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红窑:多彩云锦增色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来源:涟水日报 日期: 2021-09-17

柳树摇曳、油菜花香、游客如织……5月1日,2019年中国·红窑云锦文化艺术节盛大开幕。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在了红窑,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了解、关注、喜爱红窑云锦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过30年发展,红窑镇从云锦产业小作坊逐渐发展成为享誉四方的“云锦之都”,云锦产业成为当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当前,红窑镇把云锦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借势做好全域旅游、现代农业、特色古镇等多篇文章。

“织”出大产业

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红窑镇云锦产业的起步异常艰辛。

“1989年5月,我带着从南京云锦研究所‘借用’的4台织机回到了家乡,又东拼西凑借了6000块钱在自家的宅基地上盖了3间厂房,办了一家云锦‘小作坊’。”云锦产业领跑者、涟水天宫云锦织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菊红谈起返乡创业的经历时不无感慨。

与刘菊红类似,时年30岁的刘广社在当地政府的鼓励支持下,于2002年返乡创办了华夏云锦织造有限公司。他本人也成功由一名“打工仔”蜕变为坐拥2000多万元固定资产的企业当家人,从起初的7台织机、13个品种、80万元产值,到如今150台织机、600个品种、4000万元产值。

在一个个云锦织造创业者的努力下,红窑云锦产业一步一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强变“响”。如今,位于红窑镇域中心位置的云锦产业园,有生产车间2万平方米、云锦织机及附属设备380余台套、职工600余名,年产云锦超1.5万平方米,自主创新产品达400余种,成为全国最大的云锦织造基地。

迈出振兴路

“就近上班,风不打头雨不打脸,一个月能拿三四千元。”云锦织手徐玉华已在云锦产业园工作10多年,从一名新人成长为熟手,待遇也水涨船高,公司还为她缴了各类保险。像徐玉华这样就近上班的村民,天宫云锦公司还有60多位,整个云锦产业,吸纳了当地数百个富余劳力。

云锦产业有效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在位于云锦产业园的华夏云锦艺术馆,一条百米长廊,将云锦织造从养蚕缫丝、纺线绘图、修剪装裱等全过程的百道工序娓娓道来。2011年该馆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吸引了市内外大量游客,开云锦企业创国家级品牌景区之先河。

同样受益的还有附近的特色农庄。在云锦产业带动下,红窑镇金鸡坨生态农庄游客如织,这个集民宿度假、农耕体验、休闲垂钓、果园采摘于一体的特色农庄去年9月开始运营,建有景观长廊、土灶台、磨盘广场、儿童乐园、垂钓中心、农耕文化体验馆等景点,如今已成为国家四星级乡村旅游区。

近年来,红窑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从地域云锦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切入,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园区提升、骨干培育”三大行动,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对云锦产业园区功能配套、品牌形象等进行完善提升,依托云锦产业大力推动全域旅游、现代农业,“中国云锦小镇”的新时代佳景扑面而来。

传承工匠心

去年10月30日,红窑云锦“红楼梦全景图”百米长卷在第七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上夺得“金慧奖”。此前,“红楼梦全景图”百米长卷作为文化和旅游部“文化走出去”项目首次走出国门,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卡尔·米勒斯雕塑博物馆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展出。曾有国外机构欲出巨资收购,但被产品所有方天宫云锦织造有限公司婉言谢绝。

在拓展既有市场的同时,红窑云锦企业没有忘却传承云锦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心,一系列体现大国工匠精神、传播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品力作纷至沓来——2000年,园区企业为故宫成功复制清乾隆年间的朝袍和裙袍两件龙袍;2007年,为新加坡制作释迦牟尼出生图,宽2.8米、长9.4米,为世界之最;2010年,为上海世博会主会场制作《中国馆框画》,作为国礼赠送外宾……

“云锦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培养一名熟练工人,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刘菊红说,聚焦从工人到工匠的转变,涟水天宫云锦织造有限公司相继走出文化和旅游部颁证认可的7位中、高级云锦织造大师。

远销新加坡、荷兰、日本、瑞典等国家,年销售过亿元……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红窑云锦,成为我县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红窑镇党委书记吉海说,下一步,将加快打造集原料生产、纺织加工、成品包装、产品销售、科研培训、展览节庆及旅游观光等功能布局于一体的国内一流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塑造红窑云锦产业的“硬底亮壳”,让这一传统技艺在红窑焕发时代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