物资的途中,意外遭遇车祸不幸离世;已经连续工作36小时的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急诊科、ICU副主任朱烽烽,在面对出现呼吸衰竭的患者时,又整整坚持了4个小时,把病人从死神的手里夺了回来……在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上,他们的事迹让许许多多听众动容落泪。
截至目前,苏州涌现出11名全国重大先进典型、103位省级先进典型,229人荣登“中国好人榜”,涌现“苏州时代新人”155人。如今,春风化雨的道德力量牵引着每一位市民,润物无声的文明情怀改变着每一个角落。苏州有273.38万名注册志愿者、超过2.4万个注册志愿服务团队,通过制度化、项目化、品牌化方式,累计开展超过323万场次志愿服务活动。人人可为、处处可行、时时可做的志愿理念,温暖着整座城市。
文化引领
涵养城市底蕴气质
“看今朝鹿城荟萃天下客,看今朝秋山含笑淡淡妆;百戏盛典逢盛世,万卉同春仰辉光……”11月23日,一曲戏歌给历时3年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画上圆满的句号。
从2018年的经典昆剧《牡丹亭》开篇,到今年23位梅花奖得主的集体登台谢幕演出,3年内,全国现存的348个剧种以及木偶剧、皮影戏先后亮相昆山,表演各自的经典剧目,为老百姓带来文化的饕餮盛宴。201场演出,11万人次现场观看,7.2亿次的微博累计阅读,4.2亿次的抖音播放……传统戏曲在线上线下备受追捧,足以印证文化消费在苏州的蓬勃发展。
3年之内348个剧种集中展演,气魄之大、意义之大,前所未有。这不仅仅是一次戏曲的大检阅,更凸显了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文艺事业上的底气和胸襟。长期以来,苏州文化“三朵花”闻名遐迩,昆曲、评弹、苏剧共同辉映着苏州艺坛的姹紫嫣红。如今,世人又总结出苏州的“新三朵花”,分别是苏州交响乐团、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和苏州芭蕾舞团,其中最“年轻”的是成立于2017年12月的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彭家鹏说,乐团一直围绕创新和原创两个关键词,努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突出民族音乐的江南品质和国际表达,向世界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这个尚处“幼年”的乐团,已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杭州、苏州等地,以及美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韩国等12国的22个城市演出大中型音乐会268场。
新老“三朵花”,朵朵有内涵,共同昭示着苏州文化之春的魏紫姚黄、争芳吐艳。苏州注重提高文化惠民的精准度和含金量,放大文化感召力的乘数效应。今年以来,苏州配送公文服务项目388个,举办活动803场,覆盖182个村(社区),服务群众8万人次。
文明之花在苏州处处盛开,更离不了“书香”的持久浸润。在常熟,20年的读书历程让蒋巷村的民风、家风、村风、社会风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走进蒋巷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跟上万册图书摆在一起的,还有这20年间村委会收上来的超过3000本读书笔记。每年不断增加的笔记本彰显着村民们读书兴趣的不断高涨。“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在这里成为现实,“知礼节知荣辱”的乡风文明在这里越来越浓。“思想上的路通了,脚下的路也就更顺了!”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说,从过去的“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到如今的全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村,“读书”为蒋巷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有书香才是真小康,“富口袋”更要“富脑袋”。苏州率先把图书馆总分馆体系规划布局纳入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规划,加快打造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了以各级图书馆为骨干、以家门口的“农家书屋”为延伸、以“市民读书站”为补充的全覆盖多层次的阅读设施。截至今年7月,苏州建有公共图书馆819个、24小时图书馆92个、各类博物馆89家、美术馆61家,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0.42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基础全国领先。
法治护航
构建多元共治体系
最早开展地级市依法行政考核、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法治政府建设第三方评议;率先确立政府立法全流程评估制度,探索镇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政府部门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编制工作并对外公布,获得“中国法治政府奖”,综合信用指数名列全国地级市首位……
苏州在法治政府建设进程中的一步步探索实践获得了中央肯定。经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决定,苏州在今年8月入选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成为此次评选中江苏省唯一入选城市。
法治,是“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应有之义。苏州先后出台《全面推进法治苏州建设的实施意见》《苏州市法治政府建设2016—2020年规划》,以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为抓手,不断破解基层社会“看得见管不着”的治理难题,让老百姓法治获得感持续提升。
吴中区的宋龙切实地享受到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红利”。宋龙退休后,被邻居赵某聘请担任其公司行政总监一职,但因双方在管理上的意见不和,老宋在两年后离职。老宋说,赵某承诺在其工作两年后,将他的年薪涨至10万元。按照这一说法,赵某拖欠老宋薪资近5万元。但是赵某对此持相反意见,双方因此发生矛盾。
得益于“一站式、全链条”矛盾纠纷化解模式,吴中区非诉讼服务中心为他们提供了专业的法律建议,让原本各执一词的两人不到一小时就达成了和解,赵某一次性向老宋支付3.5万元薪资。拿到这笔钱款后,老宋心里满是喜悦。
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是苏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中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重大改革,承担着“小切口、大治理”的重要功能。苏州按照矛盾纠纷“非诉在前、诉讼断后”原则,逐步探索形成了多方参与、协调联动、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苏州模式”。
坚持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全面构建社会普法大格局,苏州逐渐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推动着全社会文明程度节节攀升。根据《苏州市法治政府建设状况报告(2014-2019年)》白皮书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苏州累计已有486项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实现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占备案事项总数的95.3%;6年间全市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共化解矛盾纠纷71.9万件,“线上+线下”累计提供公共法律服务近200万人次。
推进法治建设,苏州着力创新普法方式,让市民和企业“法治获得感”越来越充实。打开“虞歌法韵”法治文化小镇手绘地图,大大小小的20个法治文化宣传点,分布在虞山东西两侧。常熟充分挖掘虞山历史法治文化,将言子旧宅、翁同龢纪念馆、方塔廉政公园、常熟法治文化街、虞山法治之旅等串点成线,形成常熟特色法治文化景观。如今推行“法治+文化”普法模式,在苏州已蔚然成风。截至目前,苏州已建成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47个、市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252个,全国首个宪法宣教馆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法治文化阵地串联成一道亮丽风景线,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滋润着苏城大地的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