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踩着时代鼓点,千年古城谱写壮美新篇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08-04

苏州新貌

东方之门

苏州高新区狮山路

苏州是全国小康社会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从改革开放之初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转工”,到上世纪90年代借助浦东开发开放实现“内转外”,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量转质”,苏州踩着时代的鼓点奋勇前行,以创新的发展思路和务实的工作举措,不断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质量和水平,奋力争当“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先行者和排头兵。

今日之苏州,已从一个“江南小城”,华丽转身为“国际都会”,谱写了新的时代传奇。

“幸福蒋巷”奏响乡村振兴“三部曲”

6月14日,原创现代沪剧《常德盛》在常熟保利大剧院首演,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常德盛为艺术原型,在舞台上再现了他带领常熟市蒋巷村实现强村富民的历程。“蒋巷村从一个偏僻闭塞的苦地方,发展到如今乡村振兴的排头兵,离不开以常德盛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党员干部,是他们的奉献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这是现场观看演出的蒋巷村民共同的感受。

50多年前,在常德盛的带领下,蒋巷村凭着“一根扁担两只筐、战天斗地慨而慷”的斗志,实现了“农业起家”,大伙吃上了饱饭;改革开放后,蒋巷抓住机遇办起钢结构及轻质建材企业,解决大部分村民就业,不仅做到了“工业发家”,还为未来发展积累财力;进入新世纪,蒋巷“旅游旺家”,先后投资上亿元开河挖渠、建桥铺路,在全省率先发展乡村旅游,每年吸引游客20多万人次,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从农业起家到工业发家,再到旅游旺家,蒋巷村靠着“发展三部曲”把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今天的蒋巷,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相得益彰,2020年,三产经济总产值达10亿元。1966年蒋巷村的账上只有0.36元,到2020年村集体收入达到3.6亿元,整整增长了10亿倍。

“经过这50多年的努力,蒋巷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标杆。”如今担任蒋巷村党委第一书记的常德盛,言语中依然透露出敢为人先的豪情。2020年,蒋巷人均收入达5.5万元,再加上年底1万元的股份分红,超过当年度62582元的苏州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老书记的话提供了生动注解。

生活在蒋巷的老百姓“劳有丰得、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以常德盛书记为首的党员干部发扬改天换地的斗志,‘挑出’了今天的蒋巷,这种精神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蒋巷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蒋玉英说,蒋巷村将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和宝贵的“蒋巷精神”文化资源,继续做好产业振兴这篇大文章。

如今,蒋巷村正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与扬州设计院常熟分院合作,打造了简约又不失野趣的民宿项目“蒋巷书院”;与河南和煦旅游有限公司合作打造大型亲子主题公园,总投资约1亿元,建设一个集休闲、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研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投资4000万建成蒋巷护理院,并与常熟德仁护理院签订接管运营协议,已吸引周边近30位老人入住……一个个强村富民的产业项目正在蒋巷村扎根生长。

“钢铁驼队”驰骋“一带一路”

6月15日上午10点,伴随着声声鸣笛,X8402号苏州中欧班列缓缓驶出苏州西站,将于16天后到达俄罗斯沃尔西诺站,比传统海运快近1个月。这趟班列载有50个集装箱,主要是当地急需的VC塑胶印刷等产品,货物价值达751万美元。

始发于2012年的苏州中欧班列,穿梭在亚欧大陆,历经8年发展,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打开中欧班列线路图,记者看到,密密麻麻的线路,如同毛细血管一般在亚欧大陆延伸,十分震撼。

从苏州出发的班列,经满洲里等四个通关口岸,覆盖俄罗斯、芬兰、哈萨克斯坦等26个国家,运输货物涵盖了生活用品、纺织物品、汽车配件、工业电子产品等各种品类,为长三角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欧洲各国经贸合作提供了高效稳定的物流通道。

“相较于海运和空运,中欧班列运输时间短、成本较低、稳定性好。”苏州市国际班列货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英志介绍,疫情之下,更凸显出了独特优势。在国际客运航线停飞、公路受阻、水运停滞等情况下,2020年,苏州中欧班列全力承接海运、空运转移货源,全年开行进出口班列361列,成为复工复产企业进出口的重要“保障线”。今年1至5月,苏州中欧班列开行进出口班列129列、搭载集装箱6408个、货值6.99亿美元。

不久前,苏州开出全省首列中欧班列跨境电商出口专列。苏州联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货值500多万元的服装、家具用品、装饰品等货品通过该专列顺利到达德国。公司副总经理钱伟介绍,今年公司预计将有300个集装箱从苏州出发,通过跨境电商专列运往欧洲。

“钢铁驼队”不但促进了苏州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为苏州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注入了动力。除了货物走出去,通过中欧班列,越来越多的苏州企业也在积极“走出去”,赴海外开设分公司,拓展国际市场。

“太湖生态岛”孕育美好未来

正值梅雨季,连日来的几场雨水,让太湖西山岛南端消夏湾农田里的秧苗越发青翠。

这片4000多亩高标准农田,曾是太湖大闸蟹重要的养殖基地。随着太湖围网养殖全面退出历史舞台,2019年,这里通过“占补平衡”政策复垦成农田。农田东侧,直通太湖的消夏江水体清澈,水面上漂浮着成片的水生植物浮床,岸边的生态湿地已初具雏形,碎石铺就的步道,精心种植的花草,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是一片杂草丛生的烂泥地。

“消夏湾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总投资约3.2亿元,占地18平方公里,这里是一期项目。”指着生态湿地,吴中区金庭镇生态涵养办公室主任陆斌向记者介绍,湿地采用德国智能科技湿地技术,通过自然过滤处理,削减83%的农村面源污染物,以及六成以上的总氮、七成以上的总磷。

太湖是苏州的母亲湖,是长三角的“生态绿心”。金庭西山岛作为全国淡水湖泊中面积最大的岛,也是太湖健康生态系统维护的关键节点和生态屏障。然而,像消夏湾生态湿地这样大手笔投入的项目,对于金庭这个处在生态红线严格限制内,财政收入常年低于亿元的乡镇来说,依靠自身力量几乎无法完成。

太湖保护刻不容缓,而且必须有新的思路。2019年底,苏州提出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将金庭列入其内,并配套相关政策资金支持。去年11月,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西山岛未来的发展,要对标上海崇明国际生态岛,高标准建设“太湖生态岛”。

围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性保护,人居环境村容村貌整体性提升,全岛积极行动起来。在西山岛南端的石公半岛,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传统村落明月湾古村为核心,绿色生态涵养沿线环境提升工作已经完成;在岛西端的柯家村村口,通过建设生态湿地,实现了全村生活污水统一治理;在岛北端的张家湾自然村村口,五棵树龄500年以上的古香樟树被保护起来,古村风貌更加凸显。

今年4月,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明确金庭镇区域范围内的西山岛等二十七个太湖岛屿和水域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实行生态空间管控。

“今年8月1日,《条例》就将实施。”金庭镇镇长王寅平说,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江南文化更彰显、生态效益更突出的太湖生态岛,将以美丽富足而又不失现代化的模样呈现在人们面前。

“B村”靠硬核实力成功“出圈”

日前,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三期A区开园,首批14家企业入驻,主要集中在创新药研发、新一代疫苗与核酸药物、细胞疗法、高端医疗器械等当下热门领域。苏州诺洁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其中之一,公司 CEO蒋立新说,任何一个产业要真正实现发展,一定要成行成市,“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我们可以和众多同行携手发展、有序竞争,共同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

作为苏州工业园区孵化和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载体,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从2006年启动建设至今,一步步发展壮大,已聚集500余家创新企业、近1.5万名科技人才,形成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三大重点产业集群,全力构建世界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

入驻企业喜欢称这里为“B村”,这一称呼由产业园英文名BioBAY演变而来。而“B村”的服务团队则称企业为“客官”,称自己“小二”。15年来,“客官”里名家辈出,“小二”们声名远扬。

“只有更优质的物理空间,才能吸引到更前沿的技术与产品。”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裁殷建国说,在扩大空间规模的基础上,产业园将紧盯产业前沿,提前谋划相应的配套服务。

从早期小分子药,到抗体药物,再到基因与细胞治疗、核酸药物……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踏准了行业的节拍。在业界看来,改革开放以来,本土药企从“仿”到“创”,产业载体遍地开花,推动中国医药产业从艰难中起步,到如今迎来爆发式增长。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被公认为发展势头最迅猛的一个标杆。

资本市场的火热印证了这一点。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园内,上市企业已达17家,市值近1万亿元,园内企业一级市场融资总额超500亿元。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的一次次“出圈”,为苏州工业园区打造生物医药“一号产业”奠定了基础。数据显示,园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长,2020年突破千亿元大关,在最新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排名中,园区的产业竞争力、人才竞争力均位居第一。

“平江图”里读懂姑苏城市变迁

姑苏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入口处,一幅宋代《平江图》引得游客纷纷驻足围观。图中,古城河道纵横,与街巷或平行或交织。对照这幅1000多年前的苏州城市“规划图”,今天的平江路周边依然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

至今未曾改变的形态与格局,正是得益于苏州持续不断的保护。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东起环城河、西至临顿路,南起干将东路、北至白塔东路,面积约为116.5公顷,为大运河苏州段7个遗产点之一,是苏州古城迄今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沿着平江路往里走,东西走向的中张家巷河便映入眼帘,一眼望去,河内水质清澈,两岸沿线还有苏州评弹博物馆、昆曲博物馆、柳亚子故居。中张家巷河是苏州古城中心直通护城河的主要通道之一。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苏州为了城市建设需要,拓路建房,中张家巷河被填埋。2005年,为恢复古城重要片区的水网系统,连通内外城河道水系,苏州市政府决定对其进行恢复。去年3月,这条607米的河道全线完工、正式通水,共历时15年,前后耗资超2000万元。

行走于苏州,能够感受到,姑苏古城小桥流水的气质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愈发彰显;同时,一种悄无声息的变化,也令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古城生活越来越宜居。

疏密有致的绿化小品、古色古香的沿街建筑、别有风味的市井人情……来到平江路的支巷丁香巷,这里已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华丽变身”,在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基础上,统一的绿化围栏替代了原来由简易材料搭建的小围栏,以往门外占道的水泥围栏、洗衣台等搭建物也已拆除。住在丁香巷的老居民华东康感叹,“这里的环境卫生搞好了,我们生活得也更舒心了。”

这些年,姑苏区不断推进古城的更新与保护,以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代表的老城区,在保持原有肌理和风貌的同时,还将现代化生活引入到小巷深处,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留在古城,让烟火气氤氲在历史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