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江苏:创新链产业链融合 强化科技强省“韧”劲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1-24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是以科技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路径。18日,省政协委员、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易中懿,省政协委员、国家973物联网首席科学家、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感知集团董事长刘海涛,走进2022年江苏省两会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今天我主持”演播室,畅谈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如何加速融合,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 本报记者 张 宣

主持人:在创新链源头,有一部分原始创新成果“躺”在实验室里,如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创新成果在产业链中的应用?

易中懿:创新成果最终都必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产业链服务。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要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高效创新,二是快速转化。

创新层面,要构建团队+协同的科研组织方式,按照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跨团队的协同创新,通过场景驱动创新,形成产业全链条的技术体系,提供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转化层面,要结合不同产业的特点,如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特征,一方面要通过公益性的推广体系,集成、示范、推广技术成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市场化的途径进行转化。技术具有商品化属性,一些市场主体愿意通过市场购买技术,而且企业用真金白银购买的技术才是真技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去年的成果转化到账收益达到了2.36亿元,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主持人:无锡掌握了全球物联网原始创新的制高点,在产业化阶段,研究院是如何拆除“篱笆墙”,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的?

刘海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和融合往往需要思维方式和架构体系的原始创新,甚至是基础理论的创新支持。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创立的物联网的理论体系——感知社会论,形成了物联网基础理论国际标准:ISO/IEC TR 30174;构建了物联网的基础架构,被国际标准组织采纳:ISO/IEC 3014;突破了物联网的客观核心体系,全球物联网产融商科技领域的首个标准ISO/IEC 30163;从基础理论、架构体系、核心应用占领了全球制高点,为我国赢得了全球物联网标准的主导性话语权,并服务于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和融合。

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和融合需要找到痛点。2010年前后,国内爆发了著名的“钢贸事件”,仅长三角地区就有2000多亿元的不良贷款,金融机构谈钢色变。之后,又出现“铜贸事件”“铝贸事件”。至此,动产融资基本停止,加剧了实体制造业融资难题。

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和融合需要找准切入点。我们以物联网客观核心体系为主,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形成了一条创新链——“感知产融商科技平台”,在产业链、资金链之间架起了客观信用的桥梁,构建了产融商的客观诚信体系,让原材料到产成品的动产成为金融机构的“硬通货”、让信用体系更加客观。运营两年多时间,“感知产融商科技平台”已形成近百家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30多个行业的4000多家实体企业的产融商新业态。协助金融机构实现了25000多笔、1000多亿元的融资,零风险、零不良,为实体企业新增产值近2000亿元,真正拆除了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的“篱笆墙”。

主持人: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要求科技工作者能耐住科研工作的枯燥寂寞甚至挫折失败。作为农业科研单位主要负责人,您认为怎样能够更好激励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

易中懿:在传统与现代深度博弈、技术与产业的快速迭代背景下,人们的观念、思维和习惯发生着深刻变化,科研人员必须在这其中找到平衡点。

在科技创新中有一些科研团队对科研方向不坚定,坐不得冷板凳,耐不住寂寞,容易被眼前利益所惑,盲目跟随热点,最终成为创新洪流中一叶漂流的浮萍,失去自我。因此,在迭代思维中升华思想是我们科技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对农业科技工作者而言,就是要求我们对农业、农村、农民怀着深厚的感情,要有服务“三农”的情怀,只有在这个情怀的驱动下,才能保持我们的创新激情。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支撑这“三驾马车”的核心是产业,现代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应当是科技和资本,“产业+科技+金融”体系的构建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因此,要真正按照产业链来布局创新链,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主持人: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贯穿创新链和产业链,服务了4000多家实体企业。这条路径是如何行进的?

刘海涛:创新链要融合到产业链,必须找到产业链的“明白人”。“感知产融商科技平台”形成初期,就受到银保监监管机构的认可和推动,在无锡、苏州分别建立了物联网金融创新示范工程,在初期,遇到了江苏银行的董事长夏平,江苏银行成为合作金融机构的带头人。金融机构的支持,解决了产业链的融资刚需,有4000多家产业链、供应链的企业上这个工业物联网的平台。随着上平台企业数的增加,平台除融资服务以外,还提供了订单加持、降本增效的服务,形成了以工业物联网为基础,一个创新链链接多个产业链的“产融商”深度融合的新业态。

主持人: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需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协同发挥作用。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有哪些科技体制改革的经验做法?

易中懿:为了促进成果的转化运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并形成了3种技术转移转化模式。建立公益性成果转化模式。我们每年安排1500万的“亚夫”科技服务项目,遴选一批先进实用技术进行公益性的转化,建立“亚夫”科技服务站,遴选一批“亚夫”科技服务特派员,送技术下乡,服务乡村产业发展。建立市场化成果转化模式。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直接分配比例提高到65%,引导科研人员做有用的科研,引导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并搭建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成立苏农科技术转移中心,帮助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成果的评估、组装、运营。探索平台型成果转化模式。与农业龙头企业和政府共建了70余个产业研究院。产业研究院实行企业出题,即研即推、边创边推,并建立了相应的利益链接机制,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前置技术转移节点,引导优质创新资源向企业和产区流动。

主持人:没有创新链,产业链就失去了活力。在原始创新端,如何发掘更多的科研力量?

刘海涛:产业链所需的技术是综合的。“感知产融商科技平台”就是物联网、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甚至包括物理、数学等的基础学科,面向广大产融商经济大体系,任何一家科技公司都很难满足这个创新链的技术需求。我们也是以国际标准组织物联网的基础理论、架构体系、物联网产融商应用的国际标准为基础构建的整个体系和平台,吸引其他科研机构、科技公司按照标准都能参与到这个体系里来,为供应链、产业链服务,实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