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书记话振兴,奏响动听致富曲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10-22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书记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带头人,在脱贫攻坚战场、决胜全面小康一线,村书记们带领大家开展农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奏响了一首首动听的致富曲。记者走近苏南、苏中、苏北3位村书记,感受他们所在村的乡村振兴故事。
句容市天王镇唐陵村党委书记刘树安:
“一根苗木”致富一方百姓
位于句容市茅山风景区西南部的唐陵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有着江南“绿色银行”“森林村庄”等美誉。
十几年前,这还是一个“穷出名”的贫困村——全村3418人,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村级集体经济负债100多万元。
看到家乡发展不顺,刘树安坐不住了。那一年,他放弃了在南京的百万年薪工作,在镇党委殷切期望下,返乡担任村书记。
刘树安告诉记者,虽然子女不太理解,但妻子跟他有着同样的家乡情结,想回去为家乡做点事情,“乡村要振兴,需要有人去做实事。”今年,已经是他干村书记的第15个年头了。
刘树安没有辜负大家的信任,上任以后积极进行改革创新,在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的同时,寻找适合家乡发展的产业。
经过考察,他发现苗木种植具有很好的商业前景,当地又有着得天独厚的丘陵坡地资源优势。经过再三论证,唐陵村开始将此作为支柱产业。刘树安动员村里家家户户种植花卉苗木,发展“绿色”生意。在天王镇苗木产业大发展中,唐陵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在刘树安带领下,村里打造唐陵木易园,形成了以苗木种植销售为主,苗木经纪、住宿餐饮等为辅的产业链,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村民搭建致富平台,带动全村人致富。经过数年发展,唐陵村一跃成为句容市最富裕的行政村之一。
2020年底,全村储蓄苗木近万亩,是名副其实的“森林村庄”,苗木及相关产业销售额达53亿元,吸引2家上市公司落户、4家银行入驻,村集体年收入725万元,人均年收入5.5万元。
如今这里已成为苗木产业聚集地:拥有1个华东森林产品电商城、1个花木交易市场、2个园林上市公司、2个苗木专业合作社、9个经济合作社和200多家苗木注册公司,带动周边发展苗木种植30万亩,从事苗木经营者逾5万人。
凭借“一根苗木”,唐陵村走上了振兴道路。
“唐陵村的振兴不是一种偶然,更不是一蹴而就。”刘树安说,村里以党建为引领,推行村社合一管理,村“两委”干部到合作社党组织、理事会任职,合作社成员到村“两委”任职,实行村“两委”和合作社主要领导职务“一肩挑”,定位一个主产业、辐射其他产业,逐渐成就了今天的“富美唐陵”。
为呵护这方“绿水青山”,这些年来唐陵村总投入1.67亿元,对村庄进行全面整治:安装太阳能路灯468盏,整洁渠道3000米,清淤水塘42座……目前,该村各项指标基本达到省级最美乡村示范村创建标准,学校、养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2021年唐陵村苗木产业总销售额要达到60亿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将达1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将不低于6万元。”谈到未来发展,刘树安满怀信心。
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冯庄村党总支书记吴亚东:
“头雁”领飞,“后进村”嬗变“后劲村”
赏湿地美景、品溱湖八鲜、买溱湖簖蟹……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冯庄村迎来大批游客,村党总支书记吴亚东感到“越忙越开心”。
现代渔业产业园迎来创业热潮,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26项工程全面开工,“美丽庭院”接待八方来客……如今的冯庄村,积极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创造百姓幸福生活,行驶在乡村振兴发展的快车道上。
而仅仅几年前的冯庄村,还被姜堰区委组织部列为“软弱涣散村”。2016年,新任村党总支书记吴亚东第一次走进村里,村民们有反映村干部办事拖拉的、有反映经济困难的、有准备集体上访的。各类矛盾交织叠加产生连锁反应,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隔阂亟待消除。
吴亚东拿出笔记本,逐一记下群众诉求。“解决矛盾问题,还需要依靠群众。”冯庄村开启“村民自治”新模式,让群众家里家外的“急难愁盼”有地方可说、有办法帮助解决。村里成立了由51位村民代表组成的议事团,制定了村规民约,17条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在这个过程中,村干部进组入户,听取村民意见建议,什么事儿能做、什么事儿不能做,什么事儿要提倡、什么事儿要改变,都写到了村规民约里。
一纸村规民约,“撬动”基层治理。村里推出“红黑榜”,表扬与批评全部公开。设立村网格管理中心户,党员带头建起“先锋小院”“民意驿站”,构建民情民意收集网,村里邀请本村人大代表、乡贤、能人参加相关工作,寻求民意 “最大公约数”,形成良性互动,确保项目论证更加科学、民主。
村规民约“接地气”,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更有底气。冯庄村人文底蕴深厚,村民多为明朝“洪武赶散”迁徙人口的后代,村内还留有多处文化遗址。如何借助溱湖5A级旅游风景区,主动融入大溱湖板块,联动周边成熟特色乡村、农庄、景点,共建大溱湖乡村旅游目的地?冯庄村的设想是,依托本地自然禀赋和特色资源,强化渔业产业特色,打造现代渔业产业集团,与周边村庄错位联动。
“再过一个多月,渔业产业园就将建成,形成池塘养殖尾水生态化综合治理、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稻田综合种养、澳洲小龙虾繁育、质量安全追溯五大技术特色,还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博士工作站。”吴亚东说,村里还将与泰州农科院等单位合作,开展虾蟹稻新模式生产示范,投入澳洲淡水小龙虾苗20多万尾进行试验,与河蟹混养提高养殖效益,每亩预计增加利润3000元。
如今的冯庄村,不仅村庄人气旺,产业振兴也有了力量,正谱写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冯庄村被评为江苏省“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省创业型示范村、省巾帼农家乐示范基地和泰州市“一村一品”示范村,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特色田园乡村振兴之路。
连云港市东海县桃林镇北芹村党支部书记薛超:
种好“致富菜”,阔步振兴路
寒露过后,位于苏鲁两省三县交界处的东海县桃林镇北芹村,迎来了西红柿丰收季。走进村里的蔬菜产业种植园,一个个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枝头,处处可见村民忙碌采摘的身影,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种植户王文成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亩产量8000斤左右,4元左右一斤,单种植西红柿一年的收入就能顶过去几年的了。”
蔬菜丰收不仅给种植户带来喜悦,也让附近村民走上增收致富之路。许多村民把自家土地流转给产业园,自己再到产业园务工,额外增加一份收入。“一天能挣100多元,按天结算,离家近又能挣到钱,我们都很高兴!”在蔬菜园上班的村民叶桂林说。
曾经的北芹村,是一个以“小淀粉”加工驰名、在苏北有名的“臭水村”。痛定思痛,在村委班子带领下,北芹村村民们在一棵棵蔬菜、一栋栋大棚间栽种“摇钱树”,2020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50万元,普通村民家庭人均年收入最低也过万元。在这个总户数达700户的村子,私家车保有量已过百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我们村带头人更要充分发动村民力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让大家的腰包加快鼓起来!”10月17日,北芹村党支部书记薛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得益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如今村子已华丽转身,走出一条以设施蔬菜产业绿色发展为核心的推动富民兴村、促进群众致富新路子。
“凭借品种、品质和品牌保障,我们北芹村的西红柿深受消费者喜爱,2018年还获评国家地理保护标志。目前村里种有20个品种的西红柿,蔬菜种植面积达4000余亩,有设施大棚1000余个。”薛超说,为大力发展西红柿种植产业,这几年村里在创新探索上下足了功夫,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专门成立5个党小组,分布在种植、销售、物流等领域,党支部探索建立“合作社+基地+农超配送”“合作社+农户+加工企业”等全产业链,形成蔬菜产销一体化发展格局。目前北芹蔬菜专业合作社拥有社员500余户,运作实行统一流转土地、统一建设、统一种苗供应、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五统一”,让种植户不再为种、售犯愁。
蔬菜产业蓬勃发展,给村民带来更多干劲和奔头。在乡村振兴路上如何更稳健地跑起来?薛超说,北芹村将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品质,进一步提高北芹蔬菜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让种植户收益更加稳定、收入持续增加;加大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力度,持续擦亮“全国文明村”“全国示范合作社”“全国电商村”等“国”字号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