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小康社会构想在苏州的成功实践

来源:《苏州日报》 日期: 2021-08-30

邓小平同志1983年对苏州的视察,不仅为其小康社会构想的整体确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事实依据,也极大地鼓舞了苏州人民。苏州人民在小平同志指引的小康社会道路上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成功实践了他小康社会的宏伟构想。   

第一阶段,从1983到1988年,苏州依托“苏南模式”崛起,实现了经济建设的第一次飞跃。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二、三产均超过一产,农业已不再占主导地位。自1985年起,又抓住被国家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这一机遇,利用外资正式启动。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于1988年提前12年完成翻两番任务。   

第二阶段,从1988年特别是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的13年间,苏州围绕基本现代化目标,不失时机改革开放,抓住浦东和沿江开发机遇,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完成了第三个翻番,国内生产总值由1988年的165.12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760.28亿元,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列全国第六位,而且教育、科技、文化、环境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均走在前列,各项指标全面进入小康,跻身于国内经济大市和综合竞争力强市之列。   

第三阶段,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苏州紧紧围绕富民强市、“两个率先”的目标,高扬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大力实施科教兴市、经济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战略,全力打造体制、产业和人才“三大平台”,全面构建开放型经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经济和民营经济“三足鼎立”发展格局,着力形成沿长江、沿沪宁交通轴线、沿沪浙地区和沿太湖的“四沿”生产力布局,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和五个县级市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六大经济板块”,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2003年,苏州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02亿元,用9年时间实现了翻两番;财政收入409.9亿元,用4年时间实现了翻两番;工业总产值7011亿元,用10年时间实现了翻两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09亿元;进出口总额656.6亿美元,用不到4年时间实现了翻两番;新增合同利用外资12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8.1亿美元;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已有91家投资苏州;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新增私营企业2.1万家,新增个体工商户6.8万户,新增注册总资本329.4亿元,私营个体经济上缴税收占全市的比重达到2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50元。   

苏州之所以能持续20年大发展大跨越,之所以能成功实践邓小平小康社会构想,从根本上说,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结果。   

实现小康关键在抓住发展机遇。苏州之所以能成功实践邓小平小康社会构想,关键在不断解放思想,抓住并用好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机遇。一是发展乡镇企业的机遇。上世纪八十年代,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跨越,实现了苏州经济以农业为主体向以制造业为主体的转变。二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机遇。九十年代以来,通过积极呼应浦东开发开放,主动接受上海辐射,大规模引进国际制造业资本,沿宁沪交通轴线形成了以IT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苏州抓住经济全球化步伐明显加快的机遇,抓住国际资本和产业纷纷看好我国并加速向我国转移的重大机遇,密切关注国外大企业、大财团的投资动向,及时捕捉项目信息,把主攻的方向放在台湾地区和日本、欧美,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结合全市生产力布局规划,注重完善产业配套环境,重点引进关联度大的龙头项目、带动性强的加工项目、产业链长的综合项目,吸引跨国公司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区域总部,从而在迅速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三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苏州积极抢抓先机,选择昆山市、苏州工业园区和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以及一些行业进行试点,力求在扩大对外开放、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营造有序市场环境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快建立与世贸规则相适应的市场全面开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和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实现小康关键在创新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决定发展的速度。“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亲商理念”,是苏州发展的三大法宝,其精髓是创新。从乡镇工业如火如荼到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确立“亲商、安商、富商”理念,着力抓好投资环境建设,加快各级各类开发区建设,大力提升开发区功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营造高效、顺畅的物流环境;从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到发展开放型经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经济和民营经济并进;从以集体经济为主到全面革新产权关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到促进民营经济腾飞,强化规划导向和产业指导,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不断为民营经济“减负松缚”,营造浓厚的创业环境、强烈的发展环境、高效的服务环境和开放的人才环境,加快构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制体系;从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到大力实施科教兴市、经济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战略;从第二产业占强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从粗放型经济增长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么多年来,苏州之所以能不断提升发展平台,成功实践邓小平小康社会构想,关键在创新,关键在不断创新中形成并确立了正确的发展思路。   

实现小康关键在保持协调发展。追溯苏州发展的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到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互动。一是注重城市环境的营造。以创建为龙头,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加强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苏州先后获得了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并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成为国家卫生城市群、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和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地区。二是大力发展科教事业。坚持科技为第一生产力,人才为第一资源,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优先发展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率先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积极用好人才,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科教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努力建设为民亲商的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府行为法治化,做到依法行政;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在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同时,重视制度建设和载体建设;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形成为民亲商、服务至上的强烈意识,营造自加压力、奋勇争先的竞争氛围,体现雷厉风行、争分夺秒的工作效率;建立效能督查机制,围绕重大决策的落实,以及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情况,开展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邬才生 周国平 王炎炯)