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冲刺高水平全面小康目标 为泰州建设江苏中部支点城市奉献海陵力量
来源:泰州日报 日期: 2021-09-08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
海陵区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创造性落实”工作总要求,着力提升首位度,致力发展高质量,全力冲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为泰州建设江苏中部支点城市奉献海陵力量。
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调控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坚持产业引领
在实体经济发展上赢得新优势
坚持“1+3+1”产业发展方向,海陵区对照产业链图谱,大力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通过新旧动能转换提升产业能级,全力推动产业发展向高质量迈进。
强化制造业支柱作用。全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工业一般纳税人开票销售增长10%以上。提升新能源产业能级,以新能源主导产业为牵引,推动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四大产业规模突破400亿元。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力争3家企业开票销售达50亿元,隆基乐叶突破80亿元。新增市级以上“小巨人”和“专精特新”企业10家、规模以上企业15家。
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紧扣高端商贸、文化旅游等领域,同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推动传统商贸业向新零售转型,鼓励茂业天地、金鹰国际加快招商,着力引进国内外一流品牌的主力店、旗舰店。加快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招引知名品牌10个以上、区域性总部2个以上,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8家、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30家。
推进农业特色化发展。积极推广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0人,新增绿色家庭农场2家,土地全域流转率达75%以上。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广“稻+N”共作模式,新建农业结构调整示范点、精准农业展示点各1个,农业机械化率达90%以上。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程化监管,实施“绿色农产品创建工程”,推广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打造绿色生产基地2个,新增农业复合经营面积2000亩、设施园艺基地5个。
推动建筑业创新转型。全年新增二级资质以上企业4家。引导建筑业企业扎根海陵、多元发展,推动施工企业向总部经济转型。紧盯建筑业热点市场,引导企业抢抓“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机遇,力争全年完成建筑业企业总产值330亿元。
突出项目为王
在重大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海陵区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提升首位度、发展高质量的主抓手,保持项目建设定力,强势推进项目攻坚,以优质项目集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着力实施精准招商。海陵区将2019年确定为“精准招商突破年”,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8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5个。筹建产业引导基金,建立健全人脉、土地、信息共享机制,推进以商引商、联动招商、地块招商、设计项目招商。鼓励现有企业持续加大投资,对新上优质项目给予招商引资同等政策待遇。优化驻外招商布局,选聘一批招商大使和招商顾问,依托行业协会和商会等平台,统筹招商资源,面向境内外产业发达地区开展靶向招商。
着力攻坚重大项目。强化项目建设龙头地位,紧盯项目履约率、资金到账率、项目开工率、达产达效率,逐月落实工作任务,力争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5个,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40个,1-2个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建设投资计划。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落实项目建设挂钩服务、帮办代办、容缺受理等机制,开通项目建设“快捷通道”,确保京东电商产业园、瑞鸿锂电池等项目年内开工建设,力促锦能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元龙新材料等重大项目早日竣工投产。
着力推进园区转型。加快推进海陵工业园区产城融合,优先发展服务业,提升改造制造业;丰富文创园产业内涵,招引科技信息、电竞娱乐等业态入驻,创建全市文创产业核心区;加快培育现代产业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亿蜂产业孵化中心等载体项目早日建成达效。聚焦“光伏制能”“动力储能”两大板块,着力提升新能源产业园地标产业能级,加快建设智慧动力小镇,力争创成省级高新区。
着力扩大对外开放。加大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引进外资力度,逐步提高产业项目在利用外资中的比重,支持鹰凰服饰、天利服绣等企业与外企高位嫁接,提升外资利用水平。引进外资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项目投资。加强出口品牌培育,引导企业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支持罡阳股份、海阳化纤等企业推行国际化战略,全年新增外贸自营企业20家。精准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力争完成境外投资项目4个,实现外经营业额2亿美元。
深化改革创新
在增强发展后劲上激发新动能
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海陵区大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持续释放科技创新活力,使创新驱动成为海陵发展主旋律。
以深化改革解发展难题。建立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实现政务服务“一张网”向镇村延伸。稳步实施政府机构改革,推动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探索实施园区管理机构改革,健全海陵工业园区“一办六局一中心”机制。落实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扩大市场消费规模。
以要素集聚破发展约束。坚持以“亩均论英雄”,突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广项目建设“零用地”模式,持续加大存量土地、闲置低效厂房盘活力度,推动“退二优二”“退二进三”,清理僵尸企业、空壳项目,全年盘活存量土地2000亩以上、闲置低效厂房20万平方米以上;加快推进中冶产业园、易往双创产业园以及中小企业集中区建设,新建标准厂房60万平方米以上。
以科技创新聚发展活力。加快释放 “市80条”“区20条”科技人才政策红利,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8%、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5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9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推动江苏大学新能源研究院实体化运作,积极筹建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全面加强招才引智工作,实施人才新长征“4个10”工程,构建“2+5+N”人才项目格局,全年入选省市人才项目25个以上。
强化政治担当
在打赢“三大攻坚战”上取得新胜利
海陵区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
全面防控风险隐患。持续开展非法集资和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行动,重拳打击恶意逃废债、高利贷等非法金融活动。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点”管理机制,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领域监测预警,探索运用债转股、并购重组等市场化手段,盘活不良资产,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加快推进东部市场群、南理工疏导点等安全隐患整治工作,坚决杜绝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全力决胜脱贫攻坚。落实经济薄弱村发展帮扶措施,加强对已脱贫经济薄弱村的跟踪管理,在全市率先完成“十三五”脱贫任务。建立部门、企业与贫困户的帮扶机制,强化劳动力技能培训,以就业创业促扶贫。推广“村集体+贫困户”模式,增加贫困户财产性收入。全面完成建档立卡户危旧房改造, 切实改善农户居住环境。强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加大临时救助力度。
全域治理环境污染。组织开展燃煤烟尘、施工扬尘等专项整治行动,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70.5%。深入落实“水十条”,大力开展生态河湖行动,加强通榆河清水廊道水质保护,系统治理区域水系。启动城北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项目,实施主城区污水管网畅通工程,创新建设全区水环境监控系统,将水质监控由国控、省控断面向基层断面延伸。扩大“治土”项目试点,全面开展固废大排查,严密监控危废产生、运输、处置环节,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倾倒、填埋等违法行为。
系统规划建设
在城乡一体发展上展现新面貌
作为主城区,海陵为泰州形象“代言”,着力绘就形象精致、内涵丰富、生态宜居的美丽城市新画卷。
突出片区产业布局特色。着力补齐西部地区城市功能短板,完善生活性服务业配套,满足群众高质量生活需求;结合老城区城市修补,减轻中心城区开发强度,有序疏解城市功能,提升历史文化内涵;围绕东部新城建设,做好“产业×城市×人才”文章,不断厚植发展优势;加快北部生态街区建设步伐,积极实施稻河、草河人家等生态修复项目,保护水乡文化风光,擦亮生态底色。
突出精致经营城市特色。持续推进棚户区改造,实施凤凰东路南侧、忠南社区等地块征收搬迁,启动智堡实验学校南侧、森园路北侧安置区建设。加大土地收储力度,有序推进斜桥、迎春东路北侧等地块上市。精致做好主干道两侧地块经营,加快鼓楼路、南通路两侧商业地块上市进度,实施北部街区商务楼群等配套项目,启动迎春公园和10个城市小品及绿化游园建设。
突出城乡一体管护特色。实施迎春东路、森园路等9条主干道市容环境提升工程,持续抓好流动摊点整治。推广物业管理十项规范,对137家政府托管的老旧小区实行分类管理,逐步实现物业费规范收缴。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全区70个村居通组入户道路硬质化和“五面清洁”全覆盖,创成“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区;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新改建厕所50个;疏浚整治53条城乡河道,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PPP项目,力争50%的行政村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推进全域垃圾分类处置工作,建成农村易腐垃圾就地处置中心4处,收集率达95%以上。
呼应群众关切
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干出新作为
坚持以人民满意为中心,海陵区着力提升社会保障,统筹社会事业,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健全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培育创业孵化基地5家,新增创业3000人、就业10000人。新增职工养老保险4000人、医疗保险3000人、失业保险2500人,城乡居民保险续缴率达96%以上。完善养老护理体系,建成社区护理站1个、镇街日间照料中心2个,对1000名残疾人免费实施精准康复服务,5家以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社会化运营。
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实施“新锐教师”培养工程。新改建罡杨、头营等5所幼儿园,新增4所普惠性幼儿园,实施城东小学春晖校区改扩建项目。组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建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标准化率达100%。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凸显古盐运河历史文化底蕴。启动海陵档案馆建设,建成吴同甲故居展示馆。
增强社会治理能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建设,实现社会管理服务重心下沉。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成立新型社会组织60个,建成社会组织孵化基地4家。加快社区服务品牌升级,改扩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0个。实施社区用房“520”工程,力争城市社区用房达标率88%以上。持续开展“扫黑除恶”行动,探索智慧矫正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