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江苏亭湖:就地就业,给贫困户送上致富“钥匙”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日期: 2021-12-10
近日,在江苏省盐城市大洋湾景区慧心坊展示平台,来自亭湖区新兴、盐东等镇的数十名妇女来到这里学习编织手工艺品。作为亭湖区妇联联合翔宇工艺编织公司实施的“1+N”精准扶贫项目,“慧心坊”组织贫困妇女利用农闲时间实现居家就业增收。
“自项目启动以来,已累计培训手工、机缝妇女2000多人次,带动1500多名妇女居家就业增收。”亭湖区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亭湖区充分依托生态优势,挖掘地域潜力,注重产业富民,科学统筹施策,强化责任担当,突出精准要求,健全帮扶体系,探索产业扶贫新路,确保精准脱贫全覆盖、高质量、长效化,通过激活自身“造血功能”,增强脱贫攻坚的内生源动力。
绿色扶贫促增收
“自从有了绿色扶贫林项目,我拥有的稳定收入越来越多,在2019年如期脱贫,对今后的生活,我也充满了信心!”10月8日上午,家住亭湖区黄尖镇新洋港居委会的武荣华感慨地说,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绿色扶贫林”是亭湖区帮扶经济薄弱村的增收项目之一。2018年,新洋港居委会在四组流转土地101.755亩、集体土地18.245亩,共栽植了4400株直径2厘米、高2米的中山杉容器苗,投入资金21.55万元。今年49岁的贫困户武荣华是肢体三级残疾人且孤身一人,原有3亩责任地,但因无力种植,只能承包给他人,每年的收入仅有900元。项目实施后,该居委会优先流转了他的3亩责任地,年收入可达2400元。村领导还与林木管护公司协商,安排他常年看护扶贫林,年报酬12000元。
与武荣华一样,其余3户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土地优先被流转。居委会还与林木管护公司达成协议,管护期间优先安排十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用工,每年可为每户增加6000元收入。预计到期可为集体创收160万元。
“我们实行的是合作经营管理模式,苗木栽植期间修剪、防虫、扶正、施肥、锄草、田间排水所产生的费用均由管护公司列支。目前苗木长势良好,成活率可达95%以上。”黄尖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农民成了“产业工人”
“家中的父母常年患病,之前我都是在外地打工,对于家人很是牵挂,但为了谋生也没有办法。过去的工资扣除父母治病开销、在外宿食,几乎所剩无几。现在有了这份工作,我不用出远门就能每个月在家门口拿到5000多元的工资,生活条件改善了不少!”在位于青洋工业园的日铠电脑配件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内,家住南洋镇盐中村一组的韦荣国这样说道,言语中难掩激动之情。“更重要的是,我能天天陪在父母身边了!眼看着日子越来越好,我对未来生活也更有信心了!
同为南洋镇盐中村村民,今年64岁的李秀平在日铠公司做着一份清洁卫生的工作,每月工资两千多元。“我年纪大了,太重的活干不了,如今每天打扫打扫卫生就能有一笔可观的收入,还是很满意的。”李秀平说,“靠着这笔工资收入,我家新添置了崭新的家电,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近年来,亭湖区紧密围绕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在聚集企业、招引项目、承载产业中的载体作用,做好产业扶贫文章,面向乡村居民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为加快脱贫攻坚步伐注入了强劲动力。
芦笋种植助脱贫
“加入了大地禾芦笋项目之后,我的生活越来越好!”来自亭湖区盐东镇的陈绍祥兴奋地说道,“我们每个小时的务工报酬是10元,一个月结一次账,每年还可以享受1800元的保底分红。”
盐东镇农业园区居委会与大地禾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投入120余万元,搭建40亩、107棚党群牵手致富芦笋种植大棚,以产业扶贫助困,稳定增加低收入农户收入。今年52岁的陈绍祥正是这个扶贫项目的受益者之一。原本一直种植传统农作物的他家里共四口人,妻子视力不好,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养家的担子就落在他一个人的身上。
“去年,镇里无偿提供了16棚、总计五亩多的芦笋给我,一开始我还有点担心自己种不好,不过镇里免费提供了统一集中学习培训,对我进行全程技术指导。”陈绍祥说,“同时,镇里承担笋苗入棚前的用工费用,采购肥料、供苗育苗也都是统一的,完全不用我操心。”
原来,镇里采用的是统一搭建大棚、统一采购肥药、统一供苗育苗、统一定期培训、统一技术辅导、统一购销芦笋的形式,并以每公斤不低于4元的保底价收购,这种“六统一、一保底”方式,让低收入种植户吃上“定心丸”。得益于大地禾芦笋项目这一特色产业,目前盐东镇帮助25户一般贫困户产业增收,多数贫困户年收入可达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