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壮丽的70年奋斗新时代】看扬州科创名城建设的创新舞步

来源:扬州日报 日期: 2021-11-25

站在江广智慧城k2楼——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临时办公场所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总经理罗荣怀一行无不被眼前所见的诚意打动:办公室置身于风景如画的廖家沟河畔,廖家沟中央生态公园、李宁体育园近在咫尺,46天完成办公大楼装修,就连饮食都是量身定制的北方特色菜……

这是扬州建设新兴科创名城的“1号工程”,更是一座城释放出的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的巨大诚意。

当天上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又一重大科技项目——机载系统共性技术中心在扬揭牌成立。可以预见,借智两大“国字号”研发中心,扬州全新打造的航空产业将一飞冲天。 回望历史,扬州汉唐清三度繁盛,凭借的是煮盐铸钱的资源优势、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大运河的交通优势以及盐税征收的政策优势;再看今朝,扬州正凭借着科技领航,将新兴科创名城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争创第四次辉煌的主航道,大踏步迈上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征程。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一座城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过去几年,扬州GDP总量连跨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三大台阶。每一次跨越,都来源于城内生创新力量的强力支撑和推动。 扬州最具创新力的元素或标志是什么? “提起创新,以前人们很容易想起扬州大学、曙光光电、中船七二三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霸屏’扬州创新界的‘老三件’。

”老科技工作者、原扬州科技局局长申忠民自豪地说,今天的扬州有了沈飞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及中航机载系统共性技术中心、清华化工新材料研究院、清华MEMS研究中心等“新三件”,让扬州在航空、新材料、微电子等产业站上了制高点,可谓“一出生就风华正茂”。 创新对扬州而言意味着什么? 老工业人潘增元认为,一些扬州人有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思想,守正有余、创新不足,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徘徊不前,总结下来最大的原因就是创新能力不够、创新动力不足。

他举例说,在杭集、头桥等乡镇中,流传着一个“亿元天花板”的说法,即很多企业发展到几千万元后,就再也无法向前突破。“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出面,打破他们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用创新去推动企业新一轮的更大的发展。”

“十二五”以来,这种“亿元天花板”正在被一个个捅破。数据是明证:2010年,扬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是174家,到2018年已突破1000家,8年间增长了5倍。 “高新技术企业数,是最能反映城创新活跃度的指标。”扬州科技局高新处处长杨玉坤介绍说,高新技术企业每三年重新认定一次,认定标准包括企业规模、研发投入等核心指标,只有具备一定规模实力,同时又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扬州高新企业数的快速增长,与扬州市委政府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密不可分,折射出这座城的创新活力正‘芝麻开花节节高’。

” 创新的思维正在发散,创新的力量正在裂变。 在政府层面,大院大所建设方兴未艾;在企业层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三站三中心”建设热情高涨。 扬杰电子董事长梁勤,就是创新发展的一个实践者、受益者。“与院士联姻,在过去想都不敢想,但如今在扬州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梁勤告诉记者,在政府牵线下,2010年4月,郑有炓院士工作站落户扬杰电子。此后几年,在郑有炓指导下,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取得新突破,扬杰电子也因此迈上了创新发展的快车道。 求贤若渴,千金骨的故事在扬州大地不断上演。 在江都樊川镇,扬州宏盛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桂建芳牵手,共同应对全雄黄颡鱼健康高效养殖难题。在宝应小官庄镇,扬州兴轮绳缆有限公司攀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家周敬之这个“高亲”,加快多层多股编制绳索开发及设备工艺研究,今年4月23日,兴轮公司总投资5000万元的高分子绳缆项目开工建设……

“十二五”以来,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到科研人才的引进培养,扬州创新发展好戏连台,成果不断: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全省唯一入选“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示范”,连续第八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称号,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2018年全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7%……

科技创新对城发展的贡献从没像今天这般重要。 从实验室建设频频突破到科技综合体遍地开花,科创名城建设开出朵朵繁花 今年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再传“扬州好声音”:由扬州大学张洪程院士领衔完成的项目“多熟制地区水稻机插栽培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王金玉教授领衔完成的项目“优质肉鸡新品种京海黄鸡培育及其产业化”,双双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翻看2011年以来的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扬州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这是近年来扬州聚力创新,实施“12345”创新发展工程,全面推进产业创新、企业创新、载体创新、协同创新,大力建设新兴科创名城结出的硕果。

“在江苏,扬州经济不是最强的,但科创能力却连续多年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扬州科技局成果处处长金立豪告诉记者,每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和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就是最好的证明,在这两个重大奖项的评比中,扬州近年来始终保持在全省前列或第一方阵。“这得益于扬州市委、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从目标到行动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 新兴科创名城建设,扬州踩出了一串清晰而坚定的足迹:扬州市委六届三次全会提出大力推动科技产业综合体建设,全面开启了科技综合体建设的大幕;扬州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提出,把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实验室建设作为科技创新的“命根子”,建设一批省内一流、全国有影响的实验室;扬州市委七届七次全会以“创新”为关键词,提出了新兴科创名城建设是千年古城扬州重振辉煌的主航道。 科创载体,是科创名城建设的先手棋,也是主要路径。 一辆轿车行驶在热闹的街区,开车的爸爸问:“儿子生日,附近有什么蛋糕店?”轿车中控大屏显示出一张导航地图,回答:“这几家店不错哦!”“热了……

”坐在后排的孩子刚开口,中控大屏就自动调温至二档。这些充满“黑科技”的画面,出自东风日产第一款采用智能车联网系统的轿车——启辰D60在各大卫视播出的广告。启辰D60采用的智能车联网系统就出自扬州航盛科技有限公司。 坐落于扬州智谷科技产业综合体的航盛科技,七年前只有一间简陋办公室、30名员工,如今已拥有300多名员工,并携手国际半导体巨头成立“汽车电子联合创新中心”,成为业界“隐形冠军”。 像航盛科技这样的行业“单打冠军”在智谷还有不少:“爬山虎”的地理信息、“瑞丰信息”的互联网数据服务、“舜大新能源”的绿色光电研发、“鼎集智能”的智慧社区智慧校园、“大祺自动化”的数控系统……

这些产品和技术在国内均处于领先地位。 “短短3年多时间,智谷科技产业综合体已有110家企业入驻并正常运营,实现营收44.15亿元,入库税收1.18亿元,亩均税收是制造业的10倍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发局副局长李政深有感触地说,这就是科技产业综合体的爆发力,它对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在智谷体现得淋漓尽致。 智谷,只是扬州推进科技产业综合体建设的一个精彩缩影。

从一个智谷,到东西南北科技产业综合体遍地开花,创新的平台载体不断夯实。最新数据显示,全累计开工建设智谷、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等科技产业综合体34个,其中已建成28个、490.6万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20亿元。

“扬州建设科技产业综合体,不是喊喊口号,而是拿出城交通最便捷、生活最便利、景观最美丽的黄金地块建综合体。”智途科技董事长何小军向记者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次合作伙伴来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考察,下了高速就看到周边廖家沟中央生态公园和李宁体育公园环绕,当即拍板在基地投资新建项目。 新载体、新平台催生新产业。

以“办公室”为载体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以“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研发产业、以“工作室”为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等“三室经济”蓬勃发展,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强富美高”新扬州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