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为“踩着百姓脚印走”点赞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07-16

不久前,扬州一位坐在手推轮椅上在社区公园闲逛的老人在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时,激动地从轮椅上站起来说:“这几年政府舍得把距离最近、位置最好的地方拿出来建公园,办的这些民生实事,全是踩着老百姓脚印走的。”这样的话从一个腿脚不甚灵便的老人口中吐出,缘于其从党和政府的民生工作中真正体会到了“获得感”,更是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极大褒奖。

今年8月央视《新闻联播》还报道过扬州建设“不淹不涝”城市的做法。5年前一次“雨水漫城”后,老百姓对政府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政府遂下定决心,连续5年推进市区65个积水点改造,累计21亿元投向了“看不见”的雨污管网,今年汛期经受了50年来最大降雨的考验,这一工程也被老百姓誉为“城市的良心工程”“脚底下的里子工程”。像这样的例子,在当地还有很多,“骂出来的公园”、“清水活水”、“区域供水”、老房子老小区老厂区等“八老”改造等,几乎都是先有老百姓的诉求,政府即听即改,最终让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

“踩着老百姓的脚印走”,乍一听是政府比百姓慢了一脚,其实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工作法。加强规划、超前布局,固然是民生工作的首选路径,但民生工作千头万绪,需要统筹当前与长远,兼顾“魄力”与“财力”,因而,从民意中发现问题、即听即改,也不失是“亡羊补牢”的智慧之选。

现在,一些地方的民生工程,与老百姓的需求并不那么合拍。好大喜功,乱铺摊子有之;喜栽“盆景”,博取功名者有之;装点门面,让百姓望梅止渴者也有之。总之,要么“两眼向上”、这山望到那山高,要么“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吧”,就是不愿放下身段走到群众中去,就是听不得“骂声”,踩不到老百姓的脚印上,结果民生的“欠账”越积越多,百姓的获得感也越来越少。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踩着百姓的脚印走,不见得是为政者的“低能”,恰恰相反,它是一种朴素的百姓情怀,更是一种高超的领导艺术。只有“踩着老百姓的脚印走”,走得进百姓的“圈子”,听得见百姓的“骂声”,帮得了百姓的难处,解得开百姓的心结,你才能与百姓越走越近,百姓才能不断给你“点赞”。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领导不是百事通,不是万能的。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踩在老百姓的脚印上,其实就是放下做官的“架子”,甘做群众的学生,把群众的智慧充分发掘出来,让人人都有参与感、获得感,真正把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如此,“踩着老百姓的脚印走”的政府,才是一个真正践行群众史观、充满百姓情怀、富有领导智慧的政府;“踩在老百姓的脚印上走”的干部,才有资格、有能力、有魅力带领广大老百姓奔小康;这样的发展,才是有温度、有质感、有获得感的共享发展。

(徐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